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了解人性?对人性三原色之一“趋利避害”的深入解读
为何要了解人性?对人性三原色之一“趋利避害”的深入解读
为什么学习“自我家庭治疗”,需要先了解人性呢?
01、想让孩子加快康复?家长先深入了解人性
很多网友可能不解:为什么学习“自我家庭治疗”,需要先了解人性呢?
其实,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应该深入地了解人性,这有助于加快康复。比如,很多患病孩子都遭受过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创伤,这背后往往就涉及到人性。如果孩子和父母能对人性有一定的了解,就相对更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避免受到伤害。
又比如,有些父母未能看清人性的弱点,在孩子刚出现精神心理症状时,父母存在侥幸心理而不自知,孩子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机,病情愈演愈烈。
从古至今,无论时代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背后不变的是人性。深入地了解人性,能帮助我们“以不变应万变”,更加从容不迫地走好人生之路。
前新华社记者、智纲智库创始人王志纲在《战略》一书中提到,人性的3大特点是:贪婪、侥幸、虚荣。
但我们基于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的大量实践经验,颠覆性地、高效地修复孩子内隐记忆层面的心理创伤,帮助他们实现快速撤药、回归社会、家庭更和谐后,我们发现,如果能深入内隐记忆层面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像福尔摩斯破案一样,对人性的理解更加透彻的话,这更加接近事实背后的真相!
我们认为,人性的3大特点是:趋利避害、侥幸心理、虚荣心。而其它人性的特点,其实是这3个特点的不同组合。也就是说,趋利避害、侥幸心理、虚荣心是“人性的三原色”。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先来谈谈第一个人性三原色——趋利避害。
此图为AI生成
02、克服“趋利避害”,才能完成社会化
趋利避害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动物本能。每个人都渴求幸福、利益,对痛苦、损失则非常警觉,甚至是回避。
在原始社会,人类最需要解决的是生存和安全问题。在这个“生存阶段”,“趋利避害”能帮助人类更好地躲避危险、隐患,更好地生存下来,并且繁衍后代。
但进入文明社会后,人类不能再靠动物本能过日子了。如果希望获得真正的安全和稳定,我们必须接受社会对每个人的约束,克服趋利避害的动物本能。这是人类社会化和对抗熵增的过程,是每个人实现心理成长的重要过程。
如果一个人能够克服趋利避害的动物本能,这往往意味着其具备很强的自律性。ta能持之以恒地努力,不断进步,更快地进入“生命阶段”。
可是,社会中有很多人,哪怕他们已经成年、为人父母了,甚至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了,仍克服不了趋利避害的动物本能,当外在的压力消失时就选择放纵自己,沉迷玩乐。
比如,很多成年人下班后沉迷手机、刷短视频,根本不愿意多阅读、多学习提升自己,又或者做做家务、健健身,提高身体素质。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趋利避害”。因为玩手机、刷短视频能够带来即时的快乐。
而物质成瘾、行为成瘾,实际上是患者最大程度地满足自己趋利避害的动物本能,失去了自控的能力。
比如,很多人爱喝奶茶,情绪低落、焦虑时,吸一大口香甜的奶茶,心情会明显好一些;心情好的时候,更要点杯奶茶助助兴,越喝越快乐。其实,这是因为大部分奶茶的含糖量很高,能刺激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让人感到开心、快乐。
如果长期大量喝这种不健康的奶茶,个体很容易出现糖成瘾(sugar addiction),一两天不喝心痒痒,浑身难受,情绪烦躁。
还有很多父母担心的青少年游戏成瘾问题。不少孩子沉迷电子游戏,一打游戏就精力旺盛,跟网友们聊得火热,一不打游戏、回到现实生活中就萎靡消极,还对父母拉长了脸,更不用说“学习”了。
最近,国内首个3A游戏《黑神话:悟空》火了,父母更是忧心不已。父母的担心可以理解,但要看到这背后的根源:孩子沉迷游戏,这也是出于“趋利避害”的人性和本能。
游戏之所以能成为游戏,因为它本身就是令人开心的。开发公司在设计游戏时,会有意识地设置奖励机制,利用成瘾机制,让玩家不时获得愉悦感,忍不住一直玩下去。
