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鲈鱼人工繁殖及育苗管理技术指南
加州鲈鱼人工繁殖及育苗管理技术指南
加州鲈鱼,又称大口黑鲈,是一种肉质鲜美、适应性强、生长快的淡水名贵食肉性经济鱼类。本文将详细介绍加州鲈鱼的人工繁殖和育苗管理技术,包括产卵孵化、人工催产以及苗种培育的操作规程,为从事水产养殖的从业者提供参考。
一、加州鲈鱼人工繁殖技术
1. 产卵孵化
繁殖季节到来之前,要根据生产规模准备好产卵池,产卵池以沙质底斜坡边的土池比较理想,面积以1-2亩为宜,池四周堆放些石块、砖头,池中种些水草,以备亲鱼产卵前筑巢附着。池埂坡比为1:2或1:3,这样既可使亲鱼易挖掘巢穴,又不易被风浪冲塌。产卵池面积5亩以下,水深1米左右,每亩放亲鱼200对。亲鱼入池后要保持池塘和周围环境相对安静。经过若干天后,就可发现池四周有雄鱼看护的鱼巢中粘附很多受精卵,把受精卵捞出洗净即可进行人工孵化。水质清新的一般养鱼池,经生石灰清池、曝晒等消毒处理后,也可用作产卵池。
2. 人工催产
在自然或正常人工池养的条件下,到了生殖季节,亲鱼一般能成熟,不需人工催产也能顺利地产卵排精,完成受精过程。但当我们需要有计划地使加州鲈鱼产卵时,就要采用常用的鱼用催产剂,进行人工催产,不过所得受精卵的受精率要比自然产卵的低。而且亲鱼对催产剂效应时间比较长。进行人工催产时,将挑选出的亲鱼按个体大小1:1配对,注射激素催产。催产激素可用鲤鱼脑垂体,剂量为每公斤雌亲鱼用5-6毫克,分两次注射,第一次注射剂量为全量的15%,相隔12-14小时,注射余量;雄亲鱼每尾注射2毫克,在雌鱼第二次注射时一次注射。也可用市售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与鲤脑垂体混合使用,一次注射剂量是每公斤雌亲鱼注射激素300单位+脑垂体3毫克,雄亲鱼剂量减半。胸腔注射。注意激素用量不能过多,否则由于异体蛋白的过度反应会影响亲鱼的生理机能,造成死亡或瞎眼。
3. 产卵孵化
由于加州鲈鱼的催产效应时间较长,故在水温22-26℃时,要在注射激素后18-30小时才能发情产卵。首先是雄鱼不断用头部顶撞雌鱼腹部,当发情到达高潮时,雌雄鱼腹部互相紧贴产卵射精。产过卵的亲鱼就在周围静止停留片刻,雄鱼再次游近雌鱼,经过刺激,雌鱼又发情产卵。加州鲈鱼为多次产卵类型,在一个产卵池中,可连续1-2天见到亲鱼产卵,第三天才完成产卵全过程。加州鲈鱼卵近球形,产入水中,卵膜就迅速吸水膨胀,呈现粘性,常粘附在鱼巢的水草上或池壁、石块、砖头上。受精卵保留在产卵池中孵化。在水温20-22℃时,孵化时间31-33小时,当水温17-19℃时,需52小时才能孵出鱼苗。人工孵化方法,据试验采用水泥池加微流水或用网箱在水质清新高溶氧池中进行静水孵化的办法较好,受精卵的密度一般是每平方米10000粒左右。刚孵出的鱼苗受雄鱼保护。但当鱼苗长到2厘米左右时,又可被雄亲鱼吞食。因此,鱼苗孵出后几天内,要把产卵后的亲鱼捕起放入亲鱼池精养,用产卵池培育亲苗。如鱼苗在有亲鱼的池中培育,往往会被亲鱼吞食。
二、苗种培育生产管理操作规程
培育池塘环境、水质等条件,均须符合无公害食品生产的相关规定(同亲鱼培育要求),并要求电力充足、交通方便、排灌系统等辅助设施完善。
池塘的清整、消毒要彻底,注水适量,水质培肥适度。
鱼苗放养数量要适合,水花每亩不超过20万尾,乌仔每亩不超过2万尾,夏花每亩1万尾以内,水花及乌仔培育要单养,夏花阶段鱼种可适量混养,但要突出主养鱼,搭配要合理。
饵料投喂要科学,根据水质条件、鱼的摄食情况及天气等因素而定,水花培育时豆浆泼洒要均匀、细致,乌仔后期开始对吃食性鱼驯化投喂颗粒饵料。饵料质量要符合《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标准的规定,投喂操作按照“三看、四定”要求操作。
培育过程中要加强水质调控,通过注换水、施用生石灰、调节水位、施用微生物制剂等方式改良水质,保持水质“肥、活、嫩、爽”。
坚持以防为主,强化防病观念,用药要遵循《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规定。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科学用药、防病治病,不滥施渔药。
及时做好生产记录,按水产品质量可追溯要求记录好水产苗种培育过程中的各项生产操作程序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