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心的”川崎病 | 贤医健康说
“坏心的”川崎病 | 贤医健康说
川崎病,也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的全身性血管炎。最大危害是损害冠状动脉(供给心脏血液的动脉),是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
川崎病的好发条件
- 大多数在5岁以内
- 好发于6~18个月婴儿
-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 春夏季节多见
- 亚裔人群发病率高
主要临床症状
发热:本病最常见的表现,体温可达39-40℃,持续5天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
双侧球结膜充血:非渗出性、非化脓性结膜炎,起病3~4天出现,呈一过性。
口唇及口腔变化:唇红,草莓舌,口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
皮疹:发病后2~3天出现,呈多形性皮疹,弥漫性红斑或猩红热样,无水疱或结痂,会阴部出现皮疹是川崎病特征性变化,包括卡介苗接种处发红。
四肢末梢改变:急性期手足发红、肿胀,恢复期甲周脱皮。
非化脓性颈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表面不红,无痛性。
治疗原则
川崎病的治疗目标是控制全身血管炎症、减少冠脉损伤,防止冠状动脉瘤形成以及血栓性阻塞。符合诊断标准者应尽早开始治疗。
- 阿司匹林抗炎及抗凝治疗
-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
- 针对静脉注射免疫蛋白治疗无效或存在耐药的患儿可予糖皮质激素治疗
- 其他治疗:液体支持、纠正心律失常,对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
日常护理措施
有冠状动脉病变,如多发或较大的冠脉瘤患儿,避免剧烈运动、暴饮暴食、剧烈哭闹。根据天气变化,应及时增减衣服,预防感染。记得定期复查心脏彩超哦!
注意体温变化,一旦发现体温升高,应及时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用退热贴贴额头。若体温>38.5℃,需按医嘱口服退热药。
饮食要求: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等,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
保持口腔清洁,勤刷牙,每次进食后漱口,口唇皲裂者可用润唇膏或维生素E外涂。
穿宽松、柔软的棉质衣裤。家长应该给孩子勤剪指甲,避免抓挠皮肤,指趾端有脱皮可用干净的剪刀剪除,不要强行撕脱以免出血。每次便后清洗臀部,保持皮肤清洁,避免使用碱性肥皂,无破损处的皮肤在清洗后可使用无刺激性的润肤露外涂保湿。
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症状体征的改变,关注患儿的主诉。如有异常及变化,及时与医生护士沟通。
用药观察:输注丙球蛋白过程中注意有无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新发皮疹、胸闷、气急、呼吸困难、腹痛等过敏反应。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及出血倾向,关注孩子有无腹痛、恶心等胃肠道不适,有无皮疹,以及有无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多与孩子沟通交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减轻孩子焦虑心理并鼓励积极配合治疗。
参考资料:吴升华. 儿科住院医师手册. 第 4 版.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