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外经・顺逆探原篇》 解读:五行生克的阴阳密码与长寿养生方略
《黄帝外经・顺逆探原篇》 解读:五行生克的阴阳密码与长寿养生方略
《黄帝外经・顺逆探原篇》是古代养生智慧的重要文献,其中蕴含的五行生克理论不仅揭示了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更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养生指导。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这一经典篇章,探讨五行生克的阴阳密码与长寿养生方略。
传统文化,我们讲得明白!
上一篇文章中曾对《黄帝外经》的首篇 “阴阳颠倒篇” 予以阐述,点明了阴阳的根源所在,即万事万物皆处于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衡的自然法则之中。所谓颠倒之术,便是要学会从正反两个维度去审视问题,既要知晓顺势之中蕴含着生机,亦要明白顺势之下潜藏着死亡;既要洞悉逆势之中存在着死亡的危机,也要清楚逆势之内孕育着新生的希望。
这实则是依据事物的生克、顺逆之理,所运用的辩证性的修身、治世之法。故而,一旦领悟了颠倒之术,便等同于把握了万事万物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自然规律。
尽管阴阳在表现形式上各有差异,诸如天有阴阳之分、地有阴阳之属、人具阴阳之性、男女存阴阳之别,但阴阳变化的内在机理却如出一辙。
这一篇所讲述的乃是第二篇 ——“顺逆探原篇”,其核心内容聚焦于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
“五行之顺,相生而相克;五行之逆,不克而不生”。追溯至战国时期,五行学说已蔚然成风,且 “五行相生相克” 的理论应运而生。相生寓意着相互滋养、促进,正如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所呈现的那般。相克则代表着相互约束,恰似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所示。这些观点蕴含着朴素的唯物论与辩证法元素。
五行学说旨在阐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相生相克的关联网络之中,生死、顺逆彼此对立又相互依存,运用之精髓全凭一心把控。凡事皆遵循 “物极必反” 的规律,一旦过度行事,便会走向相反的方向。
那么 “五行之顺,得土而化;五行之逆,得土而神” 作何解呢?
在本篇之中,土为关键所在,其含义有二:其一,在古代,以土象征 “中”,如《礼记・月令》中所记载:“中央土”。鉴于土所处位置居中,儒家遂将其提升至 “中庸之道” 的高度,即倡导凡事皆应秉持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适度原则。并进一步阐释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第一章》)
古人素有 “医儒同源” 之说,意指儒者与医者皆遵循阴阳五行之理论。将土解读为 “中”,并进而引申为 “中和” 之意。唯有达成 “致中和” 的境界,方能使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也就是说,无论生克、顺逆之情形如何,皆需做到 “中和”,使五行之间的相互作用与限制达到恰到好处的程度,如此便可成就万事万物。故而有云:“土以合之,土以成之”。
其二,当把五行应用于人体五脏时,肺属金,肝属木,肾属水,心属火,脾胃属土,主司意念。意即脾土乃是产生意念的根源,一念之正,能够使 “逆中有顺,死中有生”;而一念之差,则会导致 “顺中生逆,生中可死”。故而亦云:“土以合之,土以成之”。
上述两种释义皆能自圆其说。正因 “土” 在五行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岐伯才会指出:“五行之顺,得土而化;五行之逆,得土而神。土以合之,土以成之”。
总之,万事万物皆具阴阳两面性,切不可仅着眼于阴或阳的单一维度。
务必洞察 “阴中有阳”,要能于黑暗中觅得光明,于不利局势下探寻到有利因素,如此方能在 “逆之内以求生”;倘若未能察觉 “阳中有阴”,即在光明之中忽视了潜藏的黑暗,于有利条件下忽略了潜伏的不利因素,便极有可能 “生之内以出死”。
唯有深谙此理,方能 “同游于无极之野”,亦即共同抵达修身、治世的至高境界。
其四,为何说 “逆而顺之,必先顺而逆之” 呢?若欲实现 “逆而顺之”,首先必须做到 “顺而逆之”。诸如绝欲、守神、练气、保精,以及服食药饵、审慎吐纳、调适劳逸、节制饮食等,皆属于 “顺生之道”。而邪侵、境移、物诱、妖耗,以及津液干涸、劳逸失度、元气亏损等,则属于 “逆死之道”。唯有先践行 “顺生之道”,方能克服乃至战胜 “逆死之道”。此即为 “逆而顺之,必先顺而逆之” 的内涵所在。唯有洞悉 “顺逆” 之道,养生之途才算找准了方向,健康长寿才有望达成。
其五,本篇将养生之道升华至至高境界:“心死则身生”。所谓心死,即摒弃一切私心杂念与邪恶之念。这与孟子所倡导的 “养心莫大于寡欲”;佛家所主张的 “断绝尘缘,一切放下”;道家所秉持的 “心死则性圆明”;以及《黄帝内经》中所提及的 “心者君主之官也,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皆为同一道理。那么何为 “死心之道” 与 “生心之道” 呢?岐伯的回应是:“死心之道,即逆之之功也;心过死则心亦不生,生心之道,又顺之之功也”。其意为,死心之道,首先要洞察逆境,并具备战胜逆境的能力,此即为 “逆之之功”。然而,心若过度死寂亦不可取,倘若 “万念俱灰”,连向上、向善的本心也丧失殆尽,“则心亦不生”。故而,生心之道又是 “顺之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