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县藏族文化:独特的民居、服饰与饮食
阿坝县藏族文化:独特的民居、服饰与饮食
阿坝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是藏族聚居区之一。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藏族文化。本文将从民居、服饰和饮食三个方面,为您展现阿坝县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民居特色
阿坝县的住房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从北部的帐篷到南部的石碉房,形成了独特的过渡特征。
北部的求吉玛乡、贾洛乡等地以帐篷为主,这些帐篷耐磨、防风、夏凉、轻便,易于搬迁。一般帐房呈梯形体,小者为“入”字形,由黑色牛毛织成的篷布缝制而成,顶部留有天窗,可以通风、排烟、散热,前部有篷布做门,开合自如。80年代后,一种轻便美观的白色帆布小帐篷在农牧区广泛使用。
中部阿曲流域的上、中、下阿坝和查理乡等地以土房为主。这些土房多以黄土筑墙,下宽上窄,顶盖泥土,冬暖夏凉,防水性能好。土房由主楼和前院两部分组成,主楼一般有2至3层,底层关养牲畜、堆放燃料,中层设寝室、客房、厨房、经堂,有三楼者设经堂和储藏粮食。
南部与马尔康、壤塘县相邻的茸安乡、柯河乡和垮沙乡部分地区以石碉房为主。这些房屋以青石片、石块、黄土浆为建筑材料砌成,一般有2至3层,下层养畜,中层住人,上层放粮。
服饰穿着
藏装是阿坝县藏族的传统服装,款式宽领、肥腰长袖,下摆及地面,袖管长出手臂尺余,多以羊皮、毯子、布料手工缝制。解放前以牛羊毛织缝的毪衫较多,现存于茸安乡等极少地区。
男性藏装以黑色灯芯绒、绸、缎镶边,鹿皮卷边;较华贵的男装以豹皮做领、镶边,女装则用水獭皮,宽35寸乃至一尺。内着白色衬衫,腰系丈余红蓝绸、布带;系带时男装下摆提至膝下,女装遮住踝关节,前系围裙。右袖或穿或搭于背后,或揣于怀中,劳动时脱下,两袖扎于腰部。头戴毡帽、礼帽,冬季多戴狐皮帽;脚穿牛皮、布毡高筒皮底靴,筒高至膝。
解放后,特别是80年代后,羔儿皮、人造羔皮更多作为冬装;县城和广大农区着汉装者逐渐增多,随处可见。
饮食习惯
糌粑和牛肉、乳制品是藏族主要食品,牧区与农区略有区别。糌粑以炒熟的青稞磨制而成;酥油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脂肪。糌粑多与浓茶、酥油、奶渣在碗中用手调捏成块食用,也可多加马茶调成糌粑糊食用。
肉食有牛肉、羊肉和少数野生动物肉,牛羊肉连骨放入大锅加盐煮熟食用,当地称作手抓肉;牛肠则做成血肠、面肉肠、干肠放进开水煮,等煮熟后可捞出用刀割成小块食用。
洛玛是以莲花白、圆根等蔬菜叶经过发酵、晾晒制成的酸菜饼。奶饼是将磨细的奶渣和炒熟磨细的蕨麻(人参果)溶入溶化的酥油调匀凝固而成。
面食有面块(或“然措”)、包子、油炸果子几种食用法。包子以当地人称作的“和尚包子”最具特色,是一种薄皮牛肉馅的小包子。油炸果子是将调匀压扁的面粉条切成长方形、三角形、菱形,做成花纹放入煮沸的清油或酥油中,炸至橙黄色捞起即成。
茶是藏民必不可少的饮料,可止渴、清热、消食,有多种饮制方法。大茶在锅中煮沸成咖啡色饮用叫马茶。糌粑茶,或称“督玛”、“撒碗”,在碗底放少量糌粑、酥油、奶渣,冲入马茶逐渐调和饮用。鲜牛奶加入煮好的马茶煮沸为奶茶。酸奶是牛奶发酵而成,主要在夏季饮用。
解放前仅部落上层可吃到米、面,解放后各种食品、饮食方法不断传入。现在大米、挂面、糖果、蔬菜等食物和啤酒、饮料已很普遍,多样化的饮食方法成为主流。
(本文内容来源于《阿坝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