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漫步时空:中法服饰文化的世纪交融与发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漫步时空:中法服饰文化的世纪交融与发展

引用
1
来源
1.
https://bau.com.hk/web/article/1313554194089828352/web/content_1313554194089828352.html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同年,中法文化旅游年开幕。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展览,通过中法服饰文化的百年交融与发展,展现两国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此次展览由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两位访问研究员——博物馆时装及纺织品部首席研究员Denis Bruna博士和中世纪及文艺复兴珠宝遗产研究员Mathieu Rousset-Perrier先生,携手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副研究员杨悦庭博士共同策划。

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顶楼,曾经的玫红色大门用黑色蕾丝层层镶嵌着。门尚未开,内里的封印着的故事便也还未开口。闪身进入9号展厅,一步一移穿梭于一个个透明玻璃展柜之间,行出一条蜿蜒步道。射灯和灯带均呈明黄色,幽幽地铺贴在陈列的展品背后,圈出光晕——于是,展品便开口说话了。到访者路过,目光穿过光线细端详,行动间和展品细闪的反光对上目光。人们就站在暗处,凝神望着光束中穿梭又驶来的时光。

形制与系统的建立

谈起历史上的服装,中式套装和法式套装的共性之一即是在形制、场合和规格等方面都有系统且完整的规范。以18世纪中后期为例,中国当时正处在繁盛的康乾盛世,宫廷礼服分为男、女两式。皇帝朝服以朝冠(分冬夏两个样式)、朝袍(分冬夏三个样式)、端罩(又称补挂)、朝珠、朝带、朝靴为不可或缺之组成部分;皇后朝服除包含涉及衣冠鞋袜的朝冠、朝褂、朝袍、朝裙等外,各样佩饰如金约、领约、耳饰、朝珠、采帨等也必不可少。朝服用於祭祀和重大庆典,穿戴顺序亦有讲究:朝裙在里,再穿朝袍,外加朝褂。

回望18世纪中后期的法国宫廷礼服,在服装形制、场合和规格的设计上亦有著详细的范式。形制上法国男士与女士礼服严格遵循“三件套”的规制,用於出席仪典、陪伴君王、会见外使等重要场合。男士须身著背心(上衣部分)、马裤(下衣部分)、外套,女士则穿戴三角胸衣(上衣部分)、半身裙(下衣部分)、礼服外袍。礼服各部分均需由同一花色和材质的布料剪裁而成。与男士礼服相比,女士礼服的穿戴更为复杂,抛开礼服内层层叠叠的衬裙不谈,一些半身裙每次穿戴时需手工缝於胸衣末端,脱下时再用剪刀将缝线剪开。有些礼服的领子和袖子也可拆卸做单独清洗,避免清洗整套礼服的繁琐。

不可缺失的各部分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形制。受到这一特点的启发,Denis Bruna博士向我们介绍了此次叙事主题的灵感:

Denis Bruna博士:是次主题我们不想仅展示一些零散的衣物和配件,那樣會忽略掉許多有趣的內容。我們希望呈現出一個完整的體系,這樣展覽本身也具備了一定的科學性。同時我們也考慮到展出的地點:不在法國,也不在歐洲,而是在中國香港,對此我們也做了許多特別的設計。

之前在學校讀書時修過一些關於中國服飾史的課程,了解到18至19世紀生活在紫禁城中的人的穿衣習慣。那時,人們喜穿十分寬大、鬆弛的衣物,將身體的曲線掩蓋在衣物之下。這一特點與自14世紀起便深刻影響歐洲服飾文化和形體展示的時尚理念是完全相反的——我們認為這一點十分有趣,值得深入探究。

考慮到這一點,我們從18世紀的故事開始講起。每到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穿戴理念和製衣技術都有明顯的發展與改變,於是我們在故事開篇設置了一個玩具娃娃和其衣箱中套裝的全部組件,包括最裡層的內衣、成衣的各個部分、珠寶以及全部的配飾;也因此,我們選定了以時間敘事的方式講述不同歷史時期相同衣著的變化與發展。

“三件套”的形制一旦被確立,便一直影響著套裝的構成、製作和穿戴方式,一直到今天。一件件單品從內至外,串連成線,形成完整的服飾文化:

