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矫正动作设计的七大黄金原则
体态矫正动作设计的七大黄金原则
体态评估完成后,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动作设计。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体态都有所不同,因此如何设计适合的动作,将是关键。接下来将为您介绍动作设计的七大重要原则。
原则一:先稳定,再灵活
优先激活让身体稳定的肌群,核心的稳定是四肢运动的基础,这是人体发育过程所决定的,因此在尝试矫正四肢之前,我们优先应该进行核心稳定的训练。
比如:在矫正异常的腿型之前,先调整呼吸模式,再通过呼吸的改善来激活内核心(盆底肌、膈肌、腹横肌、腹斜肌、多裂肌等),当通过呼吸激活了内核心,再考虑外核心(四肢)的训练。
举例:髂腰肌是屈髋最有力的肌群,它从胸椎和腰椎经过骨盆长到大腿上,当核心不稳导致腰椎不稳时,髂腰肌会出现假性无力情况,这个时候抬腿就会变得异常困难,造成髂腰肌无力的假象,因此必须先激活核心再针对屈髋肌进行测试,看髂腰肌是否有力。
原则二:先松解/拉伸,再激活
该原则面对不同的人群有所差异
针对长期久坐少动人群,尽量以激活为主,不要过多的松解拉伸,因为这类人的肌肉大部分是紧而无力,优先需要恢复核心肌群的力量,当核心一激活,很多肌肉其实就不会保护性紧张了。
针对长期运动或长期劳作的人群,要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进行针对性松解拉伸,比如短跑运动员,长期使用小腿三头肌和股四头肌,就需要针对这些肌群进行拉伸和放松,以保证肌肉之间的平衡,防止拉伤;比如:工人,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者,就需要进行适当地放松,这类人的肌肉是真紧且有力。松解完再进行激活训练,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原则三:先恢复动作模式,再强化肌肉
这一点很重要,也难以理解。
所谓恢复动作模式,就是恢复完成动作时肌肉的募集次序,我们都知道肌肉主要分为: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稳定肌、中和肌等。其中主要负责完成动作的肌肉是主动肌和协同肌,这两块肌肉相当于大哥和小弟的关系,大哥不干活了,小弟就会干得多,本该由大哥干的,全让小弟干了,就容易出差错。
人体也是如此,每一个关节都有自己的大哥(主动肌)和小弟(协同肌)。
举例:
屈髋肌主要有髂腰肌、股直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等,其中髂腰肌是大大哥,其他是小弟,但现在很多人髂腰肌由于久坐都紧而无力不干活了,就会让阔筋膜张肌和股直肌这些肌肉来干活,结果阔筋膜张肌干活一多,一紧张,就会牵拉连着它的髂胫束,髂胫束又长到了膝关节的胫骨外侧髁,股直肌一紧张就会拉着髂骨往前转。
所以很多女孩子抱怨自己骨盆前倾、大腿前侧粗壮、大腿外侧粗壮都和屈髋大哥--髂腰肌不干活有很大关系。
同理其他关节也是如此,比如说髋外展时,臀中小肌是(大哥)主动肌,腰方肌/阔筋膜张肌是(小弟)协同肌,当大哥不干活,小弟就会干很多活,所以有很多女孩子走路摆屁股,过度使用腰方肌提髋,当一侧腰方肌过度干活还容易造成骨盆侧倾/腰椎侧弯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你可以举一反三,把所有关节的大哥小弟都整理总结一下,评估时才能更加游刃有余。
原则四:先开链,再闭链
所谓开链,就是脚离开了地面的运动,比如:站姿外展大腿练臀部;站姿前踢腿等。
所谓闭链:脚踩在地上的动作,比如:下蹲、俯卧撑。
在设计动作的时候,我们遵循开链→闭链的原则目的是,用开链帮助患者找到肌肉发力感觉,然后再用闭链来强化,因为人体大多数完成的动作都是闭链的,从走路到弯腰捡东西,体态矫正还有一个根本原则就是,涉及的动作一定要接近患者日常最经常完成的动作。在刻意训练中学会动作,在日常生活中矫正体态,从有意识的正确运动到无意识的正确运动。
原则五:先静态,再动态;先等长,再等张。
静态和动态好理解,那么等长和等张是什么意思呢?
所谓等长收缩就是你把肌肉维持在一定长度然后保持不动,让这块肌肉适应这个位置,在进行矫正动作设计时,需要优先让患者的肌肉具备等长收缩能力,才能考虑下一步灯等张(离心和向心收缩训练)
理解起来很简单,把肌肉想象成一根弹力带,如果这个带子不能维持在某一个长度,那么使劲拉扯(离心)的时候必然这一根的某一节段就会过度发力,因此先让肌肉每一个节段都具备了静态收缩的控制能力,再考虑向心缩短和离心拉长的手续训练。
原则六:先单关节,再多关节
在设计矫正动作初期,我犯了一个大错误,那就是给患者设计了太复杂的动作,假如一个人某一个关节都不知道该怎么正确运动,就千万不要直接设计一个多关节组合的动作,比如:下蹲。看似简单的下蹲涉及了全身的多个关节运动。
同理,告诉一个人什么是正确的走路只能让他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但永远无法改变原有的走路习惯,我们只有通过一点点恢复局部关节功能,再将它们进行组合,进行神经系统的再教育,最终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走路和下蹲这些复杂动作当中。
原则六:先中轴,后四肢
原则六和原则一相互呼应,中轴可以理解为骨盆-胸廓的对位,它们的对位依靠两块重要肌肉,膈肌和盆底肌,而这两块肌肉都是最重要的呼吸肌,所以在进行四肢调整之前,必须先通过呼吸来调整膈肌和盆底肌的相对位置,保证他们的对位前提下,再进行其他动作的设计。
原则七:先局部,再整体
优先解决局部功能障碍,再考虑整体功能恢复,当一个人由于崴脚存在严重的踝关节背伸功能障碍时,就需要通过关节松动恢复其正常的背伸功能,最后再通过整体动作模式训练,将曾经一度失去的局部关节功能整合融入到整体动作当中。
遵循以上七个原则来设计矫正动作,会帮助你少走很多弯路,如果你设计的动作千篇一律,且没有针对性,那么这些动作作用意义不会很大。从实际出发,从个体出发,涉及合适的、合理的、科学的康复训练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