如果孩子本来就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感到无聊、空虚,甚至是压抑、痛苦,他们就更容易沉迷电子游戏。对于他们来说,现实生活是“苦”,游戏世界是“甜”,他们自然就会趋利避害,一头扎进游戏世界里获得快乐。
这种现象的好处,是让孩子在病情严重时不至于情绪崩溃,仍有仅存的快乐。但弊端是,孩子容易待在心理舒适圈里不愿出来,一直逃避现实,甚至“躺平”,对病情的康复非常不利。
所以,如果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沉迷游戏,请不要一味指责或批评孩子,更不要一味抱怨游戏公司和社会。
父母要看到孩子“趋利避害”的本能,降低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苦”,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能感受到愉悦和充实,获得精神满足,才能更快地走出来。具体来说,也就是父母要改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尽快修复孩子遭受过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这些具体的话题,我们会在后续的专栏文章中再深入分析、分享建议。
还有,孩子不爱学习,这也是一种趋利避害。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这太正常了。
学习是需要持之以恒的,需要长时间付出的,不是“今天付出努力,明天就能看到成果”的事。要是没有相应的回馈和奖励,孩子就容易半途而废。
而且,就算学习上付出了努力,回报也不一定成正比。有的孩子一度非常刻苦,比别人花更长的时间做题、复习,但如果未掌握真正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就未必能取得好成绩。
如果这些孩子没意识到这背后的原因,就很容易懈怠,认为自己努力也没用,甚至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那不如躺平吧。
有的青少年还存在比较严重的学习障碍,一学习就感到头疼、烦躁、焦虑、甚至是恐惧。这种感觉令他们非常不舒服,第一反应就是趋利避害,能躲就躲。
所以,如果家里的孩子学习不好,父母不要只会批评、指责、施压,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孩子,而要看到这背后的人性。
“学霸”、“学神”跟“学渣”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能够克服趋利避害的动物本能。
真正的学霸、学神在学习时不会感到焦虑、痛苦,而是感到平静、甚至是愉悦,遇到难题时勇于挑战,体验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进入良性循环。可以说,在大部分情况下,学习不会触发他们“趋利避害”的本能。这背后很可能有他们父母的功劳,父母让孩子对学习培养出了兴趣,也可能是孩子无意中学会了高效学习,比如小时候的马斯克和爱因斯坦。
而“学渣”则不断在学习中体会到挫败感,感到痛苦,趋利避害的心理就会越来越强烈,遇到不会做的题就一味逃避。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把成绩提上去,就要深刻地意识到背后的人性,然后掌握真正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克服趋利避害的动物本能,慢慢地找回学习的乐趣。
03、“快乐教育”、过度夸奖都不可取
还有,很多父母执着于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过度推崇所谓的“快乐教育”。
从趋利避害的人性特点来说,“快乐教育”实际上是不可取的。不少父母以为西方国家推行的就是“快乐教育”:孩子们一年的上课时间只有180天,剩下的时间就是玩,这样的孩子更有创造性、心身更健康。
事实上,这是个巨大的误导,而且是故意的误导。西方国家精英阶层的孩子接受的从来不是“快乐教育”。他们有大量的学业,有兴趣特长班,升学的竞争压力也很大,孩子要付出大量的努力。
他们的父母会有意识地让孩子避开一些感官刺激上的娱乐,甚至远离社交媒体,会向孩子提要求,并引导孩子不断迎难而上,突破自己。
