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泽克电影理论的双重资源
齐泽克电影理论的双重资源
本文将探讨齐泽克电影理论中的双重资源:拉康主义和意识形态理论。文章详细分析了齐泽克如何将拉康晚期思想应用于电影理论,并将其与同时期的后理论和后结构主义思潮进行比较。此外,文章还讨论了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对前人理论的批判和发展。
拉康主义和意识形态理论是齐泽克电影理论中的双重资源。此二者既分别有其独特的理论立场,又在某种程度上相互重合,特别是在齐泽克的理论中,二者更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此外这两个理论流派还分别在电影研究领域都各有其重要地位。精神分析作为第二电影符号学曾一度占领了电影研究的场域,而意识形态也在之后开拓了自己的电影研究地盘。
因此二者都是理清齐泽克电影理论贡献不可缺少的理论视角。就此下文将分别对齐泽克的拉康主义和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
齐泽克以拉康晚期思想介入电影有别于电影学界多以拉康早期思想介入电影。
因此与同时期的后理论和后结构主义之后的思潮进行横向对比能更好地证明如今拉康主义介入电影理论仍不失其效用。
而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则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需理清他对从前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进行纵向对比才能更好地分析其特征。
齐泽克介入电影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独特的拉康主义精神分析理论立场。
在面对其他电影学者的责难和电影理论流派中精神分析的流行时,齐泽克摆出了既不同于前者立足于认知主义立场的精神分析理论逻辑姿态,又不同于后者迷恋镜像阶段的对拉康晚期思想的执着。
因此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定位齐泽克电影理论中,需要充分考虑其独特性,将之同电影学者的后理论立场进行比较,并从与后结构主义之后的思想共鸣中划清拉康与后结构主义之间界限。
电影研究始于业余人士对这一新的艺术形式的热爱。如今电影研究的发展已蔚为大观,不仅有一大批专业的电影学者作为电影研究的中坚力量,其他学科的研究者也乐此不疲地对电影投入热情。
齐泽克便是作为哲学家,以斯洛文尼亚拉康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的身份介入电影。
他的介入一方面表现为借电影的流行来介绍和推拉康,另一方面表现为“通过强化理论雄心来更新电影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者如他 1992年出版的《享受你的症状!:好莱坞内外的拉康》,旨在介绍拉康理论中的信、女人、重复、菲勒斯、父亲等五个概念或理论复合词:后者如《真实眼泪之可怖: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利用普遍性、缝合和短路等概念对基耶夫洛夫斯基的电影进行阐释,以证明拉康理论能够对今天的电影理论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从表述层面来看,仿佛存在着两个齐泽克。
从表述上看,齐泽克表现出了两种立场,但他以哲学家的身份介入电影理论还是激发了部分电影学者的不满。
特别是他以拉康主义为立场对诺埃尔·卡罗尔以及大卫·波德维尔的后理论立场进行了反驳并引发了他们的回击。
在此,暂且放下波德维尔的具体控诉,而从他“中度研究”的学术立场出发,波德维尔认为学术性研究以及新闻性评论两方面都各有其特点和缺点。
在他看来前者的论文“在应用与诠释方面为理论所绑缚”,后者的文章则“过度注重于评价与鉴赏”,二者都“难以给出既有分量又明确的对电影人富有创造性的解释”。
齐泽克的电影理论刚好既有学术性又有新闻性,在理论方面他坚持了拉康主义的深奥和晦涩,而在影评方面他对基耶夫洛夫斯基的电影批评则被波德维尔称作印象式解读。
但是如果我们从有两个齐泽克的角度去看待他的电影研究则会对此有别样的理解。
一个是作为学者的齐泽克,借由电影来阐发拉康,将拉康主义作为意义来源,既照顾到对理论概念的介绍和解释,又能对电影中有所表现但未曾言明的部分进行揭示。
另一个作为影迷的齐泽克,则是以电影为意义来源,特别是在考虑到内容与形式相互区别又不可二分的意义上对电影中的矛盾、困境、盲点等难以理解之处进行阐发,既赋予理论以生命又以影片来发展理论。
具体而言,齐泽克与波德维尔的分歧在于面对同样的电影材料及难题他们选择的解决方式有所不同,最终表现为在使用不同的学科术语进行阐发时导致的认知差异。
面对不同的学术立场,费利西蒂·科尔曼主编的《电影,理论和哲学:关键思想家》在导言中提出。
不同的理论流派和哲学流派在思考电影时产生了多种实践模式,我们并不需要在其中分辨出一个规范来,只需要去探索那构成世界的不同的主体模式以及对此的反思。
因此面对电影,哲学家的实践主要是介入到电影价值和话语的研究与概念化过程中,并通过对哲学理论和概念的发展来完成对电影研究命题的重新定向。
反过来,从电影作为思想的存在这一假设出发,电影本身还能够生成新的哲学概念。
