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纳西族摩梭人:全村人“不嫁不娶”,走婚习俗实现自由繁衍
独特的纳西族摩梭人:全村人“不嫁不娶”,走婚习俗实现自由繁衍
在云南泸沽湖畔,生活着一个独特的民族——摩梭人。他们实行一种被称为“走婚”的独特婚姻习俗:男不娶女不嫁,两性关系建立在自愿和自由的基础上。这种习俗不仅体现了摩梭人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也反映了他们独特的母系社会文化。
“这里男不婚女不嫁。”在云南一村落,男女一律不婚。但一到晚上,小伙会偷偷从窗户爬入姑娘花楼,天亮之前再匆匆离去。
这种习俗叫做“走婚”,流传与我国摩梭族之中。
事实上,摩梭族的繁育行为和婚姻是没有绝对关联的。
简单来说,摩梭族的男女不一定要达成婚姻关系才能共同繁育后代,只要他们想,他们的一生中可以有很多个伴侣。
在摩梭族的文化里,少男少女们成年后,便可以穿上成年人的服饰,进行成年人的社交活动。
这项社交活动约等于集体相亲,年轻的男女们会聚在一起载歌载舞,物色自己中意的对象。
如果双方都看对眼了,那自然皆大欢喜,男方需在母亲的带领下,上门征得女方母亲的同意,两人才能正式交往,否则这段关系便不成立。
如果双方母亲认可两人交往,那么两人基本上就被默认可以发生关系了。
说到这里,也许会有人疑惑:为什么两人的感情需要由母亲来引导和肯定?父亲到哪里去了?
事实上,父亲这个角色在摩梭族的观念里几乎是可有可无的。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女性孕育了生命,应该是社会的绝对掌权者。
所以,摩梭族可以说是当今文明体系下为数不多的母系社会种群之一了。
那么,既然摩梭族的男女不结婚,他们又如何繁育后代呢?这又与摩梭族文化中的“花楼文化”有关。
所谓“花楼”,其实类似于女子的闺房。这个“闺房”的建造可是相当讲究的。一来,它得和家中女性长辈的花楼同属于一个建筑群;二来,它的窗户必须修的敞亮,最好还要朝着大路的方向。
和女性长辈的建在一起可以理解,那为什么一定要强调窗户的规模和朝向呢?这是因为,每天晚上花楼的主人们,也就是摩梭族适龄的女孩都会在花楼里等待自己的如意郎君,如意郎君进入花楼不能走正门,只能翻窗。
在进入花楼前,男性需要轻叩窗户,与花楼里的女性对暗号,如果暗号不对就不能进入;若两人对上暗号,且女性同意男性进入自己花楼的话,那就等同于同意男性过夜并发生关系。
但这样的关系并不会持续太久,因为摩梭族的女性有随时中断这种联系的权力,当她不再愿意和一位男性往来时,便可以直接拒绝,换其他的“心动嘉宾”。
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即便女性怀孕,人们也很难确定孩子的父亲是何许人也,男性也没有抚养孩子的权利。所以我们才会说,父亲这个角色在摩梭族观念里可有可无。
社会的运转离不开两性的配合,摩梭族的男性也并非一无是处。首先,他们需要承担与女性繁育后代的义务。
另外,虽说男性没有抚养孩子的权利,但家族中的男性却需要帮忙女性带孩子。这个带孩子的男性身份可以是舅舅,可以是哥哥,唯独不是父亲。
加上生产劳动重的确有很多重活是女性无法胜任的,而男性天生又有这方面的优势。所以,男性在摩梭族中的义务之一便是充当绝对的力量担当。
为了避免近亲之间发生关系,摩梭族的男女们都会选择离自己所住的村落较远的村落发展关系。
当孩子出生后,他们的家长们几乎每年就要聚在一起一次,以此来加深对彼此的认识,有效避免之后的近亲繁殖行为出现。
但这样的婚恋观也不完全是没有弊端的,由于家庭中缺少父亲的角色,很多女性在抚养孩子方面会比较力不从心。虽说有兄弟可以帮忙,但不可否认的是,父亲这个角色绝对是不可替代的。
缺少父亲参与的家庭,孩子可能会在情感认知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这些都是母亲这个角色没有办法完全弥补的缺憾。
不过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摩梭族的这些文化理念也在渐渐受到新文明的影响。为了降低近亲繁殖以及疾病传播的风险,也有摩梭族的男女开始接受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至于这样的观念能否在摩梭族中普及,只能说还需要时间来回答。
虽说摩梭族的文化让很多人感到惊讶,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的确也是人类灿烂文明中非常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