所谓的“快乐教育”,其实是西方国家对于底层人民采取的教育方式。甚至可以说,这是上层精英的一种“宣传”,他们希望中下层人士在“快乐教育”中沉迷于“奶头乐”,难以实现阶层跃升,那么上层精英的地位就更加稳固了。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西方发达国家的精英阶层其实是极其虚伪的,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只是他们道貌岸然的一套说辞。
过去,日本曾采取“快乐教育”,但近几年,日本越来越多人开始反思“快乐教育”的弊端。一个人如果想在社会上立足,甚至成人成才,无论是拼学习成绩还是掌握一技之长,都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学会面对挫折,培养出高逆商,不断提升,这必不可少。
过度推崇“快乐教育”,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学会努力、改变命运、面对挫折的机会。如果孩子的生活里只有快乐,不断只冲着快乐而做选择,他们只会越来越趋利避害,一味追求感官上的刺激,染上各种不良的习惯,甚至罹患成瘾疾病。
希望父母要警惕这种幼稚化的教育。父母教育孩子就像果农照顾树苗,不能完全顺其自然、任其发展,而要有意识地约束、引导、修枝剪叶,果树才能茁壮成长,结出丰硕的果实。
还有不少父母和老人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尤其是有的父母在小时候经常被否定、批评,遭受语言暴力,他们一直记得那种痛苦的、得不到认可的感觉。
当他们有了孩子后,再加上受到一些所谓家庭教育专家的误导,他们很容易形成一个执念:“我不能让孩子受我受过的苦,我要对孩子采取鼓励式教育,多夸孩子,自信的孩子是夸出来的!”
“鼓励式教育”这没错,但这不等于过度的、空泛的夸奖。很多父母和老人混淆了这两个概念,经常夸孩子“你是最棒的”、“你将来一定能考上清华北大”、“你这么聪明,以后当大官”......
这种戴高帽式的过度夸奖,很容易导致孩子内心自大,并且对外界的夸奖形成心理渴求,总想获得别人的认可,不愿意接受挫折和失败。也就是说,这种过度夸奖也会强化孩子“趋利避害”的动物本能!
如果这种心态严重的话,甚至有可能导致孩子在际遇比较顺利时狂妄、傲慢、自恋,出现轻躁狂/躁狂发作,罹患典型的双相障碍。他们取得成绩时,会将所有功劳都归于自己,忽视别人的帮助、时代和社会的因素,不懂得感恩,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就是大众所说的“白眼狼”。
其实,大部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都有人格异常。他们未塑造出真正积极的三观,也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再加上非常自恋、自大,很可能会作出极端行为,最终被法律惩罚,或者遭遇“社死”。
比如,因pua女友而被判虐待罪的北大学子牟林翰,暴力杀妻的清华学子、谷歌工程师陈立人、四川大学的张薇,都是典型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并达到了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程度。
04、如何引导孩子克服“趋利避害”的本能?
那么,父母怎么引导孩子克服“趋利避害”的动物本能?
首先,父母要先反思自己:我有哪些趋利避害的行为?我怎么克服?比如上面提到的,很多父母自己也爱刷手机、追剧、吃喝玩乐,懒得学习和提升。
还有,很多父母拒绝承认自己的不足,拒绝作出自我反省和改变,把责任撇得一干二净,不愿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圈,这其实也是一种趋利避害。不少父母希望专家能够快速解决孩子的问题,自己只负责出钱。但是,孩子罹患精神心理障碍,实际上有很多叠加性心理创伤来自于原生家庭,来自于父母,需要父母深刻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
父母要承认孩子患病的主要责任在于自己身上,这确实是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但是,如果父母想实现心理成长,孩子加快康复,就需要经历痛苦,涅磐重生。换言之,如果父母不能觉察自己的趋利避害本能,并想办法克服,那哪有资格和本事引导孩子?希望父母要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勇于作出改变,自己做到了,成长了,才能更好地共情孩子,并更有可能引导孩子也做到。
第二,父母要引导孩子意识到人类和普通动物的区别,有意识地觉察趋利避害的本能。比如,父母先跟孩子解释趋利避害的本能,然后一起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趋利避害的行为,但我们以前没有意识?