基于以上论述,可以看到不管是作为学者的齐泽克,还是作为影迷的齐泽克,不管是以拉康主义精神分析为其意义来源,还是以电影影像为其意义来源,二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不可能相互独立。
因此波德维尔对学术性研究和新闻性评论的批评并不对齐泽克的电影评论奏效,注重评价与鉴赏的印象式解读刚好能以其情势驾驭深奥晦涩的理论。
齐泽克以“理论上所谓的“真爱’······宣布,存在着一个独一无二的希区柯克的维度”。
正是以他对希区柯克电影的独特性的发掘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因此在抽象概念与经验影像的互动之间,齐泽克实际是以借助电影且忠于电影的态度来进行其特殊的电影-哲学实践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对齐泽克的精神分析电影理论有一个更清晰的定位,需要将其分别与后理论和后结构主义之后进行比较。本节内容将首先论述齐泽克同后理论之间的关系。
“后理论”(Post Theory)这一概念,由大卫·波德维尔和诺埃尔·卡罗尔主编的《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一书提出,它以认识论为其特有的理论姿态,并试图借此摆脱第二电影符号学中精神分析在电影研究里的“霸主”地位。
其名称中的“后”指的是他们想在理论逻辑上摆脱宏大理论(Grand Theory),即摆脱他们在前言部分所说的“由各种学说规则构成的聚合体。
这些清规戒律来自拉康的精神分析、结构主义符号学、后结构主义文学理论以及各种变异了的阿尔都塞式的马克思主义。”
而他们借以摆脱宏大理论的理论姿态具体指,以“复数的理论和理论化行为”来达成“中间层面的理论”(middle-level theories)。
其理论论证过程的特点是“去接受理论化的约束而不是对大理论的主要内容加以阐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大理论与后理论的论争中,双方都认为对方误解了自己。
波德维尔认为论文集中直接批评电影理论中精神分析项目的三篇论文都没有攻击齐泽克所自称的“拉康主义者”,且认为齐泽克作为麦卡比雇佣的“杀手都没对《后理论》做出过实质性的批判”。
因此波德维尔自认他们并没有直接针对拉康,而齐泽克也没有正面回答后理论学者所提出的问题。
但从他对齐泽克在辩证法和政治立场上的质疑,以及卡罗尔所称的“齐泽克的理论突围往往借助一种毫无必要的链接,与某个特定政治品牌发生联系,进而取得合法化”来看,他们实际上自觉地站在了齐泽克理论立场的对立面。
在这一基础上他们还批判了齐泽克论述风格中的寓言式论辩,认为大理论概念模糊且会导致理论的贫困,还认为他的政治正确的倾向会对学术造成伤害。
齐泽克承认了他们在概念模糊等方面进行质疑的合理性,但也坚持自己的理论立场,因此二者间的矛盾可从对抗性与非对抗性**两个角度来描述。
从双方的非对抗性矛盾来看,大理论与后理论在某些观点上看似不合,但实则相称。
首先,齐泽克批判后理论的纯粹认识论姿态,并将之视为一种政治逃避姿态实际是为了避免“存在于今日文化研究核心之处更彻底的冷漠”。
而对于后理论来说要摆脱大理论的原因之一则是从大理论的扩张来看,电影研究“对大理论来说只有一个选择,即把它变成不动脑筋的、低层次的“经验主义’,光靠挖掘事实就行了”。
也就是说双方都想避免在电影研究中出现的胶柱瑟和麻木不仁,从电影不仅是再现也是表现的意义上来看,无论是齐泽克还是后理论电影学者其实都十分关注电影研究的现实意义。
其次,在定位拉康主义在电影研究中的位置时,二者的观点也是非对抗性的。
在《后理论》的前言部分,后理论电影学者反复强调电影研究可以脱离精神分析自行发展,但就其所提倡的“复数的理论和理论化的行为”来看,齐泽克“肯定拉康在电影研究中作为第二位的、非对抗性矛盾的存在”
同前者的理论立场并不矛盾。他们之间真正的矛盾其实是后理论学者认为齐泽克将“拉康理论的功能变成了一套公理和教条,而不是接受批判性的争论”。
也就是说,后理论学者所攻击的是齐泽克对于拉康主义的“信仰”。然而对于齐泽克来说,这其实是理论方式的不一致导致的认知差异。
因为就“信仰”概念来说齐泽克认为自己忠于拉康的地方正在于自己解读拉康时的激进与批判。
因此即使他所学的是米勒的拉康,解读的是充满政治性的拉康,是为将黑格尔哲学从同一性变为差异性而坚持的拉康,他依然认为自己是“拉康传人”。
另一方面,他是为了“诚实地、把自己的思想完全暴露出来接受批评”并且“接受挑战”才会说要“教条式地捍卫自己的立场”。
因此在“迫使我们用精确的术语界定我们的立场”的意义上,后理论的部分质疑是有效的,而在避免理论的故步自封,保持理论的有效性上,二者的立场也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真实眼泪之可怖[M]穆青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 年.
[2]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享受你的症状一一好莱坞内外的拉康[M].光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年,
[3]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第二版[M].季广茂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