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诊治坎坷 微创定向手术巧解“顽疾”
双相情感障碍诊治坎坷 微创定向手术巧解“顽疾”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具有极端的情绪波动,就如海浪的波峰与波谷一样。由于其症状变化多种多样,具有反复、交替发作、多变的临床特征,这使得该病误诊率高、治疗困难。
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不明,因此无法对因治疗。通过正确诊断和治疗,可以控制患者病情、减少复发、避免恶化。通常情况下,不同的药物组合,对早期患者的治疗有效,许多症状可以减轻甚至消除;部分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甚至能够回归社会并拥有高质量的生活。但是长期用药,则会出现不同的药物副作用。例如,奥氮平会引起患者嗜睡、口干、头晕和体重增加;利培酮会引起患者困倦、躁动和恶心;阿立哌唑会引起患者恶心、胃部不适、嗜睡和躁动不安等。若患者出现上述无法忍受的药物副作用,或者病情已严重影响其生活者,可考虑行立体定向神经调控手术进行治疗。
以下分享案例一则
患者小唐,女性,32岁。12年前,因家庭矛盾出现抑郁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内心麻木、感受不到喜悦,无法承受压力,没有自信、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会失败,不愿与人接触,曾有2次割腕自杀。家属将其带至当地精神卫生中心,诊断为重度抑郁症,予以住院并口服阿立哌唑、舍曲林等药物治疗。起初,患者服药后有效控制了精神症状,但随着病程延长,药物治疗渐渐无效。患者开始出现睡眠减少、精力充沛、夸大、贷款挥霍、脾气暴躁、攻击行为等。为此,家属带其跑遍多所专科医院,诊断结果却不尽相同。
有的医院诊断她为抑郁症、也有诊断她为精神分裂症。
近些年,小唐的精神症状不断增多,经北京、上海的三甲精神专科医院会诊,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尽管已经确诊,但其药物治疗效果仍然欠佳。
家属打听到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可以通过“微创手术”治疗双相情感障碍,遂联系科室医生进行咨询。
以下为电话咨询内容:
家属:您好!我女儿患病12年,去了好多家医院,有说她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也有说是精神分裂症,还有说是抑郁症的。近些年最终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药倒是吃了不少,但效果始终不太好。可以通过手术治疗吗?
医生:药物难治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可以接受手术治疗。
微创手术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精神症状,定位相应的神经核团,进行靶向治疗。
患者入院后,经过精神科专家检查、评估,确定其核心精神症状和身体状态;功能神经外科手术专家,则根据患者的核心症状选择神经核团,进行多靶点神经调控治疗。这种治疗,可以同时对抑郁和躁狂症状进行治疗。
家属:外科手术的疗效怎么样?安全吗?
医生:一次多靶点神经调控手术,可以去除多个疑难复杂的精神症状;提高服药依从性和敏感性;逐渐恢复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交等功能。手术有效率在95%左右。
手术是微创、安全的。手术前有手术计划、手术路径规划、术中有机器人辅助手术。手术避开了大脑中的重要神经和血管,也不在大脑运动、智能及语言区手术,因此理论上术后病人不会出现偏瘫、失语、智力低下等后遗症,所以手术安全性较高。
经过深入的咨询,家属决定手术治疗。2020年7月,小唐随父母来到我院功能神经科住院治疗。
入院后,经检查、评估及多学科专家会诊,确认小唐身体条件符合手术标准,择日实施了“机器人多靶点神经调控手术”(图1),手术进行了约四个小时。
图1、手术机器人用于术中手术操作辅助
术后第2天,小唐生命意识清楚、体征平稳、问答切题,从ICU转至功能神经科病房。术后第5天医生查房(图2),患者神志清楚,睡眠好、精神状态好,术前异常的精神症状,如焦虑、抑郁;精力充沛、思维奔逸、夸大妄想等精神症状消失。
查房时,医生问道:“出院回家以后还大手大脚花钱吗?”。患者回答:“挣钱不易,要好好地存起来!以后再也不乱花钱了”。
图2、术后查房场景
家属称:病人术前脾气暴躁,稍不如意就和家属对立;术后变得顺从了,懂事了,会体贴关心家人了!说明术后亲情感回归了。
术后第8天,小唐思维逻辑清晰,问答流畅。她可以清楚记起家庭基本信息,向医生承诺接受进一步康复治疗。按时办理了出院手续,回家休养。
多靶点微创手术治疗双相情感障碍,如何保证安全、高效?
研究表明,人脑边缘系统控制着人们的情绪、记忆、动机、恐惧和感觉信息;若该系统的神经核团出现异常,就可能引起人的异常情绪和感觉体验,从而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大脑边缘系统的SPECT图像研究表明,他们的杏仁核、海马体、扣带回的信号活动显著增强,具有与正常人不同的功能改变。
根据多项研究和多年的工作实践,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专家团队,熟练掌握了精神外科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手术方式。他们采用“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技术”和“数字化微创神经调控术”进行治疗,获得良好的疗效。
术前,根据患者精神症状确定手术治疗靶点-神经核团;然后将颅脑多图像信息导入计算机手术计划系统(图3),制定手术计划并避开脑部血管、神经。这使颅脑手术变成了可视化、精准化手术,最大限度减少了对脑组织的手术创伤,确保了手术安全性。
手术专家针对患者大脑边缘系统的杏仁核、扣带回、内囊前肢进行神经调控,具有靶向针对性,术后疗效显著。
图3、术前CT、MRI及DTI等图像融合后,经计算机3D建模,规划手术路径,图中彩色区域为脑中神经束DTI成像,计算机计算最佳手术路径,避开重要神经血管,保证了手术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这类手术技术,也可以用于精神分裂症、癫痫、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的治疗。
目前,对于顽固性精神疾病,医学界尚无法对因治疗、彻底治愈;但是,这种精准的立体定向和神经调控技术,为这类患者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手段,也指明了治疗方向。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精神疾病的堡垒终有一天会被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