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关帝活动蕴含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祭祀关帝活动蕴含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活动一直被视为最重要的公共活动之一。从古代的宫廷祭祀到民间的家族祭祀,从官方的祀典到民间的庙会,祭祀活动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神明、祖先的崇敬之情,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教化功能。本文将通过探讨祭祀关帝活动,揭示中华传统文化中祭祀文化的精髓。
在中华文化中,祭祀是历朝历代都最为看重的公共活动。《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祭祀的目的在于“报本反始”。报本,就是知恩图报,反始,就是不忘根本。人只有懂得感恩,知其出处,才能“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以孝于亲,如此之谓备。唯贤者能备,能备然后能祭。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奉之以物,道之以礼,安之以乐,参之以时,明荐之而已矣!不求其为,此孝子之心也。”
祭祀,是儒家“礼”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孝”文化的重要基础。孔子以“祭”为“教之本”,“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祭祀“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荆门郭店出土的楚简《唐虞之道》古佚文云:“夫圣人上事天,教民有尊也;下事地,教民有亲也;时事山川,教民有敬也;亲事祖庙,教民孝也。”
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儒家五经之一《尚书》记载了上古时代的祭祀活动,《舜典》云:“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祭祀活动体现了后人对天地、神明、祖先的崇敬、怀念、感恩和传承。《礼记·祭义》云:“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
古圣先贤、家族先祖所留下的优秀家风、家训、家规、家礼,蕴含着丰富的立身处世、待人接物、励志成才、修身养德的做人道理和至理名言。通过祭祀祭礼,也是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精神洗礼和道德教化,使民风民俗归于朴实忠厚,使民心民德走向良善纯正。
因此,历史以来,无论皇宫村寨,还是城邑边关,只要有中国人聚居的地方,都会有庄严肃穆、盛大隆重的祭祀活动。遍布神州各地的佛寺、道观、文庙(孔圣庙)、武庙(关帝庙)、土地庙、城隍庙、龙王庙、文昌祠、昭忠祠、忠义祠、乡贤祠等祠庙,都是古代重要的公共祭祀场所;以及村落中的家族祠堂,家庭中的先祖牌位,行业会馆中的祖师牌位等,伴随各种祭祀活动的隆重举办,构成了古人精神世界的文化图腾。
中国古代祭祀十分讲求礼仪,有完整细致的流程。尤其国家祭祀,作为一项有着众多人员参与的浩大盛典,其内容和形式有着极其严格的标准,并有一套完整的等级和管理制度。据《清史稿·礼志》记载,“清初定制,凡祭三等:圜丘、方泽、祈谷、太庙、社稷为大祀,天神、地祇、太岁、朝日、夕月、历代帝王、先师、先农为中祀,先医等庙,贤良、昭忠等祠为群祀”。其后又有调整,“乾隆时改常雩为大祀,先蚕为中祀。咸丰时改关圣、文昌为中祀。”
祭祀对象基本是有功德于民者,如天地、日月、山川、河海等,给人类生命带来保障;如圣王、贤哲、功臣、名将等,给民众生活带来福祉,所以人们“奉之以物,道之以礼”,虔诚祭祀,而神灵则“赐福”、“禳解”,帮助人们趋吉避凶,消灾免祸。
人们祭祀神明,是因为相信神明的存在,神明尊道贵德,要求信众行善积德,乐善好施,以此作为神明赐福的依据。《左传》云:“神所凭依,将在德矣。”古代祭祀活动的道德性,也使得祭祀有了导人向善,促人进取的积极作用和价值。
祭祀关帝的祀典活动,堪称古代祭祀文化的集大成的典范。关帝祀典,既有官方祭祀,也有民间祭祀,既有宗教仪式,也有民间信俗,还有热闹非凡,形式各异的关帝庙会,将中华文化中的各种祭祀仪礼、流程、规制,展现得淋漓尽致。
明代时,京师北京和应天府南京每年四孟及岁暮和五月十三日,皇帝都要派遣官员前往献祭,祭祀礼品亦有严格定数,凡国有大事,也要派官员到关庙向关帝禀告。清代时,祭祀仪礼愈加隆重,雍正五年,关帝祭祀规制一如“中祀”,仪礼与祭祀文圣孔子同般。
民间社会祭祀关帝都有着各种不同的“主题”,如从正月初五迎财神,正月十三降神日,三月廿三纪念桃园结义,四月初八关圣受封日,五月十三磨刀节,六月二十四关帝诞,九月十三金秋祀典……既体现了关帝文化的丰富内涵,也表达了人民对关帝的无比爱戴和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