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成年人里就有1个异常!快查查你的血糖吧
2个成年人里就有1个异常!快查查你的血糖吧
当「脆皮年轻人」的字眼切实落在数据上,我们对所谓的玩梗再也笑不出来了。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指出:40 岁以下的群体中,越来越多人患上糖尿病,发病率从 3% 到 10.9% ,足足涨了 3 倍多!
图源:站酷海洛
另外一组触目惊心的糖尿病数据,让我们不得不对血糖重视起来:
全球有超过 1/4 的糖尿病患者在中国,中国已然成为了糖尿病患病数最多的国家,没有之一。
患上糖尿病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患病的年龄下限,更是逐年走低。
超过 2/3 的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病了
如果还觉得自己离糖尿病很远,看看下面的这 2 组数字:
中国每 8 个成年人中,就有 1 个糖尿病患者
2018 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系统显示:我国成人中有 50.5% 处于糖尿病前期,或患上糖尿病,也就是说:
每 2 个成年人,就有 1 个血糖异常
如果不进行任何干预,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在 30 年后的糖尿病患病率为 95.9%。更令人难过的是,在确诊前,你的身体几乎没有任何症状。
糖尿病主要分为 1 型和 2 型,其中 2 型占比高达 90%,且大多与生活习惯最为密切。
熬不完的夜、搬不完的砖,吃不停的外卖,久坐的班;高脂高糖这类廉价的舌尖快乐越吃越上瘾,再加上缺乏锻炼和体检,那些糟糕的习惯成为了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它们使得你身体里的血糖每天都在大起大落,走向崩溃的边缘……
图源:千与千寻
慢慢地,你的身体开始「糖化」,血管变得狭窄,肾小球坏一个少一个,起码 5 成患者的神经会出现病变,甚至整个免疫系统遭到破坏。
每个人身边几乎都有患糖尿病的亲友,它耳熟能详的程度让人低估了其可怕之处:
一种病引发一堆病,一系列的疾病又互相影响,最终搞垮身体。
当这一切在你身体里悄无声息发生着变化,且几乎毫无征兆的时候,难道就没有办法,只能随它去了吗?
并不是,重视血糖值,及早干预,可以延缓糖尿病前期的发展,甚至逆转!
一个直观、有用、高效的方法是监测血糖。
怕晚不怕早
每个成年人,都应该监测自己的血糖
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 诊疗标准一直被视为糖尿病领域风向标,其中一项建议——
所有 35 岁以上人群都去进行糖尿病筛查;比往年的标准,整整提早了 10 年,并且建议针对所有人!
所以,在每年一次的全身体检中,增加相关的血糖检测(例如空腹血糖、随机血糖、OGTT等,具体可听取医生建议),至关重要。
对照【世卫标准】,你的血糖达标了吗?
*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统称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正常参考范围下限通常为 3.9 mmol/L
*糖负荷后 2 小时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口服葡萄糖 2 小时后
没过 35 岁的人,可以参照《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表》:若你的评分相加 ≥ 25 分,那么请你重视自己的血糖检测。
注:也别忘了给父母亲友测试下分数值
有意思的是,「尽早监测血糖」这件事,已经有不少年轻人也卷起来了。
图源:左:@小然今天稳了吗;右:@Rizzoli
不少人的腹部、大臂后侧贴着一个小圆片,看起来像是某种芯片植入的高科技,其实这就是动态血糖仪。
它原本是给糖尿病人使用的;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了健康和养生也加入了使用行列。
区别于以往「一扎一见血」的扎手指方式,动态血糖仪只要在腹部或手臂上轻轻一按,不出血,也不怎么疼,你就能够通过手机看到自己的实时血糖数据。
当实时反馈血糖变化的仪器安在自个儿身上,还能随时生成数据,不来点人体实验怎么行?
图源:@小博戈
很多人通过动态血糖仪,清楚了自身对哪些食物有「血糖敏感」,排雷升糖刺客;
它还能监测到各种特殊情况对血糖的影响:如多吃、少吃、吃高油高糖不同食物以及抽烟、饮酒等等。
大多数人以为血糖只会被食物和运动影响,其实坏情绪、睡眠质量差等等也会造成高血糖。
生气 VS 不生气
注:坏情绪对血糖的影响
有趣的是,重视血糖监测还会带来意外之喜。有人晒出帖子,将自己的血糖控制在平稳状态后,还获得了 15 天掉秤 6 斤的奖励。
明白了嘛——
血糖波动和太多因素相关,
而平稳的血糖又会给身体正反馈!
