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蛇年说蛇:蛇衔珠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蛇年说蛇:蛇衔珠

引用
1
来源
1.
https://finance.sina.cn/2025-01-28/detail-inehnnhf8594695.d.html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不仅是一种动物,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从古至今,蛇以其独特的形态和习性,被赋予了知恩图报、机警敏锐、谨慎神秘等美德,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蛇)


(龙)

在中华十二生肖中位列第六的巳蛇,其背后蕴含着不少引人入胜的文化密码。古时,蛇也被称为长虫,这一点从“蛇”“虫”字形相近即可看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龙,鳞虫之长”,意谓龙为鳞虫类动物的王。又说龙“能幽能明,能巨能细。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肉,飞之形。”因此不会飞的蛇就被人们称为“小龙”。古“龙”字也有的写法和“蛇”接近。

龙是虚构想象之物,蛇却是与龙形似的现实生物,辰龙与巳蛇前后相连,应当是古人的巧妙安排。我国神话传说中创世神伏羲、女娲皆是人首蛇身的形象,这反映出蛇在远古时期即成为部落崇拜的重要图腾,被赋予神圣的属性,在创世神话中扮演重要角色。蛇被视为长寿之物,象征吉祥,《抱朴子》称“蛇有无穷之寿”,《拾遗记》载“蛇鹤延年之物”“蛇鹤之祥也”,天之四灵中北方“玄武”就是蛇与龟的组合。宋代丁谓的《蛇》可称得上是赞美蛇的集大成之作:“起蛰良时在,鸣风异禀存。大能吞巨象,长可绕昆仑。出笥彰嘉庆,衔珠报厚恩。由来禀龙质,灵化出山门。”由民间故事改编而来的《白蛇传》《新白娘子传奇》《青蛇》等戏曲影视作品堪称经典,流行歌曲《千年等一回》更是风靡一时。由音乐家聂耳改编的民族管弦乐曲《金蛇狂舞》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一首名曲。蛇文化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敬畏,以及对超自然力量的想象和崇拜。在现代社会,蛇文化仍然以各种形式存在,并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

一说蛇之德:知恩图报

汉代刘向在《淮南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海之滨有一个隋侯,是周文王的后代。一天,隋侯路遇受重伤的大蛇,便以药为其疗伤。蛇得到救治之后悄然离去。不久,这条大蛇从江中衔来夜明珠一颗送给隋侯,以报答他的救命之恩。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人对蛇的“感恩报恩”美德的赞美,是中国品德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说蛇之慧:机警敏锐

蛇静如处子,动若脱兔。唐代诗人徐夤《龙蛰二首》有诗句云“龙蛰蛇蟠却待伸,和光何惜且同尘”,说的就是蛇具有能屈能伸,动静皆宜的智慧。由于蛇的智慧和狡黠常被人们赞叹并崇敬,因此它也代表着机智和谋略。蛇的行动灵敏,感知敏锐,在传统文化中,它又被视为拥有隐秘知识和深邃思考的象征。这种特质使蛇成为哲学、宗教和艺术中的重要元素,激发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求。

三说蛇之性:谨慎神秘

蛇的眼睛冷酷而犀利,透着一种难以捉摸的神情,仿佛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神秘又深沉。宋代辛弃疾《鹧鸪天·睡起即事》中“一池蛇影噤群蛙”体现的便是蛇的这种特点。这种神秘感常令人恐惧,被误认为性格阴险狡诈。实际上,蛇大多谨慎小心,从不轻易暴露自己的行踪,只有在感到威胁或者寻找食物时才会主动出击,体现了一种成熟沉稳的思维方式。唐代诗人韦庄有诗云“草动蛇寻穴,枝摇鼠上藤”,表现的就是蛇的谨慎神秘与深邃深沉。

四说蛇之力:坚韧复新

蛇虽身体柔软,但却有强悍的攻击力,仿佛一员充满智慧的坚韧战将,能灵活地移动和攻击敌人,因此被视为具有强大力量和勇气的动物。蛇在捕猎时非常执著,所以它寓有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精神。古人曾以其形象鼓舞军队的勇气和斗志。唐玄宗李隆基写过一首《平胡》诗,其中“鼓角平山野,龙蛇入战场”两句即是以“龙蛇”比喻士兵们在战场上灵活多变、奋勇向前。蛇蜕皮过程象征着新生和变化,蕴含痛改前非、除旧布新的自我革命精神,还象征着医疗工作的双重属性,即生与死、疾病与健康的结合,因此世界卫生组织会徽由单蛇盘绕的权杖与联合国标志组成。

五说蛇之形:蜿蜒婀娜

蛇之身形细长柔软,以独特的蜿蜒方式爬行,仿佛一条灵动的绳索。古人称蛇“势婀娜”是赞其可以变幻多种姿势,因此中国文化常用“笔走龙蛇”来形容书法作品的气势磅礴之美。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中脍炙人口的“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也是以蛇的蜿蜒之形喻雪景下的祖国大好河山之美。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诞生于1893年,他的属相恰巧也是蛇。蛇除了自身具有蜿蜒婀娜之形,它与鱼相配而成“鱼龙变化图”、与龟相配而成“玄武”图、与兔相配而成“蛇盘兔”等均是受民间欢迎的吉祥图案。

六说蛇之用:浑身是宝

先民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挖掘出蛇的药用兼食用价值,也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大鲜明特色。传统中医以蛇入药历史悠久,而且全身皆可入药,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收载入药的蛇类多达17种。中医认为蛇具有强身健骨、舒筋活血、清热解暑、护肤美容、免疫抗病、提神益寿等功效,多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哮喘、麻风、小儿惊风、牛皮癣、疥癣等症。随着现代医学和药学水平的提高,蛇毒之功用更加明晰而确切,蛇之药用价值大为提高。此外,蛇还有广泛工业用途,比如大蛇的皮一向是制琴重要原料。

七说蛇之艺:延绵不绝

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与蛇有关的文艺作品。《诗经·小雅·斯干》中有“维虺维蛇,女子之祥”的诗句,将梦见蛇视为生女的吉兆。《楚辞·天问》中,有“一蛇吞象,厥大何如”之语,形容蛇之猛力。晋代傅玄《灵蛇铭》说“嘉兹灵蛇,断而能继。飞不须翼,行不假足。上腾霄雾,下游山岳。进此明珠,预身龙族”。宋代黄希旦有《灵蛇》诗,清代郑燮有《比蛇》诗,历代写蛇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据不完全统计,汉语与蛇相关之成语不下70个,如“打草惊蛇”“杯弓蛇影”“画蛇添足”“虎头蛇尾”,可谓琳琅满目,言浅意深。民间流传最广的还是缠绵悱恻的《白蛇传》故事,由它改编而成戏剧影视作品流传甚广。其中白蛇及侍女小青,皆蛇之化身,她们善良美丽,表现出中国人对蛇美好一面的接纳与认可。时至今日,镇江金山依然有青白二蛇雕像,衣袂飘摇,栩栩如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