父母可以先举个例子:赖床,尤其是天冷时的赖床。被窝里实在太舒服了,人们不愿起来,这就是服从了趋利避害的本能,导致上学、上班容易迟到。
还有过度饮食。吃美食、喝饮料是很开心的,不断刺激大脑产生多巴胺,所以人们很容易吃得太多,对身体造成负担。这也是被趋利避害的本能控制了。
父母和孩子探讨一番后,很自然就能把话题引导学习和打游戏上,分析这背后趋利避害的本能,让孩子意识到:如果我们放任趋利避害的本能,那极有可能放弃相对枯燥、乏味的学习,沉溺于各式各样的娱乐消遣,最后在社会上立足都很难,生活水平大大下降。也就是说,只有克服了趋利避害的本能,才是对自身最有利的。
第三,所谓的克服趋利避害的本能,不是让孩子一味地压抑冲动,而是要有技巧、有智慧地化解。比如,对于如果沉迷玩游戏的问题,父母要有“坏事变好事”的思维,利用游戏作为切入点,帮助孩子培养出自律性。
经过上一步的引导后,孩子知道过度沉迷玩乐是不可取的,理性上懂了,但行为还不能自制,也就是“知行不合一”。
那父母就要帮助孩子改善行为。比如,父母要给予孩子选择权:完全不玩游戏是不现实的,那么是先学习,还是先玩?如果先玩的话,玩多久?用什么方法提醒自己,并帮助自己及时停下来?
要是孩子玩游戏停下来时有点烦躁,甚至发脾气,父母又该怎么应对?如果孩子有进步,实现了某个小目标,要不要来点奖励激励一下?
也就是说,父母不能只要求孩子自律,而要跟孩子一起设想可行性强的方案。正因为了解人性,所以要用科学的方法对抗人性的弱点。而且,在设计方案时,父母要考虑到如何控制好自身的情绪,不要急躁、指责,这很容易打消孩子好不容易出现的一点点进步。相反,父母要非常细心地留意到孩子的点滴进步,给孩子及时具体化的肯定,并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肯定,体验克服现实困难后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进入良性循环。
第四,父母引导孩子结合自身兴趣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学会“立长志”。不少父母都知道要让孩子设立远大的目标,但很多时候,那些目标都是父母强加给孩子的,孩子并不认可。所以,孩子在付出努力时不是心甘情愿的,而是被迫的。他们只是在完成父母给的任务。这样真的很压抑、很痛苦,趋利避害的本能就很强烈。
可如果孩子有一定的选择权,那个目标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趋利避害的本能就会有所减弱,因为孩子想追求更大的成就感!所以,父母不要动辄否定孩子的想法和爱好,别总说“你别整天想些没用的”。父母要耐心倾听,并与时俱进,把孩子的兴趣点和社会发展趋势结合在一起,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目标。当孩子有了真正认可的人生目标,他们会有更强的驱动力和自律性,就算有时又想趋利避害、出现惰性,也能很快克服,因为他们对目标有渴求。而且,他们知道当下的学习是为了尽可能实现目标,而不只是为了眼前的分数和名次,更不是为了争强好胜,这样更容易保持心态的平和,戒骄戒躁。
当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很快地找到人生目标,那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学会“积极努力,顺其自然”。我们不能因为还没找到人生目标就懒怠,而应该先努力积累能力,赢得更大的人生自由,并在努力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日后找到人生目标时,我们可能已经做好很多准备了,也就更容易实现了。
最后,父母要引导孩子塑造出越挫越勇的“高逆商”,这是克服趋利避害的最好武器!我们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感到害怕、难过是非常正常的。但我们要及时调整,有意识地面对,更要综合性归因,找到挫败的原因和正确的解决办法,吸取教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帮助自己实现螺旋式提升。我们一旦培养出“高逆商”,困难和挫折带来的感觉就不再是痛苦了,而是提升自己的机遇,趋利避害的本能就大大减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