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精准诊断,锁定前沿进展!肺癌诊断治疗新技术盘点
聚焦精准诊断,锁定前沿进展!肺癌诊断治疗新技术盘点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肺癌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将为您介绍肺癌诊断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这些新技术如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了最新的全球癌症负担数据:在短暂的退居「第二」之后,2022 年肺癌再次超越乳腺癌,重新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1]。这一严峻的现状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肺癌防治工作亟待加强,特别是早期肺癌的精准诊断,这对于改善肺癌患者的生存预后至关重要。
血液循环肿瘤 DNA(ctDNA)甲基化检测、无创血浆代谢组学检测、呼出气代谢组学检测 …… 为推动早期肺癌诊断精准化,当前多种新的检测方法正在不断探索中。
新技术加持,推动肺癌早期诊断精准化
提高肺癌生存率的关键在于「三早」,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其中早期诊断又是重中之重。从数据上来看,Ⅰ 期患者的 5 年生存率高达 77%~92%,而 ⅢA~ⅣA 期患者的生存率大幅下降至 10%~36%[2]。这一对比充分说明了早期诊断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由于早期肺癌症状不明显,我国仍有约 75% 的患者在诊断时处于肺癌晚期,错过了最佳根治性手术治疗时机 [2]。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多管齐下。首先,提升公众的早筛意识,特别是肺癌高危人群(如长期吸烟或被动吸烟、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一级亲属肺癌家族史等),应定期进行肺癌筛查 [2],以早期发现和诊断肺癌。其次,政府、医疗工作者和医院等各方力量需紧密合作,关注肺健康,助力肺癌早筛早诊防控体系建设,为肺癌防治工作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
与此同时,不断研发新型诊断技术对于推动早期肺癌诊断精准化至关重要。随着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影像组学等多组学技术在肺癌诊断领域的深入研究与应用,当前肺癌的精准诊断已经演变为以影像学技术为基础,结合多组学技术的综合模式。
在 2024 AATS 年会上,多项研究展示了人工智能影像组学及多组学模式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创新应用。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一项研究引入了一种深度学习算法,该算法能够基于 CT 扫描结果,实现肺结节的自动分割及早期浸润性肺腺癌高危组织学类型的精准预测,这为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 [3]。
此外,机器人辅助支气管镜检查技术的出现,也为肺组织活检尤其是微小结节病变的活检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在 AATS 年会上即将公布的两项研究中,一项大型队列研究探索了机器人辅助支气管镜检查的长期诊断结果,并认为其诊断性能可接受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应作为 > 1 cm 的肺部病变的初始和优选取样方法 [4];另一项研究对比了机器人辅助支气管镜检查和 CT 引导下活检,发现前者在纵隔分期、缩短手术等待时间和同步肺结节活检方面更具优势 [5]。随着这些研究结果的最终公布,将为机器人辅助支气管镜检查临床应用提供更多依据和指导。
精准检测先行,术后辅助靶向治疗助力长生存获益
虽然根治性切除手术为早期肺癌患者提供了治愈的可能,但复发和转移的风险仍然存在。随着精准医学的蓬勃发展,靶向治疗为驱动基因阳性的早期肺癌患者带来了降低复发风险、实现更长生存的希望。ADAURA 研究显示,奥希替尼辅助治疗不仅可以带来无病生存期(DFS)获益,并且这种获益成功转化为总生存期(OS)获益 [6,7]。根据 ADAURA 研究的 OS 结果,对于 ⅠB - ⅢA 期 EGFR 突变阳性 NSCLC 患者,奥希替尼辅助治疗的 5 年 OS 率高达 88%,死亡风险较对照组下降 51%(HR = 0.49,P < 0.0001)[7]。
然而,精准靶向治疗的前提是精准检测。选择恰当的检测方法和时机,为早期肺癌患者进行精准的基因检测,是确保后续精准治疗有效进行的基础。这不仅关系到治疗的效果,更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长期生存预后。
本次 AATS 年会上,肺癌基因的检测时机和范围将成为深入讨论的话题。同时,我国学者的一项新研究也值得关注:在接受新辅助免疫治疗的可切除 NSCLC 患者中,驱动基因突变状态在治疗前后可能会发生变化,且这种变化与患者的生存预后密切相关。这进一步强调了在临床实践中进行多次基因检测的重要性 [8]。
简而言之,早期肺癌的精准诊断对于提升肺癌患者的生存预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期待能涌现出更多关于肺癌早期诊断与精准检测的新进展和新理念,为肺癌患者点燃新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