Denis Bruna博士:對於我本人來講,我最中意的部分不是其中某一件或某兩件單品,而是對於套裝的整體展示。譬如我們這次也將18世紀以來男性套裝的發展變遷完整地展示了出來,而通常的服裝博物館並不會這麼做。彼時的歐洲宮廷對男性著裝的要求非常嚴格,服飾風格嚴肅。在策劃這一部分時,前輩們曾建議刪去這部分內容,因為其敘事動線相對簡單,也許並不那麼有趣——

事實上自19世紀中期至今,男式套裝都未發生過明顯的變化,然而即便如此,我們在實際製作這部分內容時還是遇到了一定的困難。考慮到套裝與單品的不可分割性,我們決定揭開層層疊疊的布料,從內到外,將每一件單品在套裝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介紹給觀眾,也因此,在各種檔案和資料中搜尋18世紀的衣裝鞋襪成為籌備工作的一大內容。今天我們呈現給大家的成品遠比準備階段電腦中的草稿要成熟得多。

我們最終還是選擇保留了這條雅緻簡練的故事線,將1850-1910年的男士服飾文化介紹給大家。男士套裝自18世紀開始被人廣泛熟知後,又於19世紀建立起一個完整獨立的系統,我們希望可以把這種簡潔的美感帶給大家。

细数件件衣装,无论经济、技术、理念如何冲击产业,有三样掩於成衣之下的里衣在百年时间长河中从未丢失过其重要定位,并且在适应技术更新后,不断演变出新的样式,反向推动着产业的发展。间隔、紧缩、填充、修饰……在一方人體空间中,宽松罩衣、紧身胸衣、衬裙各自在不同的位置上发挥着塑造身形的功能:

杨悦庭博士:起初,我们尝试过一些其他讲述方式,譬如仅以这些重要单品的演变为重点,但这样呈现出来的效果并不很好,因为我们整体概念是套装的体系和变迁,拿掉任何一部分都会给主题带来缺憾。

Mathieu Rousset-Perrier研究員:所以我們最終還是選定了以時間敘事的方式,將禮服自18世紀末的整體沿革帶給大家:套裝的結構是什麼樣的、外觀是什麼樣的、以及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出怎樣的主要特點。

空间的交错与漫步

严格的“三件套”形制并没有为轻松愉悦的私人时间留下太多新颖的发挥空间,于是法国服装从世界各地的服饰文化中借鉴了多样化的衣装形式,装点一天中晨起、漫步、阅读、夜眠等各类活动。这一次,法国装饰艺术博物馆将一件传统的红色中式室内用上衣带到香港,连同当时使用者在私人空间读书、学习、会友、沉思的故事也一并分享给大家。

与古典中式建筑的对称式风格不同,法式建筑提供一种“纵向层次感”,随着参观者一步步由外向内深入宅邸内部,其结构也层层绽放;是次展览也从这种建筑风格中汲取了灵感——当你看到宅邸的主人身著这件红色中式室内用上衣时,便意味着你已经进入了他的私人空间。这件上衣由丝绸制成,上面绣满了花草状的纹样作为装饰,就像掩映在18世纪严格社会结构之下的一片隐而又现的秘密天地。

Mathieu Rousset-Perrier研究員:在當時的法國,一處宅邸或城堡的布局也(像服裝一樣)遵循由外向內的層疊結構——位於最外層的前廳用來接待客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市民百姓;小型議事廳,也就是人們有時所說的“密室”具有起居功能,人們在其中商談一些更特定的事宜;臥室比議事廳更靠近宅邸內部;最後也是最中心的房間則是書房。

Denis Bruna博士:這件上衣非常漂亮,是我們專門為這次在香港的展覽選定的,用以展示法國與中國之間的文化交流。

了解這件上衣,我們需要把它放置在特定的歷史語境中——當時的宮廷生活結構嚴密、井然有序,一個人身處18世紀的宮廷時必須穿著特製的正式著裝,也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三件套”:背心、馬褲、外套。三件衣物需從同一塊布料剪裁而來,並搭配鞋子、佩劍、假髮等各類裝飾。這種對於服裝組成和外在形象的的精確安排與當時嚴謹的宮廷結構互相呼應。

