教师心理压力的调节方法与技巧
教师心理压力的调节方法与技巧
教师作为肩负"传道、授业、解惑"重任的职业群体,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有效的心理调节不仅能帮助教师缓解压力,还能提升工作效率。本文将为您介绍多种实用的教师心理压力调节方法。
教师心理压力的调节方法
换位思考认同法:正确认知压力,灵活调整自己的心态。例如,当你遇到认为不公平的生活事件或不协调的人际关系、以及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时能换位思考。
推移时间遗忘法:有时时间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积极忘记过去的、眼前的不愉快,随时修正自己的认知观念。不要让痛苦的过去牵制住你的未来。
顺其自然自我解脱法:学会自我放松,在适当的情况下想说便说(找自己信得过的人),想休息便休息(劳逸结合),想娱乐便娱乐(自我发泄)……实在不想做事时可暂时放下,不追求十全十美(追求卓越并非追求完美)。
注重过程淡化功利法:建立合理的、客观的自我期望值。例如,对待学历、职称、职务、乃至人生,都应注重努力的过程而淡化结果。需注意两点:一是你的奋斗目标要合理;二是有时做事可往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
众人面前理智法:在众人面前最好多观察、思考,少盲目表现自己。人人都会有这样的心理体验:当自己在众人面前盲目表现之后,却后悔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损自己的形象而忧心忡忡。
更新环境自我调节法:在压力太大、心情不佳时变换一下环境。例如室外观景、室内养花、美好事物的想像、恐怖事件的回避(耳不听、眼不见、心不烦)。
音乐与生理保健法:各种声音通过耳朵被人感受,如他人的赞扬声、指责声、议论声、谩骂声等都会影响你的心态,因此,你可以多听一些优美的音乐,以缓解不愉快的心情。养成良好的生活与自我保健行为习惯极为重要。同时,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更不容忽视。
自信自主激励法:即相信自己是最好的、最可以依赖的。每桩伟业都是由信心开始。
教师心理压力调节的深层要素
教师的心理感受会依据个人经历、学历、性格特征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而有所不同。良好的心理调节需要具备以下要素:
积极悦纳自我: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承认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允许自己不如别人。
良好教育认知水平:能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要求。例如,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客观了解学生的能力;具有获取信息、适宜地传递信息和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成就感。
稳定积极的教育心境: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
自我控制能力:繁重艰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即教学工作中明确目的性和坚定性;处理问题时决策的果断性和坚持性;面对矛盾沉着冷静的自制力,以及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
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健全的人格,在交往中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重、真诚、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多疑、嫉妒、憎恶等)。
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能适应当前发展、改革与创新的教育环境,为积极改造不良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献计献策。
保持心理健康的通用技巧
勤锻炼:运动是调节心理健康的主要方法之一。可以通过加入健身俱乐部、在卧室或车库内锻炼,甚至每天散一会步。运动分泌出来的内酚酞可以让人感觉到更快乐,跑步、瑜伽、体操等均是不错的选择。
常微笑:微笑和大笑都是立刻放松情绪的最佳途径。时刻保持微笑有助于心情调整。看一部优秀的电影、享受明媚的阳光或与朋友谈天说地都能让人微笑。
多听音乐:倾听音乐是一种放松减压的好方式。各个年龄阶段、各种收入水平的人都可以通过自己喜爱的音乐保持心理健康。期间还可以跟着音乐一起唱出来或是跳起来。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包括:
- 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从个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态三个方面来看,心理健康的人通常:
- 自己不觉得痛苦,在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感到快乐,能从悲伤中走出来。
- 他人不感到异常,行为不会格格不入,能与人相处融洽。
- 社会功能良好,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全身心投入生活和工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利用现有条件创造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