在饮食上,少吃精加工食物,多吃食物的自然本味更健康;能吃整个蔬果就别榨汁,芝麻也别打成糊糊;
另外,别忘了吃够蛋白质。研究表明,蛋白质的摄入能促进胰岛素分泌,调控血糖,避免餐后血糖过山车。如果实在忙碌,工作间隙冲泡两勺蛋白粉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中华医学杂志》指出每晚睡眠不足 6 小时会增加 2 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同时,睡眠过程中出现异常行为也会影响血糖的平稳,例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 ),打鼾伴呼吸暂停是其主要症状。
图源:站酷海洛
目前,大量的研究资料提示:纠正 OSAHS 可能有利于 2 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除了减重、避免劳累、改变睡姿,使用持续正压呼吸机去改善 OSAHS 也极为重要。
所以,「睡够觉,睡好觉」这 6 字箴言也建议熟读并背诵。
情绪上尽量避免悲伤过度,持续愤怒、忧虑过度、恐惧过甚;毕竟情绪通过影响身体一系列激素造成血糖波动,情绪稳定,血糖才能稳定。
卫健委提示:每周 3 ~7 次有氧运动,每天累计时长在 30 分钟以上,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有效控制血糖。
不只是糖尿病
慢性病发病率也呈年轻化+上升趋势
更令人担忧的是,家里一人得慢性病,其他人得病概率就会迅速上升,有研究显示——
若配偶患心脏病,另一方患心脏病风险会翻番
当夫妻有一人患糖尿病,配偶患病率上升超 1/3
而「夫妻癌」这种现象,也越来越被人熟知
大部分慢性病只要被控制住,基本能正常生活无异;但不管不顾,任其发展,一旦产生并发症,其产生的费用就可能拖垮整个家庭。
所以,要保护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父母、爱人、孩子。
徐乃佳 武汉市中医医院 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本文审核专家
赵汝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内分泌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Zijing Wang 等人 - Trends in prevalence and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among adults in Beijing, China, from 2008 to 2017
[2][3][4]IDF. 糖尿病地图第10版.
[5]Wang L, Peng W, Zhao Z, Zhang M, Shi Z, Song Z, Zhang X, Li C, Huang Z, Sun X, Wang L, Zhou M, Wu J, Wang Y. Prevalence and Treatment of Diabetes in China, 2013-2018. JAMA. 2021 Dec 28;326(24):2498-2506. doi: 10.1001/jama.2021.22208. Erratum in: JAMA. 2022 Mar 15;327(11):1093. doi: 10.1001/jama.2022.2814. PMID: 34962526; PMCID: PMC8715349.
[6]Li Yongze,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recorded in mainland using 2018 diagnostic criteria from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national cross pal study. BMJ 2020;369:m997
[7]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
[8]Feldman EL, Callaghan BC, Pop-Busui R, Zochodne DW, Wright DE, Bennett DL, Bril V, Russell JW, Viswanathan V. Diabetic neuropathy. Nat Rev Dis Primers. 2019 Jun 13;5(1):42. doi: 10.1038/s41572-019-0097-9. PMID: 31197183; PMCID: PMC7096070.
[9]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mmittee. Diabetes Care. 2024;47(Suppl 1):S1-S313.
[10]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表
[11]Drummond E, Flynn S, Whelan H, et al. Casein hydrolysate with glycemic control properties: evidence from cells, animal models, and human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8, 66(17): 4352-4363.
[12][13]郭立新. 睡眠障碍与糖尿病的发生及代谢异常控制[J]. 中华医学杂志,2015,95(44):3563-3564.
[14]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高血糖症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2024版)
[15]2023慢性病防控领域发展态势
[16]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1-05-spouse-heart-disease.html
[17]王先令,陆菊明. 2型糖尿病的配偶共患趋向研究[J]. 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4,24(05):33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