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觉察,让你获得再次选择的机会
当下的觉察,让你获得再次选择的机会
自我觉察是每个人都需要修炼的基本功。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还能让我们在面对困境时拥有更多的选择。本文将通过多个实例,探讨自我觉察的重要性、如何进行自我觉察以及自我觉察在生活中的应用。
有一回,当我带领工作坊时,邀请现场学员上台与我互动,进行一个技巧演示。结束后,有个学员私下告诉我,他观察到当技巧引导到一半时,我突然叹了一口气。他问:“为什么当时会叹气呢?”
我有些困惑,心想:“刚刚我有叹气吗?”
那天,我回想起硕士班接受咨询督导时,当讨论到一个段落,我突然叹了一口气,随即被我的督导者注意到。他温柔地询问:“我发现,刚刚你叹了一口气,发生了什么事了呢?”
事实上,若没有他的提醒,我并不知道自己有叹气。而当我刻意留意时,我发现我不只一次叹气,而是很多次。而叹气的背后隐藏着某些情绪与想法,值得一窥究竟。
于是,我在下一次的工作坊中,进行同一技巧演示时,也更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状态。果真在某个环节时,不自主地叹了一口。我随即在心里问自己:“我怎么了?”
身为助人者,自我觉察是基本功夫。自我觉察的速度越快、面向越广、程度越高,通常有助于助人者对案主的问题做出更正确的判断,也更能有效地陪伴与贴近案主的内在世界。
我们不一定清楚自己怎么了?
不只助人者,一般人也很需要自我觉察。如果当你想摆脱目前的困境,或者期待自己更为提升时;在改变之前,都需要先有一定程度的自我觉察。
像是,如果你想减重,希望自己少吃一点,那么,你得知道何时为自己喊停。现在,就请你试着感受一下,你的肚子是饿的还是饱的?再问问自己:“当我肚子饱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你可能会发现,你其实不是很清楚,“饱”的感觉是什么。而当你刻意留心自己吃饱时的身心感受时,你会惊讶地发现,即使饱了,你仍然继续进食,没有停下来。
那么,又是是什么让你即使感觉到肚子饱了,还不愿意停下来的呢?
也许是担心浪费食物的“罪恶感”,也许是亟欲宣泄压力的“无力感”,也许是想填补些什么的“空虚感”。这些情绪感受可能和你最近的生活有关,也可能来自过去成长经验。
你可以继续去探究,进行更深入的自我觉察。
觉察涉及到“刻意”与“留意”两个程序
至少,当你觉察到自己的肚子已经饱了,身体的进食需求已获得满足,你就有机会在当下做出决定:要继续吃,还是离开餐桌?
反之,若你缺乏觉察,就会无意识地继续吃,那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模式,使你吃进超过身体所需的热量,日复一日,停不下来,当然难以成功减重。
所以,觉察就是“知道自己怎么了”,涉及了“刻意”及“留意”的过程。
“刻意”意味着,觉察需要花费力气,有意识地去注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好让自己的惯性反应停下来。打破惯性反应往往耗神费力,这是觉察的难处之一。
“留意”指的是,你得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某些焦点上,例如身体感觉、情绪感受、思緒念頭、环境刺激,或者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等。
不只觉察,更对你的觉察有所觉察
通常,注意到自己的某些感觉或想法,会引发你更多的感觉或想法,往往使人陷入困惑与混乱中,这是觉察的难处之二。
举个例子,若你是位考生,在考前最后冲刺关头,赫然发现自己竟然不自主地滑起手机,而且不知道滑了多久。此刻,你的内心冒出一股罪恶感,不断批判自己怎么可以虚掷光阴。
没错!你觉察了,但觉察也为你带来更多的痛苦。这时,你可以问问自己:“我因滑手机而生的感觉是什么?”也许,是焦虑、恐惧、自责、失望、无助……等,再问问自己:“这些感觉又是怎么来的?”
此刻,你不只是觉察,更是觉察你的觉察。
为了避免自己被脑海中的批判声音淹没,你可以为觉察带入一些慈悲,温柔地看见自己此刻的现状;当发现自己正在自我谴责时,就只是慈悲地看见,然后有意识地选择停止批判。
停下来,你拥有再一次选择的机会
如果你想练习自我觉察,我建议你从身体的感觉着手。
有个父亲找我讨论与孩子相处的问题。他告诉我,他知道不该对孩子大发雷霆、破口大骂,有话应该好好说,但就是做不到,令他感到无力。
我问:“你能觉察到你的生气或愤怒吗?”
“能呀!”他说:“但都是在情绪爆炸时才注意到!”
显然,这位父亲的觉察慢了半拍,他也为这感到懊恼。但后知后觉总比不知不觉得好。我带着他去看见,他的懊恼背后有著正向意图,是希望能够控制自己的脾气,改善与孩子的沟通。
我问:“当与孩子冲突,你的愤怒就要升起时,你看见、听见或感觉到什么?”
“不知道!”他回答。这很正常,大多数人很少去留意情绪升起前的征兆。我请他回想起最近一次对孩子发怒的经验,我问:“现在,你感觉到什么?”
我特别引导他注意身体的感觉,他说:“我感到胸口闷闷的,头部涨涨的,我听见我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大,我大口吸气……”
“很好,你已经觉察到你生气时的状态了,下次,当这些身体感觉出现时,表示你正要发怒了。”
他接着问:“然后呢?觉察到自己要发怒了,可以怎么做?”
“因为你有觉察,所以,你可以选择像过去一样,对着孩子一顿怒骂,或者选择深呼吸并离开现场,等气消了再来想想如何与孩子互动。”
因为觉察,我们获得再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们不再对困境无能为力,也不再被卡在惯性反应的束缚中。
你越常在当下自我觉察,觉察力就会逐渐提升;慢慢地,自我觉察成为你新的惯性模式时,就不会再感到费力了。
自我觉察拉出人际界线,你有能力保护自己
我们之所以对自我身心状态的觉察能力不足,常与自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有关。大人常在我们遇到挫折或受伤时,要我们:“不要想太多!”、“不要难过!”或说:“这又没什么大不了!”
这些话语都在暗示我们,别将注意力放在那些痛苦的感受或负面的想法上。于是,为了迎合大人以求生存,我们越来越习惯压抑情绪、忽略感受,对来自身体的讯号视而不见。
当有一天,你被冒犯了,不论是在学校、职场或任何场域,有人做出伤害你的举动,或说出贬抑你的话语。你可能会隐隐感到不舒服,但你会迅速又熟练地把这些感觉压下去,并告诉自己:“这没什么!”、“别想太多!”或“别去管他就好了!”
于是,你也不会选择表达自己,说出你的感受或期待:“当你这样说我时,我感到很委屈,请你不要再说了。”或者向外求援,请人帮助你避免继续受害。
而那些伤害你的人,也许有心,也许无意,当你没有明确表达时,便可能重复地伤害你而不自知,甚至变本加厉。
当你遭受不当对待时,辨识出你此刻的情绪感受,认可这份感觉是真实存在的,接着采取行动(包括明确表达、离开现场或请求协助)让自己避免再度受害。
因此,自我觉察为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撑起保护伞,拉起一条对彼此都舒服且适切的人际界线。可以的话,自我觉察最好从小时候就开始练习,透过大人的引导,让孩子有机会关注自己的身体、情绪、想法或行为模式。
当然,现在开始,也不嫌晚。一旦觉察了,你就获得做出新选择的机会。
(本文刊登于2024年10月《张老师月刊》No. 563,页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