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灵渠:见证中华民族统一与文化交融的历史丰碑
访灵渠:见证中华民族统一与文化交融的历史丰碑
灵渠,这条位于广西兴安县的人工运河,不仅是连接湘江和漓江的重要水利工程,更是见证中华民族统一和文化交融的历史丰碑。从秦始皇时期为征服岭南而建,到如今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灵渠以其独特的工程智慧和历史价值,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人们在灵渠周围戏水玩耍。本组图片均由新华社记者 韩松 摄
新华社记者韩松曾三次探访灵渠,每一次都带来了新的发现和感悟。第一次是在1999年,当时灵渠并不在行程计划中,是当地老学者陈兴华的建议让他改变了主意。与都江堰的奔腾激流不同,灵渠是一湾平静的"溪水",宽六七米,深四五米,碧绿悠缓,甚至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当地百姓在水中浣衣,孩子们在水中嬉戏,两岸古树参天,最古老的已有700年历史。
今年,韩松再次造访灵渠,不仅参观了新建成的灵渠博物院,还登上了"铧嘴"——那座分水的大坝。灵渠博物院高峻宏大,在县级文博馆中实属罕见,它清晰地展示了这条人工水渠如何将北去的湘江与南去的漓江勾连。这两条江都与韩松有着不解之缘,但直到这次,他才知道灵渠的兴建竟然源于一场战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屠睢率兵50万南征百越。然而,进至湘桂边境山岭时,秦军遭遇强烈抵抗,3年都无法前进,尤其是军饷转运极为艰苦。为解决这一难题,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监御史禄掌管军需供应,督率士兵民夫在兴安境内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这条运河历时5年于公元前214年凿成,秦军粮草得以经水路运抵前线,当年就攻克了岭南,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将广东、广西、海南等广大地域纳入秦帝国版图,奠定了中华版图的基础。
今天在灵渠,仍能看到当年秦人修筑的拦河大坝,将湘江水三七分,七分走原路流入湘江故道,三分流入人工开辟的运河灵渠。水流汤汤,千年不绝。站在铧嘴最端头,眼见两岸青山逶迤,清澈的"海洋水"(湘江上游之名)扑面而来,在脚下裂开,分为湘江和灵渠,仿佛历史也在这里分岔,而这完全是人类意志所为,不再是宇宙天然演化。眼前不禁浮现2000多年前樯桅如林的秦军船舶,在这丝绸般柔滑透明的水面上,接天连地而来,仿佛就在昨日。
我们的今天便是由这样神奇的历史决定的。如果秦因为没修灵渠而导致未能统一岭南,接下来的汉会是怎样?之后的中国又是怎样?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会有多少变化?汤因比又将如何书写他的世界历史?
灵渠让人看到,在那个时代,水利工程有多么复杂,而古人技术又是何等精湛,如灵渠的多级船闸,其原理和景象,竟与如今葛洲坝、三峡大坝船闸如出一辙。在灵渠近漓江处,发现了秦人城池。在兴安县,有的姓氏据推测便是秦人后代。可以想象一下,这些北方来的军人和民工,如何在岭南"瘴地"扎根,逐渐习惯乃至喜欢上这方水土,与当地民族通婚生育,繁衍至今。
灵渠由战争而起,但在漫长历史中,却起着和平建设作用,它的存在使得南北方物资、文化、政治和民俗能够沟通,它甚至还成了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段。当地人说,其通航功能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那时还驶过缴公粮的船队。而它的灌溉和排洪的功能保持至今。2018年灵渠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如今它正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与灵渠相关的还有两件事。一是距灵渠仅20公里的界首,即为1934年红军长征时中央、军委纵队及红军主力渡湘江处。湘江战役是决定红军命运的大战,它使红军从"左"倾教条主义中觉醒,并为之后的遵义会议做了准备,因此有人说,兴安这个县,发生了两次改变中国历史的大事件。
再就是距灵渠500公里,另一条运河即平陆运河正在兴建。平陆运河始于南宁横州市,经钦州灵山县,沿钦江入北部湾。如果说37公里长的灵渠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和文化的交流,那么135公里长的平陆运河则象征着新时代的繁荣和开放,它连接中国和东盟国家,推动世界上更大区域更多文明的合作与发展。
访问灵渠,韩松唯一不解的是,以当年百越民族的强悍,竟能阻击在中原所向披靡的秦军,甚至在灵渠修好之后,秦大军全面压境,当地人还在抵抗中打死秦军最高统帅屠睢,那么,他们为何不派出几支小分队,在秦人修建灵渠的5年中,甚至在它修好后,实施破坏,切断这条动脉?37公里河道,随便选一处,不都可以破袭吗?即便今日现代战争,无人机、人工智能、人造卫星、超高速远程导弹,已使运河不再是必须,然而后勤保障仍然是基础和困难的。
没有人能确切回答这个问题。有人说,秦军势力强大,并实际控制了这片地域,而百越力量毕竟弱小。有人说,这个问题之前无人提出,需要去问考古学家。也有人说,或许百越也进行了这样的战斗,但失败了。人工智能的回答也大致如此,特别提到,为建灵渠,秦军或许采取了"针对性策略"。历史的耐人寻味之处,在于它常被迷雾笼罩。既然过往不能假设,那么科幻就有了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