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哲学》:施泰纳对自由、认知与科学的探索
《自由的哲学》:施泰纳对自由、认知与科学的探索
《自由的哲学》是鲁道夫·施泰纳的代表作,被认为是19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成就之一。该书深入探讨了自由、认知和科学的本质,为现代科学和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目录
- 来自英文译者的介绍
- 对英译版翻译的注释
- 作者的前言
- 第一部分 自由之认知
- 第一章 有意识的人的行为
- 第二章 对认知的基本渴求
- 第三章 有助于认知的思考
- 第四章 作为知觉的世界
- 第五章 认知行为
- 第六章 人的个体
- 第七章 认知是有极限的吗?
- 第二部分 自由之现实
- 第八章 生命之要素
- 第九章 自由的观念
- 第十章 自由之哲学与一元论
- 第十一章 世界的目的与生命的目的(人的使命)
- 第十二章 道德想象(达尔文主义与道德伦理)
- 第十三章 生命的价值(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
- 第十四章 个体与种属
- 第三部分 最后的问题:一元论之结果
- 附录:对新版的增补(1918年)
来自英译者的介绍
《自由的哲学》可以被视作十九世纪哲学中最为重大的成就。哲学家们曾经在认知与道德方面提出过许多问题并就此展开辩论,但最终都悬而未决,只是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我们永远无法知晓”,针对所有这些问题,《自由的哲学》给出了答案。
然而,这一重大成就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只有当受益于他传授给大家的灵性启示,施泰纳拥有了众多追随者之后,人们才升出一种渴望,也想去读一读他早期的作品,而其实施泰纳一直坚持宣称,他的全部探索都建立在早期的坚实基础之上。
也许,如果施泰纳的余生都用来阐明自己的哲学观点的话,今天,他一定会被全世界公认为一位重要的哲学家;然而,他自己继续前行,发展出了灵性科学,这一方面的成就更加至高无上,这终有一天会被世人所公认。
的确,哲学给了自己一个坏名声,也许是由于它太过经常会得出负面结论,因此,不要仅仅把《自由的哲学》当作一部哲学作品,而是将其视为一把整体生活方式的钥匙,也许这样会更好。
如果将本书仅视为一部哲学作品,那也许无论如何人们都会认为它已过时了,只剩下历史性的参考价值了。比如说,一位当代科学家有理由相信,任何一个高声反对原子学说的哲学家,已经被原子物理学的成功证明为错误的。但这也许会引起对哲学本质的误解。施泰纳,他会依次论述每一种可能的观点,并会从专题文献中为每一种观点列举事例予以说明,然后,他会阐明每一种观点中需要克服的错误与缺陷。
原子学说,只有当被用作智力的辅助来应对自然界的力量时,才被证明是合理的;如果它假定一种特性属于可感知的现象之范畴,却又通过定义将其归于永远无法感知到的领域,那它就是错误的。这种关于原子学说的错误观点,也许已被科学所抛弃,但它在许多方面仍然留存了下来。
同样,许多陈旧的哲学观点,可以追溯到康德时期,它们仍然存活于众多在实验科学以及理论科学领域都非常领先的科学家之中,因此,施泰纳对认知问题的论述,仍是正确的。对于感知之本质的迷惑非常普遍,这是因为人们不愿意承认思考所起到的核心作用。
思考,太过经常地会被视为“主观的”并因此是不可靠的,因而会被不予考虑,其实这恰恰没有意识到,正是思考本身,做出了这一决定。人们相信科学所涉及的只会是“客观”世界,而这将我们带到了一种尴尬的境地,致使许多科学家简直无法说出,真实的世界,究竟是我们周围所熟悉的那个世界呢,就像我们的感官所体验到的以及我们的想象所描绘出的那样,还是它是一个我们从实验结论中推论出来的,由旋转的微粒、不可感知的力量、以及统计学的可能性所构成的理论世界呢。
