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喝水让药物发挥最大疗效
科学喝水让药物发挥最大疗效
作为一名窗口药师,经常会遇到患者咨询:“请问这个药咋个吃?用热水吃还是凉开水吃?喝好多水也?”其实,服药喝水多了还是少了,热了还是凉了?都将影响药效,科学的正确喝水才能让药物发挥最大疗效。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药品说明书标注:“用温水送服”,心中疑惑“怎样才算是温水呢?”不要着急,我们一起来看看官方解释: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规定:热水 70~80℃;温水 40~50℃;常温水 10~30℃;冰水 2~10℃。但在服药过程中,药物的性质不同,服药需要的水温和水量也会有所不同。
哪些药物服用时须足量喝水?
为了减弱部分药物的毒性,避免药物对器官的损伤,或出于治疗的需求,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和疗效,临床采用一种保护治疗即“水化疗法”,要求服用下列药品期间每日须饮水2000ml以上。
(1)蛋白酶抑制剂:多数HIV蛋白酶抑制药(如沙奎那韦﹑利托那韦等)可形成尿道或肾结石,引起肾脏损伤,为避免尿结石发生,宜增加每日进水量。
(2)双磷酸盐:阿仑膦酸钠,帕米膦酸二钠,依替膦酸等在用于治疗高钙血症时,因可致电解质和水丢失,故应注意补充体液。
(3)抗痛风药:如服用苯溴马隆﹑丙磺酸或别嘌醇等,应多饮水,为减少痛风患者尿酸结石形成的危险,摄取液体量不宜小于2000ml,并补充碳酸氢钠维持尿液呈碱性,或补充枸橼酸钾,预防肾结石。
(4)抗尿结石药:服用消石片﹑石通丸等,宜多饮水,保持1日尿量2500~3000ml,以冲洗尿道,并稀释尿液,降低尿液中盐类的浓度,减少尿盐沉淀的机会。
(5)电解质:口服补液盐(ORS)粉,补液盐2号粉,每袋加500~1000ml凉开水冲溶后服下。
哪些药物服用时宜多喝水?
任何药物都不能干咽,以免对食管造成损伤。而有些药性干涩,或带有刺激性,如氯化钾,吲哚美辛,泼尼松等,宜饮用200ml的水送服。
(1)平喘药:如氨茶碱﹑胆茶碱等可提高肾血流量,具有利尿作用,使尿量增多而脱水,出现口干,多尿或心悸 ,服药后多喝水能减轻不良反应,同时哮喘患者又伴有血容量较低,宜注意适量补充体液,多喝水。
(2)利胆药:如苯丙醇,去氧胆酸和熊去氧胆酸服用可引起胆汁的过度分泌和腹泻,因此,服用期间应多喝水,以避免过度腹泻而脱水。
(3)磺胺类药:如磺胺嘧啶等在尿液中溶解度低,易形成结晶尿,损害肾脏,因此服用时宜大量饮水,成人每日至少饮水1200ml以上,以尿液冲走结晶,可服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促使结晶的溶解度提高一些。
(4)抗心律失常:服用硫酸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吡胺宜多次饮水,以加快药物的吸收。
(5)抗菌药:氨基糖苷类的链霉素,阿米卡星等对肾的毒性大,浓度越高对肾小管的损害越大,宜多喝水以稀释并加快药物的排泄。
(6)缓泻药:纤维素,聚乙二醇服用后宜多饮水,否则,可能导致便秘或肠梗阻。
哪些药物服用时不宜多喝水?
有些药物在服用时不宜多饮水,因为饮水会破坏和降低药效。
(1)胃粘膜保护药:氢氧化铝,硫糖铝等服用前,后半个小时内不宜饮水,以便使药品在受损的胃黏膜上形成一层保护膜,降低药效。
(2)止咳药: 如复方甘草合剂、止咳糖浆等,服用后不宜马上进水,以免稀释黏附在咽喉部的药物浓度,影响药效。
(3)苦味健胃药:龙胆酊,主要通过苦味刺激舌头的味觉感受器,促进胃液和唾液分泌来增进食欲。服用后也不宜立即进水,以免冲淡苦味而降低健胃效果。
(4)抗利尿药:应用加压素,去氨加压素时应限制进水,否则会引起水钠潴留,抽搐,水肿,体重增加。
哪些药物服用时不宜用热水送服?
(1)助消化药:如胃蛋白酶合剂﹑胰蛋白酶﹑多酶片﹑酵母片等,此类药中多是酶,活性蛋白质或是益生菌,受热后即凝固变性而失去作用,达不到助消化的目的。
(2)微生态活菌剂:多数微生态制剂为活菌制剂并不耐热,包括枯草杆菌,双歧杆菌四联等,服用时不宜以热水送服,宜选用20~50℃温水。
(3)活疫苗制剂:小儿麻痹症糖丸,含脊髓灰质炎减活疫苗,服用时应用凉开水送服,否则疫苗失活,不能起到增强免疫,预防传染病的作用。
(4)抗疟药:氯喹,伯氨喹和甲氟喹性质不稳定,遇热极易变质,不宜应用热水送服。
(5)维生素:维生素B1, 维生素B2和维生素C性质不稳定,遇热后被氧化还原而失去药效。
(6)抗菌药:阿莫西林或类似药遇热不稳定,易形成高分子聚合物,引起类似青霉素的过敏症状。冲服阿莫西林颗粒应控制好水温,最好在40℃以下或用凉开水冲服,冲泡后最好马上服用,不宜久置。
(7)含挥发成分的中药:此类中药常含有芳香挥发油成分,如金银花﹑藿香﹑薄荷等,若用热水冲后会加速挥发油挥发,最好用凉开水服用。
服药应该如何饮水,也是正确服药的一部分。科学喝水才能让药物发挥最大疗效,用药前还须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必要时请咨询专业医生或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