不同的是,到了夜間,當他回到自己家中,便可以摘掉假髮、脫掉鞋子、換下繁複厚重的外套和上衣,身著馬褲和這樣一件室內用上衣,或是換上睡袍。這種身著家用上衣或睡袍的習慣來自印度和中國,在這兩種文化中,人們會穿這種類型的衣服。這種風潮於17世紀傳入歐洲,於是人們開始在私人空間脫下白天的套裝,換上更加輕便、有趣、時尚漂亮的衣服,我們此番帶來的這件紅色中式室內用上衣便是其中一件。穿著它,主人可以訪親會友,或與同好在藏書室、起居室談天說地,柔軟的面料更加適合這樣輕鬆愉快的場合。

Mathieu Rousset-Perrier研究員:在當時,尤其對於男士,結構化的社會背景極大程度地影響著日常生活,空間和時間都排布在這種結構化之下,即便是在家中,房間的類型也會根據需求的不同劃分出不同的功能。會見賓客、家庭聚會、社交、獨處的空間不會是同一個,因此穿著也會有所不同。這件紅色上衣是用於更加私密的場域而非公共場合,它的出現也表明法國服飾文化中衣著是如何裝飾和表現人的生活的。

此處“私密”一詞,指的是一個人的獨處狀態,或是僅與有限的三兩好友及家人待在書房中,有時我們也稱這樣的空間為“內閣”,它通常是一個非常小的休息室,用途豐富。17至18世紀的內閣可用於小型接待、閱讀、辦公等等。

Denis Bruna博士:這種結構嚴謹的組織形式在歷史上貫穿始終,直至18世紀末君主制消亡。在此之前的17至18世紀,宮廷之中的一整套規則(也被稱為“禮節”)的力量是十分強大的,不僅在城堡內,禮節也在不同貴族的宅邸中延伸出各式各樣的變體。通過審視這些禮節,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的貴族生活有著非常精細嚴密的系統和結構。

在這樣的背景下,這件中式上衣的魅力或許不完全在於它絲綢的材質(因為當時大多數貴族成衣都是由絲綢製成的),更重要的是它寬鬆的款式,也就是前面提到中法服飾文化對衣服與身體之間關係的不同理解,正是這種差異使得這件上衣為當時的貴族生活帶來更為豐富多樣的“空間”。

杨悦庭博士:与此同时,这件上衣也兼具保暖和实用,从侧面向过去可以发现它的料子非常厚实,穿上它应该颇为暖和。

Denis Bruna博士:没错,这应该是一件冬季所用的棉服,从它长毛丝绒的里衬便可以知道这一点。

将历经时间的身形变迀从法国带到香港,两位研究员也分享了他们对于香港这座空间之城的感受。

Denis Bruna博士:这一次到香港我们停留了一个月的时间,我非常享受这段悠长的时光。事实上这是我第四次到香港了,我第一次到访是在1999年,所以能够见证这25年的变化。这次能够再次到访我非常开心,我喜欢这里的生活,也喜愛流動在人與人之間的善意。

Mathieu Rousset-Perrier研究員:我熱愛這座城市的活力與氛圍,並享受身處其間的感覺——這是我第一次到訪香港,也是我對香港的第一印象。這種熱情且高漲的能量讓我感受到這座城市的存在與生機。我們也找到了香港豐富多樣的活力:中環是一種能量,九龍又是另外一種,前幾天我們去深水埗吃晚飯,那裡的能量又有所不同。穿梭於不同的空間和能量中是一件激動人心的事——它們形成一種迷人的混合,在其中你可以同時感受到東西方文化交融混合的迷人魅力。

跨越世纪的历史故事讲到最后,便也越来越趋近当代生活的模样。展厅里那条环状的轮廓灯投出宇蓝色的幽光,铺满天花板,融合周遭的气味,延伸出一个承载时间的有形平面,如同一块巨大的能够吸收一切的穹布;同时长出新的出口,供人们走向亮处,凝神刻画光束中穿梭又驶来的时光。

(文中图片均由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提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