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高二物理知识点重难点总结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高二物理知识点重难点总结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ip.oh100.com/wuli/7864406.html

高二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重要阶段,涵盖了牛顿运动定律、电荷与电场、静电的利用与防止、分子动理论以及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等多个重要知识点。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的总结和梳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 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 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 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新方法: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
  •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1. 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因此说,人们只能“利用”惯性而不能“克服”惯性。
  •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1.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F合=ma
  • 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合=ma,F合是力,ma是力的作用效果,特别要注意不能把ma看作是力。
  • 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间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间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 牛顿第二定律F合=ma,F合是矢量,ma也是矢量,且ma与F合的方向总是一致的F合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ma也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
  1.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指出了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种性质的力。
  •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叠加。
  1. 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宏观低速的物体和在惯性系中。

  2. 超重和失重

  • 超重: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处于超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mg,即
    FN=mg+ma。
  • 失重: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处于失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mg—ma。当a=g时FN=0,物体处于完全失重。
  • 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应当注意的问题
    ①不管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还是超重状态,物体本身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不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
    ②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只决定于加速度的方向。“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都是超重;“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都是失重。
    ③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压强等。
  1. 处理连接题问题————通常是用整体法求加速度,用隔离法求力。

电荷与电场

一、起电方法的实验探究

  1. 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或有了电荷。

  2. 两种电荷
    自然界中的电荷有2种,即正电荷和负电荷。如: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是正电荷;用干燥的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负电荷。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
    相互吸引的一定是带异种电荷的物体吗?不一定,除了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之外,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里的“轻小物体”可能不带电。

  3. 起电的方法
    使物体起电的方法有三种: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
    (1)摩擦起电:两种不同的.物体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并不相同.两种物体相互摩擦时,束缚电子能力强的物体就会得到电子而带负电,束缚电子能力弱的物体会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正负电荷的分开与转移)
    (2)接触起电:带电物体由于缺少(或多余)电子,当带电体与不带电的物体接触时,就会使不带电的物体上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从而使不带电的物体由于缺少(或多余)电子而带正电(负电).(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3)感应起电:当带电体靠近导体时,导体内的自由电子会向靠近或远离带电体的方向移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三种起电的方式不同,但实质都是发生电子的转移,使多余电子的物体(部分)带负电,使缺少电子的物体(部分)带正电.在电子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二、电荷守恒定律

  1. 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2. 元电荷:电子和质子所带电荷的绝对值1.6×10—19C,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等于e或e的整数倍。(元电荷就是带电荷量足够小的带电体吗?提示:不是,元电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指的某一个带电体,它是指电荷的电荷量.另外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量是1.6×10—19C的整数倍。)
  3. 比荷:粒子的电荷量与粒子质量的比值。
  4. 电荷守恒定律
    表述1: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表述2:在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内,正、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
    例: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金属小球A、B,分别带电荷量为QA=6.4×10—9C,QB=—3.2×10—9C,让两个绝缘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中,电子如何转移并转移了多少?
    【思路点拨】当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接触后,根据对称性,两个球一定带等量的电荷量.若两个球原先带同种电荷,电荷量相加后均分;若两个球原先带异种电荷,则电荷先中和再均分.

静电的利用与防止

一、静电的利用

  1. 根据静电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和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的原理,主要应用有:
    静电复印、静电除尘、静电喷漆、静电植绒,静电喷药等。
  2. 利用高压静电产生的电场,应用有:
    静电保鲜、静电灭菌、作物种子处理等。
  3. 利用静电放电产生的臭氧、无菌消毒等
    雷电是自然界发生的大规模静电放电现象,可产生大量的臭氧,并可以使大气中的氮合成为氨,供给植物营养。

二、静电的防止

静电的主要危害是放电火花,如油罐车运油时,因为油与金属的振荡摩擦,会产生静电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产生火花放电,容易引爆燃油,引起事故,所以要用一根铁链拖到地上,以导走产生的.静电。
另外,静电的吸附性会使印染行业的染色出现偏差,也要注意防止。
2. 防止静电的主要途径:
(1)避免产生静电。如在可能情况下选用不容易产生静电的材料。
(2)避免静电的积累。产生静电要设法导走,如增加空气湿度,接地等。

