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北魏孝文帝的禁鲜卑语推广汉话的行为对后世有什么意义?-细品《资治通鉴》之南北风云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北魏孝文帝的禁鲜卑语推广汉话的行为对后世有什么意义?-细品《资治通鉴》之南北风云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9IOK0TU0536ASC2.html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化融合运动,其中禁鲜卑语推广汉话的政策尤为引人注目。这一改革不仅改变了北魏的社会面貌,更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中国的大一统格局奠定了基础。本文将通过《资治通鉴》的记载,深入探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及其深远影响。

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在迁都洛阳之后,进一步推动了汉化改革,其中比较重要的改革包括了要求穿汉服而不穿胡服,要求三十岁以下的人全部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按《汉书》的要求统一度量衡等等。

为什么说魏孝文帝做出的这些改革对于中国目前的保持统一状态意义是非常大的呢?为什么说魏孝文帝的改革奠定了中华文化传承的基础呢?

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魏孝文帝推动的这些汉化改革以及对未来中国的意义。

《资治通鉴》原文

原文和译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参看本公号同步发布的原文和译文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设置放大观看,本文囿于篇幅限制,仅放置图片

译文

公元494年,北魏拓跋宏在南迁洛阳之后,进一步推进了北魏的汉化改革。

《资治通鉴》记载公元494年,拓跋宏禁止士大夫与民众穿胡服,鲜卑族人大多不乐意。

公元495年,拓跋宏更下令禁止使用鲜卑语,全部改用汉语。年龄在三十岁以上的人,可以宽容他们不能一下子就改换过来。但是,年龄在三十岁以下的人,凡在朝廷中任职者,不能允许他们仍然还讲过去的语言,不能说汉话者降免其官职。

接下来拓跋宏更宣布:凡是代京人迁移来洛阳的,死后应该全部埋葬在邙山,而不能迁回代京,也就是说只要南迁的人,死后都葬在洛阳,不能葬回大同,这样的结果就是相当于后代的祖坟也就到了洛阳,后代也就认洛阳为故乡而不是只认大同为故乡。

之后拓跋宏还要求统一度量衡,改用长尺、大斗,其度量法度依照《汉书》中的记载制定。

从以上几点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北魏的汉化改革已经逐步进入了深水区,开始要求在文化,语言等方面要求全面汉化。

为什么说这种文化语言方面的汉化对于中国形成大一统帝国非常有帮助呢?

我们知道语言的产生是有地域性的,以前部落时期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语言,其实现在在某些交通不便的地方依然是十里不同音,大家交流起来都比较困难。这样发展的结果就是形成了一个一个小的城邦性质的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语言,习俗。如果按照这样的发展路径,其实中国很可能就发展成如同欧洲这样的一个一个小国,每个小国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化,习俗。当然和平时期还好,如果经济不好社会矛盾激化,这些文化,种族,习俗的矛盾都会激化,最终就是持续的战争和动荡,我们看欧洲的历史就是如此,即使现在欧洲意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发挥欧洲大陆的优势,但这种差异依然导致欧盟步履维艰。

而中国后来发展成为大一统帝国首先要感谢的确实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起码在神州大地上大家交流起来没有了障碍,大家采用同样的标准的好处就是大大降低了交流沟通的成本,最终才会形成文化的彼此影响,形成了中华文化的认同,才有了几千年在这片大陆上大家都更认可大家是一家人,认可统一对这片大陆是最有利的。

当然这中间也曾经发生过很多的危机,比如东晋八王之乱后北方异族入侵,最终形成南北分治。如果当时的北魏不去汉化,而是依然推行鲜卑族的语言,风俗,传统,那么后世很可能一个大一统的中国也就不存在了,若干年之后北方人有北方人的认同,南方人有南方人的认同,大家语言不一样,文化风俗不一样,使用的标准不一样,随后就会出现族群差异的产生,我们今天大一统的中国版图也就不会出现了。

但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有深厚儒家文化熏陶的冯太后和魏孝文帝,他们不是鲜卑贵族的保守派,而是渴望拥抱先进中原文化的改革派,他们学习儒家文化,推动鲜卑族的汉化,尤其是废止鲜卑话,推广汉化,跟南方政权采用同样的标准,经过这样的改革,才让北方人都有了汉文化的认同,最终大家都认可自己是华夏子孙,为后来的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从这个角度而言,冯太后和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对于我们现代中国能形成大一统的格局是居功至伟的。

当然魏孝文帝之所以要推动汉化改革我们前面也谈到过,这是因为北魏由游牧文化转向农耕文化,就必然要学习南方的先进制度,而要学习南方的先进制度,就要从语言,文化,风俗方面和南方完全并轨,魏孝文帝自身虽然是鲜卑族,但他的野心绝不仅仅是做个鲜卑人的王,而是天下的皇帝,所以他发现自己的制度是落后的,生产是落后的,所以才更迫切的推动改革,甚至全盘南方化,以尽快的学习南方的先进文化和制度,进而超越南方政权,由自己统一这片大陆,这其实是魏孝文帝的抱负。

所以我们看后来中国的戊戌变法,日本的明治维新,甚至我们的改革开放,其背景都是有些类似的。但比起戊戌变法的失败,我们会发现魏孝文帝更聪明一些,当时北魏鲜卑贵族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军队等都在鲜卑贵族手里,如果在平城推动改革,难度非常大,所以魏孝文帝才要坚决迁都,迁到洛阳后,将一些保守势力留在平城,洛阳的朝堂上改革派占优一些,就能从洛阳先改,而洛阳改完后,就会逐渐影响到平城以及保守派,这跟中国改革开放先从南边深圳开始是异曲同工的。

而魏孝文帝通过南征调动将领和军队,整合军权,将军事大权又抓在手上,从而有效的防止保守派军变,从而为自己的改革保驾护航,从这一点来看,魏孝文帝比戊戌变法时候的光绪帝要聪明得多了,这也是魏孝文帝作为一个政治家成熟的表现。

改革不是过家家,改革一定会触及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如果自己没有强大的后盾支撑,改革就一定会反复和流血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