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山中学:北宋第一种国号钱——宋元通宝
长山中学:北宋第一种国号钱——宋元通宝
北宋初年,面对五代十国遗留的经济困境,宋太祖赵匡胤推行了一系列货币改革措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铸造“宋元通宝”。这枚钱币不仅见证了北宋王朝的建立与统一,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9月25日,江阴市钱币学会秘书长宋柯老师莅临长山中学,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纷呈的钱币课程——北宋国号钱“宋元通宝”。
宋老师以历史故事为切入点,从柴荣亡故、四子即位,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带领学生们走进北宋建国初期的历史画卷。
北宋建国的货币需求
宋朝立国之初,五代十国的频繁战乱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破坏,百业凋敝,民生困苦。宋太祖赵匡胤决心革除旧弊,力图一统天下。为了促进贸易流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首要任务便是整顿金融货币秩序。据《宋史·食货志》记载,赵匡胤下令铸造“宋元通宝”,并禁止使用轻小恶钱及铁镴钱,违者将受到严厉处罚。
宋元通宝的铸造工艺
宋元通宝的铸造工艺体现了北宋初期的货币制度创新。其钱式沿用了唐朝开元通宝和后周周元通宝的通宝钱制式,采用翻砂铸造工艺。这种钱币的尺寸在24.3到26毫米之间,厚度在1.3到2.8毫米之间,重量在3.2到7.4克之间,材质包括铜和铁两种。值得注意的是,铁钱10枚相当于铜钱一枚。宋老师还解释了北宋在川蜀地区铸行铁钱的原因:后蜀曾在此地铸行过铁钱,百姓易于接受;四川铁矿资源丰富,便于就地取材;作为内陆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接壤地,使用铁钱可以防止铜钱外流。
钱文采用八分书体,直读“宋元通宝”,其中“宋”代表国号,“元”寓意创始,“通宝”则表示通行宝货。背面多为光面,也有背星、背月等纹饰。
流通与影响
宋元通宝的流通情况反映了北宋初期的经济状况。由于铜资源有限,大量铜钱外流会造成通货紧缩。为防止铜钱外流,赵匡胤采取了严厉措施,如《宋史·食货志》记载的“铜钱阑出江南、塞外及南蕃诸国”的处罚规定。北宋初期商业贸易空前繁荣,形成了“中心城市—市镇集市—边境贸易—海外市场”的通达商业网络,海上丝绸之路的持续发展大大增加了朝廷和港市的财政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生活,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北宋王朝的兴衰
宋老师还从军事衰弱、政治动荡、经济与财政问题和文化与社会发展等四个方面讲述了北宋王朝的兴衰历程。此外,他还补充介绍了北宋钱币的其他分类,如年号钱、对钱、铁钱等,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
长山中学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特色学校,一直致力于推广钱币文化教育。江阴市钱币学会的助力,更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1:宋元通宝实物图
图2:宋元通宝铸造工艺示意图
图3:北宋货币流通示意图
图4: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