分子动理论

  1. 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2×1023/mol;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m
  2. 油膜法测分子直径d=V/s{V:单分子油膜的体积(m3),S:油膜表面积(m2)}
  3. 分子动理论内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4.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1)r<;r0,f引<;f斥,f分子力表现为斥力
    (2)r=r0,f引=f斥,F分子力=0,E分子势能=Emin(最小值)
    (3)r>;r0,f引>;f斥,F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4)r>;10r0,f引=f斥≈0,F分子力≈0,E分子势能≈0
  5. 热力学第一定律:W+Q=ΔU{(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效果上是等效的)
    W:外界对物体做的正功(J),Q:物体吸收的热量(J),ΔU:增加的内能(J),涉及到第一类永动机不可造出〔见第二册P72〕}
  6. 热力学第二定律:
    克氏表述: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热传导的方向性);
    开氏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的方向性){涉及到第二类永动机不可造出〔见第二册P74〕}
  7. 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宇宙温度下限:—273.15摄氏度(热力学零度)}
    注:
    (1)布朗粒子不是分子,布朗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越剧烈;
    (2)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比引力快;
    (4)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在r0处F引=F斥且分子势能最小;
    (5)气体膨胀,外界对气体做负功W<;0;温度升高,内能增大δu>;0;吸收热量,Q>;0
    (6)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对于理想气体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势能为零;
    (7)r0为分子处于平衡状态时,分子间的距离;

学习方法

一、课前认真预习
预习是在课前,独立地阅读教材,自己去获取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前预习未讲授的新课,首先把新课的内容都要仔细地阅读一遍,通过阅读、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范围和要求。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则要抓住其核心,以及与其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区别与联系,把教材中自己不懂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
对已学过的知识,如果忘了,课前预习时可及时补上,这样,上课时就不会感到困难重重了。然后再纵观新课的内容,找出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掌握知识的脉络,绘出知识结构简图。同时还要阅读有关典型的例题并尝试解答,把解答书后习题作为阅读效果的检查,并从中总结出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适当阅读相关内容的课外书籍。

二、主动提高效率的听课
带着预习的问题听课,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能使听课的重点更加突出。课堂上,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的不懂之处时,就非常主动、格外注意听,力求当堂弄懂。同时可以对比老师的讲解以检查自己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教师对疑难问题的分析过程和思维方法,也可以作进一步的质疑、析疑、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听完课,不仅能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而且能更好地掌握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定期整理学习笔记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对照预习笔记、听课笔记、作业、达标检测、教科书和参考书等材料加以补充、归纳,使所学的知识达到系统、完整和高度概括的水平。学习笔记要简明、易看、一目了然,符合自己的特点。做到定期按知识本身的体系加以归类,整理出总结性的学习笔记,以求知识系统化。把这些思考的成果及时保存下来,以后再复习时,就能迅速地回到自己曾经达到的高度。在学习时如果轻信自己的记忆力,不做笔记,则往往会在该使用时却想不起来了,很可惜的!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1. 几种运动情况:
    ①、B⊥L时,f洛。f洛=qvB(f、B、v三者方向两两垂直且力f方向时刻与速度v垂直)?导致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
    ②、B||v时,f洛=0?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B与v成夹角时,(带电粒子沿一般方向射入磁场),可把v分解为(垂直B分量v⊥,此方向匀速圆周运动;平行B分量v||,此方向匀速直线运动。)?合运动为等距螺旋线运动。

  2.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圆周运动(关健是画出运动轨迹图,画图应规范)。
    v22?mv?m()2R?R?⑴规律:qvB?m(计算时写原始式子)周期:RTqBT?2?R2?m?vqB
    ⑵找圆心:①(圆心的确定)因f洛一定指向圆心,f洛⊥v任意两个f洛方向的指向交点为圆心;②任意一弦的中垂线一定过圆心;③两速度方向夹角的角平分线一定过圆心。
    ⑶求半径(两个方面):
    ①由轨迹图得出几何关系方程(勾股定理)
    ②利用几何关系:(速度的偏向角)?=偏转圆弧所对应的圆心角(回旋
    角)?=2倍的弦切角?,即?=?=2?
    ⑷、求粒子的部分圆周运动时间:t?圆心角(回旋角)
    2?(或360)0T
    ⑸、圆周运动有关的对称规律:特别注意在文字中隐含着的临界条件
    a、从同一边界射入的粒子,又从同一边界射出时,射入速度和射出速
    度与边界的夹角相等。
    b、在圆形磁场区域内,沿径向射入的粒子,一定沿径向射出。
    C、恰好出(不出)边界磁场的条件:与边界磁场相切。
    d、注意:均匀辐射状的`匀强磁场,圆形磁场,及周期性变化的磁场的规律。文字中隐含着的临界条件
    a、从同一边界射入的粒子,又从同一边界射出时,射入速度和射出速
    度与边界的夹角相等。
    b、在圆形磁场区域内,沿径向射入的粒子,一定沿径向射出。
    C、恰好出(不出)边界磁场的条件:与边界磁场相切。
    d、注意:均匀辐射状的匀强磁场,圆形磁场,及周期性变化的磁场的规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