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金钱和孩子》:经济不仅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塑造了我们的育儿方式
《爱,金钱和孩子》:经济不仅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塑造了我们的育儿方式
从美国到中国,无论富裕抑或贫穷,不管男孩还是女孩,世界各地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快乐成长,有所成就。然而,他们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却千差万别。
美国和中国的父母越来越权威、专断,“育儿战争”日益激烈;而北欧的父母相比之下更为宽容。
这种转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从中世纪到现代社会,从美国、英国、北欧到中国和日本,《爱、金钱和孩子》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研究了经济激励和约束如何影响了不同国家的育儿习俗,以及什么才是好的教养方式。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实现机会平等和教育公平,帮助孩子立足未来是所有人的共同愿望。
人们普遍认为,父母选择不同的教养方式,主要是源于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差异。
本书作者并不否认文化传统的作用,比如他们也认为宗教信仰会影响父母的育儿方式,但作者强调,育儿习俗的差异根植于父母自身成长的社会经济环境,经济激励与约束能够解释大部分父母的行为。
作者在书中将教养方式分为放任型、权威型、专断型三种,其中后两种类型,又被作者称为“密集型”教养方式。
作者反复强调,他们并不试图在教养方式之间分出高下,而只是致力于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父母所面临的激励(如学校组织方式、经济不平等程度、教育回报率等)和约束条件(如财务资源、能力、时间等),是如何影响他们对教养方式的选择。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中国父母的疯狂并不是非理性的,恰恰相反,这种疯狂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对环境做出对合理反映,中国父母,是理性的疯狂。
作者在书中指出,影响父母育儿行为的关键因素有两个,其一是孩子未来收入水平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成功,二是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程度。
具体而言,在低不平等和低教育回报的国家,父母往往更宽容,如受到很多人推崇的芬兰,放任型的教养方式被普遍采用;
而在高不平等和高教育回报率的国家,父母可能会更专断,并更倾向于向孩子灌输出人头地的理念,比如中国和美国。
这种分析方法不仅仅在横向比较中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而且在历史纵向比较中也同样如此。
如何在当下乐趣和未来投资之间做出权衡
大多数时候,父母会担心孩子的未来前景,而孩子更倾向于片刻的满足。
当父母决定需要对孩子强加他们的意愿并督促他们学习时,需要考虑的是这件事是否值得需要付出这么多努力。
这时,经济不平等就成为了教养方式中的决定性因素。
父母经常试图去设想孩子成年后生活的社会,经济学方法的核心是假设父母对于教养方式的选择是通过这些思考来实现的。
如果父母预期社会变得更加不平等,竞争会更激烈,人力资本具有更大优势,他们会采取让孩子们在更具竞争性的环境中生存并能够过上更好生活的教养方式。
当然,不局限于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也在考虑范围内。
比如,在高度民主的国家,家长会更鼓励孩子直言不讳表达自我,而在民主程度不高的国家,父母可能更提倡克制,谨言慎行。
为未来成就而努力的重要性与及时行乐的冲突并不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紧张关系的唯一根源。
另一个根源在于孩子沉迷各种父母可能不赞同的危险行为的倾向,包括骑摩托到婚前性行为。
**面对育儿焦虑,我们能做什么**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各国儿童福利进行的一项研究将荷兰儿童列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儿童。
紧跟在荷兰后面的分别为挪威、芬兰、瑞典、德国、瑞士和丹麦等不平等水平较低的国家,这些国家的父母重视独立性和想象力,并且不太执着于对孩子灌输严格的职业规划。
那么,这样宽松教育下的孩子的表现如何呢?
我们首先来看荷兰。在PISA 2015中,荷兰学生是欧洲表现最好的学生之一。在数学考试中,他们的成绩仅次于瑞士,在欧洲排名第二。
在数学和科学考试中,荷兰的低分学生的比例始终小于美国。在参加PISA的所有国家中,荷兰的小学生报告的生活满意度最高。
荷兰的模式有什么特点呢?
荷兰父母不会时刻监视孩子。游乐场通常位于咖啡馆或餐厅旁边,父母在那里聚会和聊天,而他们的小孩则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一起玩耍。
父母甚至容忍一些冒险的行为。
学校的规章也反映了这种宽松的育儿文化。
在荷兰,10岁以下的儿童没有作业。在低年级中,学生之间几乎没有竞争,而不及格也十分少见。
此外,荷兰更多地采用水平型教学方式,即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师生关系的重要补充,师生等级关系更为弱化。
在水平化的环境中,学生在群体中学习,一起做课题,老师鼓励学生提问甚至挑战自己。
孩子竞争心更弱,更不愿意进行持续不懈的努力,但是他们有极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1980年代之后,接受高等教育乃至硕士博士教育所带来的职业发展和收入增长的红利越来越高,促使了全球对密集式教育的追捧。
作者对目前中美两国的“拼娃”的现状不无忧虑。齐利博蒂指出,如果教育系统高度分层,并且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能预先决定他们的未来,家庭之间的“育儿战争”就无法避免。
“这样的育儿环境就像军备竞赛一样,只会让所有人高度紧张混乱。”
对整个国家来说,这种努力也是被浪费的。
通过不同时空,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的家庭教育对比,没有一种教养方式是完美无缺的,每种方式都各有其优劣。
不要盲信专家权威和成功人士的育儿经验,父母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左右摇摆只会让自己焦虑,让孩子痛苦。
只有真正适合自己和孩子,才是最好的教养方式。
这都需要父母持续学习和深入思考,根据孩子情况合理灵活调整,而不是人云亦云。
希望自己在漫长的养育道路上更多笃定,更少焦虑,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