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鲵保护行动计划》终于正式跟大家见面啦! | 报告可下载
《中国大鲵保护行动计划》终于正式跟大家见面啦! | 报告可下载
中国大鲵,俗称"娃娃鱼",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被誉为"活化石"。然而,这个古老物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从过度捕捞到栖息地破坏,从疾病传播到不当放归,多重威胁正将这个珍贵物种推向灭绝的边缘。为了拯救中国大鲵,一场跨越政府、科研机构、NGO和民间力量的保护行动正在展开。
在古老的东方传说里,隐藏着一位水中隐士——大鲵,它的身影穿越千年迷雾,附着在充满岁月光泽的古董陶器上,仿佛在静静诉说自然界的奇迹。
中国大鲵(俗称娃娃鱼),它作为珍稀两栖动物,成为连接古今、沟通自然的奇妙桥梁,而其如今的生存状况需要引起广泛关注。
1980年代起因消费、贸易开发和养殖业发展加剧使中国大鲵野生种群数量锐减,部分种群可能仅存于洞穴。养殖场内数量庞大,但野外种群至少减少80%,且分布零散。调查显示,近半数受访者曾见大鲵但已多年未见,生态调查中仅四地发现少量个体。青海等地已多年无直接证据,种群严重分裂,大片适宜栖息地中种群极度减少或被灭绝。
放归计划竟是"双刃剑"
自2002年起,中国政府启动了大鲵放归计划,旨在补充野生种群。然而,这一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却暴露出诸多问题。由于缺乏遗传筛查,放归的大鲵不仅未能有效促进种群恢复,反而可能导致了遗传同质化,甚至引入了非本地物种。此外,部分大鲵被放归至不适合的栖息地,加剧了其生存压力。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大鲵与日本大鲵的杂交现象,可能对本地物种构成潜在威胁。因此,中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建议,在放归前必须进行严格的遗传筛查,确保物种纯正。
疾病传播成为"隐形杀手"
虹彩病毒等病原体已成为养殖大鲵的"隐形杀手"。这些病原体可能随着放归的大鲵进入野生环境,对同种及不同种类的生物造成感染,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已发布相关指南,强调在迁地或放归时必须充分考虑疾病问题。然而,目前尚无有效机制来确保这一措施的实施。
是什么让"阴霾"愈加浓厚
大鲵数量骤减,过度开发难辞其咎。食品市场需求驱动下,野生大鲵遭滥捕,种群濒危。养殖业虽有所缓解,但非法捕捞屡禁不止,加剧野生资源枯竭,生态系统受损严重。同时,栖息地丧失与退化成为另一大危机。城市化、工业化及水利建设蚕食大鲵生存空间,优质水域减少且破碎化,保护区虽见成效,整体保护形势仍严峻。气候变化更添新挑战,预测显示其将大幅削减大鲵适宜栖息地,并可能通过影响病原体动态,加剧生存困境。然而,相关研究尚显不足,亟需深入探索以应对这一紧迫威胁。
敲响灭绝风险的警钟
当前,只有中国大鲵和华南大鲵通过了IUCN的评估。但鉴于所有已描述和推定的大鲵物种均面临严重威胁,它们都有可能被评估为极度濒危物种。因此,加强大鲵保护、研究其生存状况及威胁因素、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已刻不容缓。
保护管理现状与未来策略展望
这一古老而珍稀的物种——中国大鲵,自1988年起便受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严禁非法捕猎与采集。同时,所有大鲵物种均被列入CITES附录I,凸显其全球保护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反腐败运动及COVID-19疫情的影响,中国大鲵的消费需求有所下降,但保护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尽管政府实施了野外重引计划,旨在恢复大鲵种群,然而成效尚不显著,且存在放归动物与本地种群不兼容的问题。此外,保护区内盗猎现象依然存在,保护成效亟需提升。为应对这一困境,湖南大鲵救援中心等机构正致力于保护性繁育,并呼吁建立更多设施以全面保护大鲵物种。
2023年10月在甘肃举办的中国大鲵保护行动计划工作坊的参与者 © 绿驼铃.
展望未来,我们需要多方力量将中国大鲵的长期恢复策略提上日程,共同商讨保护对策。开展关键议题——包括物种界定、养殖场放归、栖息地管理、养殖影响评估、提升公众保护意识及填补研究空白等。总之,中国大鲵的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面对多重威胁和挑战,我们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中国大鲵保护行动计划"中,实现我们的愿景,共同守护这一珍稀物种的未来!
长期恢复策略(2024-2044)
这一策略基于对中国大鲵现状的深入分析,考虑到其广泛分布和多样化威胁,需要多方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目前已有足够的科学证据支持采取行动,以防止已命名和未命名的大鲵物种灭绝。2023年10月,绿驼铃和伦敦动物学会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在兰州举办了一次中国大鲵保护研讨会,汇聚了来自政府、企业、NGO和学术界的32位专家,其中包括IUCN SSC两栖动物专家组成员。研讨会确保了行动计划的本地主导性。
愿景
有效保护中国的野生大鲵及其栖息地,使其成为全球野生动物保护的典范/中国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佼佼者。
目标
到2043年,每一种中国的大鲵在其自然分布范围内,栖息地适宜且稳定,野生种群及其遗传多样性健康且可存续。
这一保护计划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一个物种的存续,更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责任和承诺。让我们携手努力,为这个古老的水中隐士,创造一个安全的未来。
*特别感谢绿驼铃信徒@胖子鱼(“信徒”称呼来自志愿者本人声嘶力竭的要求)可能你还想看
每年数万尾的增殖放流,为何大鲵还是从濒危EN成为极度濒危CR
大鲵保育 | 中国的这个活化石物种真的有麻烦了,7年半的调查才发现24个野外个体
大鲵保育 | Conservationists race to sav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s
大鲵保育 | 汇聚力量共商保护策略(一)主题报告
大鲵保育| 汇聚力量共商保护策略(二)讨论&实地探访
做环保工作的是些什么人?从大鲵保护行动计划说起
大鲵保育 | 汇聚力量共商保护策略
甘肃大鲵等项目被称赞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绿驼铃与伦敦动物学会共同发起的【中国大鲵保护项目】被列入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民心相通专题论坛成果
世界水日 | 中国大鲵--河流健康的指示物种
淡水鱼王白鲟走了、美人鱼已经功能性灭绝——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娃娃鱼?
在春天的茶园里寻找正在消失的娃娃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