在此,施泰纳的认知之路,能够为自然科学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更为坚实的基础,就像它会给灵性科学的发展提供一个确定的基础一样。尽管有许多人在对灵性世界之奇迹的冥想中,就可以找到所需要的一切,《自由的哲学》一书的存在并非主要是为他们的信仰提供哲学上的证明;其实它的重要价值在于能够为那些无法自己接收任何非清晰科学化东西的人提供一个牢固的基础——一个认知的基础,一个自我认知的基础,一个道德行为的基础,一个生命自身的基础。
它并没有“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但是它为所有那些相信科学、而不是神秘主义才是通往真理唯一可能性的人们,开启了一条通往灵性世界的途径。
今天,我们会听到“自由世界”和“个体价值”这样的说法。可是,人们目前拥有的科学视角看起来却很少能够为这些概念提供支持,相反,它更容易把人们带入一种道德规范。其中,任何一种行为都会因为“我自己实在控制不住这样做!”的托辞而得到谅解。如果我们真正珍视自我,并依靠认知来支持我们自由的感受,就一定能够找到一种观点,来引领自我并帮助它成为自己想要做的样子——一个自由的生命。这并非意味着我们一定得抛弃科学途径;只是科学的视野必须要扩宽,这样就会把“将自身的体验视为灵性内容的自我体”考虑进来,其实在思考行为中,的确是这样的。
因此,《自由的哲学》从审视思考的过程开始入手,进而向我们展示出,没有必要害怕那些存在于永远超出我们认知范围的未知世界中的未知原因,因为,只有当我们尚未将思考唤醒到一定程度,使其足以成为直接体验的一种器官时,认知的局限性才会存在。
当建立起认知的可能性之后,本书又继续展示出,我们也可以知晓自己行为的原因,而且如果我们行为的动机是发自于单纯的直觉,并仅仅是来源于思考,同时未曾受到任何感官世界中的表象与幻觉的鼓动,那么我们就真的能够做到行为自由,出于对该行为纯粹的热爱。
人的命运最终掌握在自己手中,尽管通往这一自由状态的路漫长而艰苦,在其过程中,一个人必须要发展出对自己无情的认知以及对他人无私的理解。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一定能够促成某种东西的诞生,正如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中所讲的“末后的亚当成了叫人活的灵”。的确如此,施泰纳自己也将《自由的哲学》归于按照保罗的理论来认知的范畴。
Michael Wilson
作者简介
鲁道夫·施泰纳(RUDOLF STEINER,1861-1925)将其灵性哲学称为“人智学”,意为“人类的智慧”。作为一位高度发展的先知,其工作基于直接的认知和对灵性维度的感知。他开创了一门现代而普遍的“精神科学”,任何愿意进行清晰而不带偏见的思考的人都可以接触到这门科学。
通过他的灵性研究,施泰纳为许多活动的更新提供了建议,包括教育(普通和特殊)、农业、医学、经济学、建筑学、科学、哲学、宗教和艺术。
今天,有成千上万的学校、诊所、农场和其他组织根据他的原则在从事实际的工作。他出版的许多作品都以他对人类的灵性本质、世界与人类的进化以及个人发展方法的研究为特色。施泰纳撰写了大约30本书,并在欧洲各地发表了6000多场演讲。1924年,他创立了人智学总会,该学会如今在世界各地都有分支机构。
译本说明
本书的翻译,以Michael Wilson的英文译本为主,同时参考了Stebbing、Lindemann和Poppelbaum的英文译本,同时也部分参考了德文原版。
本文的部分译法及表达习惯,与其他三元译品不尽相同,这也是三元翻译研习社秉承的宗旨之一:即保持译品的一致性,又尊重译者的个体性。
由于人智学和华德福读物的特殊性,即通常由德文译为英文,又译为中文,使得可能存在数个不同的英文版本和中文版本,其中中文版本又会分为数个德译本和英译本。在这本施泰纳一生最重要的著作《自由的哲学》中表现的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