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伤寒论》中药药对,温里散寒的7类方法!
学习《伤寒论》中药药对,温里散寒的7类方法!
进入冬季之后,每个人的身体都可能受到寒气的侵袭。早在汉朝,《伤寒论》就提出了处理寒气的方法,这些方法历经千年仍然有效。
寒气侵入体内后,除了在初期会出现一些症状外,往往还会深入体内潜藏起来。因此,如何应对深入体内的寒气,是每个对中医养生感兴趣的人都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将整理《伤寒论》中治疗寒气的中药配对方法。学习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掌握《伤寒论》的核心思维,简单且有效。
一、发汗散寒解表
从汉朝开始,“发汗”就被用来驱散寒气,成为排除寒邪的主要方法之一。这种疗法专门应对寒气刚入侵体内的初期阶段,即寒邪侵袭“表部”。
当外邪侵入体内后,正气会与邪气在表层对抗,因此治疗应顺应病势,通过发汗将邪气排出。由于外界寒气的侵袭停留在体表,引起了伤寒“太阳病”。医圣张仲景常使用“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大青龙汤”及“小青龙汤”等经典方剂,来帮助发散体表的寒气。
这些中成药的核心原理是通过促进发汗来驱散寒气。这些方剂简单实用,只要学会了这几种,便能受用一生。
古人通过发汗治感冒,至今依然有效
直到2024年,医学科技已经高度发展,但现代医学仍无法全面解释通过发汗治疗感冒的原理。然而,早在数千年前,古人就已经熟练运用这种方法,并证实其疗效显著。
这些中成药的核心组成中,有一个关键的药物配对:“麻黄+桂枝”的搭配。为了促进发汗,张仲景常建议患者在服用中成药后,配合温覆(盖棉被保暖促汗)以及喝热粥等方式帮助流汗。如果患者体内湿气较重,他则会加入附子、白术进行调配,以达到散寒燥湿的效果。若寒气已深入体内,进入少阴病阶段,则会采用“麻黄+附子”或“桂枝+干姜”的组合。这些灵活的方剂搭配,体现了古代中医对症下药的智慧和疗效。
二、温里散寒
如果每个人在面对寒气的侵扰时,都能在表症阶段就解决,那将是一件非常完美的事。然而,多数人的体寒气都会入侵体内,这时候就要运用“温里散寒”的方法,具体分类如下:
1. 温脾散寒
从寒气堆积的部位来看,最容易堆积的就是胸部与腹部。因此,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温暖腹部的脾胃,这就是“温脾散寒”,代表方剂是“理中汤”。
理中汤是一剂改善脾胃虚寒的经方。凡是由脾胃虚寒引起的病症,都可用理中汤进行温补。运用甘草、干姜、人参、白术四味中药,如果寒气较重,可以将“理中汤”加上“四逆汤”,组成“附子理中汤”,以增强温阳散寒的效力。
事实上,理中汤包含的核心药对是“甘草+干姜”,这被称为“二神汤”,加减人参、白术、附子等,都是非常经典的药对,非常值得学习。许多长期服用“附子理中汤”的人,几乎可以应付各种脾胃虚寒的症状。
2. 温肺散寒
寒气进入体内后,也会进入肺脏,出现咳嗽、吐出清稀痰液、不渴、频尿等症状。这时候,张仲景会运用“炙甘草+干姜”的组合。
运用中药温肺散寒
从中医的角度看,许多肺部太寒的疾病,都是源自于脾胃虚寒,而这两味中药确实就可以改善肺部的许多症状。
3. 温心散寒
当寒气进入胸部后,除了影响到肺脏,还会影响心脏,出现胸闷、心悸,严重时心胸剧痛。从大量现代人的经络数据中也印证了这个事实,通常心经、心包经虚证的人,会连带肺经也是虚证。反过来肺经虚证的人,也会连带出现心经、心包经虚证,这类人的典型经络形态,就是“手三阴经”(肺经、心经与心包经)虚证。
心脏与肺脏的寒气,经常是相互影响
这时候张仲景会以运用以桂枝为主的药对来温通心脉,散寒止痛。常见如“桂枝+炙甘草”、“桂枝+生姜”,依照状况与严重程度,配合加减薤白、附子、乌头等。
从2024年开始,因为中医非常重视且观察改善“手三阴经”虚证的改善方法,因为受到疫情影响,这种经络现象越来越多,需要特别重视。
4. 暖肝散寒
当寒气进入腹部后,也会影响到肝脏,连带出现干呕、吐涎沫、头顶或两胁疼痛、少腹疼痛、经期疼痛等症状。这些症状,都可以透过肝经的运行路线来理解,尤其是头顶痛,阴部生殖器官的疾病,就是肝经的运行路
线。尤其是寒气深入体内的人,通常肝经都是非常阴寒的,所以要运用温暖肝脏、祛除寒邪的药对。最常用的是“吴茱萸+当归”、“吴茱萸+生姜”,代表方剂是“吴茱萸汤”。
5. 温肾散寒
当寒气进入腹部后,也会影响到肾脏,出现肾阳不足,阴寒内盛的相关症状,例如:怕冷、四肢冰冷、腰酸、脚没力等。寒气滞留体内是许多疾病的根源,特别是对于中年以后的人来说更常见。因为中年以后,先天肾气逐渐衰弱,生命之火不再旺盛,所以温肾散寒非常重要。
从大量现代人的经络数据来看,几乎多数的中老年人肾经都是虚证,所以温肾散寒是常用的方法。
中老年人普遍需要温肾散寒
要将寒气排出体外时,人体会消耗大量能量,而通过一些中药就可以增强能量,这体现了古人的智慧。这时候就要温补肾阳,去寒止痛。常用的药对是“附子+干姜”、“附子+细辛”,这都可以用来散寒止痛。代表方剂是“四逆汤”、“真武汤”,这些方剂皆以温肾去寒为基础,针对寒邪内侵肾脏所导致的不同症候,可以灵活应用。
6. 寒邪内结于肠道
当寒气深入腹部后,会凝结于肠道,出现气机壅阻、肠道不通的“寒实内结证”,常见症状是腹痛且便秘。这时候,吃一般的降火气、拉肚子中药就没什么效果了,反而要运用温阳散寒来攻下,清理肠道的瘀阻。最常
见的药对就是“大黄+附子”或“大黄+细辛”。
寒邪结于肠道,可运用温阳攻下法
有一些会员都曾经分享,寒气造成的便秘,通常就是运用“附子理中汤”加上“大黄”,就会很快拉出来,“温脾汤”也就是基于这样
的概念。
7. 寒邪痰实阻于胸膈
古人还发现,深深地寒气进入胸部腹部后,会与体内的痰结合,阻塞气机导致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等症状。这时候会出
现胸痛、胸闷、气息上冲到喉咙,导致呼吸不畅,痰多堵塞喉咙,无法说话,心里烦躁不安,想吐又吐不出等。
古人会运用一种很特殊的方法让你催吐,剧烈呕吐,代表方剂是“瓜蒂散”或是“三物白散”。由于这种方法现代中医师完全不敢用,所以这里提出只能作为参考。
以上两种方法(6,7),不是让你狂拉就是狂吐,不要以为这样会让病情更严重,这通常是非常速效的方法,就看你自己有没
有看对时机运用。
总结:
以上提出的“药对”并不复杂,每个人只要学习一些《伤寒论》的核心药对,就可以应付一辈子深入体内的寒气,这非常值得学习。
注意:以上所有信息仅供学术研究使用,任何医疗行为必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