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纹饰之——龙纹
浅谈中国传统纹饰之——龙纹
龙纹作为中国传统纹饰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从宫廷到民间,从神话到现实,龙纹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象征意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
龙的形象起源很早,古人认为它是最高的祥瑞,在中国古纹样装饰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封建时代,又将它与佛教、道教的神话结合起来,赋予新的高级神秘色彩。
龙纹是帝王专用纹饰,王爷等被特许使用的龙纹只能叫“蟒”。因此,龙纹家具是宫廷家具,极少流出宫外。辛亥革命之后,清宫造办处的一些工匠出宫后仿制宫中器物以谋生计,从此龙纹不再是皇家的专利。现存民间的大多数龙纹家具,基本上是民国时期制作的。
常用龙纹种类
正龙:龙头为正面,龙身盘绕成一团。
二龙戏珠:又名盘龙夺宝,为两条龙在祥云中环绕宝珠盘旋而舞的图形,民间传说龙能吐珠,《述异记》中记载:“凡珠有龙珠,龙所吐者…”龙珠是宝珠,能避水火。如采用多条龙纹,则是“群龙戏珠”纹路。
二龙献寿:为两条龙在祥云中环绕寿字而舞的图形。
九龙聚会:为九条龙在祥云中盘旋而舞的图形。九条龙寓意九州,九州又寓意全国,九龙聚会寓意全国统一、四海欢腾的太平景象。
云龙回首:为龙在祥云中回首而舞的图形。
双龙戏水:为两条龙在祥云中盘旋吐雾喷水的图形。
中式家具想在市场上占一席之地,必须具备自身的风格与文化内涵,千变万化的纹饰是中国文化最好的代表之一。它们样式丰富并蕴含吉祥之意的图案花纹,是工匠用来表达某种寓意的一种方式,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龙纹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纹饰。
红木家具中的龙纹分类
红木家具装饰中使用的龙纹,大致分为两种:
牙角鬃鬣俱全,鳞片爪尾分明。
其形象一般取材于三代古铜器,各部位刻画不一定明确,亦不分明,红木家具上以螭龙、夔龙最为常见。
螭龙是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螭纹起源于春秋,盛行于战国、西汉,贯穿于以后其它各时代。这种纹饰在明式家具中使用的比较多,龙尾常作卷草状,又称“草龙”,有“子孙延绵不断”之意。
夔龙,山海经中有记载:“夔牛是古时代神话奇兽,古时生于东海流波山,“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名曰
夔。黄帝杀之,取皮以冒鼓,声闻五百里。” 夔龙的特点是龙足、龙尾高度图案化,转角成方形,即所谓的“拐子”,它在填布方形空间或做成带有直角的雕刻构件,都有便利之处。 有头称夔龙,无头称“拐子纹”,有“富贵不到头”之意。
龙纹在红木家具中的应用
作为鳞虫之长,龙能兴云雨、利万物,使风调雨顺、丰衣足食,除此之外,龙还有美德、祥瑞之意,古时,龙代表尊贵,只有帝王才能使用这种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