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不睡,白天崩溃!睡前拖延这病得治
晚上不睡,白天崩溃!睡前拖延这病得治
睡前拖延症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其背后的原因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从心理学家的角度来看,睡前拖延症不仅仅是自律问题,还与个人的生物钟、社会需求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密切相关。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睡前拖延症的成因,并提供科学的应对建议。
图注:准时上床看似简单,实际上非常复杂。(图/克里斯多夫·米歇尔/维基共享资源)
研究背景
睡前拖延症这个名词最早由荷兰研究团队提出,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自我调节较差的表现。但近年来,心理学家提出了"睡眠类型"(也称时型)的说法,即每个人都有其生物学偏好的睡眠和起床时间。今年2月份,相关研究在《心理学前沿》发表,指出夜猫子在工作周开始时更容易晚睡,这可能与他们的睡眠质量较好有关。
自我控制与睡前拖延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研究团队对2400人进行了追踪调查,发现53%的人每周至少有两次出现睡前拖延症。研究发现,经常推迟睡觉时间的人更容易出现睡眠不足,且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表现出拖延行为,自控能力较低。
睡前拖延症的一个关键特征是缺乏明确的晚睡理由。例如,因为孩子生病或接朋友而熬夜不属于睡前拖延症。研究还发现,如果白天需要抵制很多诱惑,晚上自我控制能力下降时,人们更容易出现睡前拖延。
生物钟的影响
德国乌尔姆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夜猫子比百灵鸟更可能推迟睡觉时间。研究还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夜猫子熬夜的可能性比预期要小,这可能是因为身体或情绪不适促使他们提前就寝。
自控与生物钟的共同作用
研究表明,生物因素与个人目标或社会需求之间的冲突是睡前拖延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对天生想熬夜的人来说这种冲突更为强烈。研究还发现,自我控制能力强的人会通过设定规则、使用智能技术等方式来改善睡眠习惯。
为什么睡前拖延值得重视?
睡眠不足不仅会影响注意力和记忆力,长期来看还会增加患糖尿病、心脏病和高血压的风险。据统计,近30%的美国成年人每晚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因此,理解睡前拖延的原因对于改善睡眠质量至关重要。
结语
睡前拖延症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行为,涉及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多个层面。虽然目前还没有找到完全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但通过了解其成因,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改善睡眠习惯,比如减少蓝光暴露、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等。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会有更多有效的干预措施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