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2024上海国际摄影节:空间与景观板块作品巡礼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2024上海国际摄影节:空间与景观板块作品巡礼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343791

2024上海国际摄影节以"我们的城市"为主题,在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举办。其中,由吴栋策划的"空间与景观"板块位于8号楼,汇集了冯方宇、李政德、罗森、段浩明、高岩、渠岩、迈克尔·沃尔夫与金天秀等艺术家的作品。展览通过多元化的摄影视角,探讨了城市空间与景观的丰富内涵。

展览选址在江边,工业风格的建筑与远处杨树浦发电厂的烟囱交相辉映,为展览增添了独特的氛围。"空间与景观"板块通过组照的形式,引发了一场视觉游戏和批判性的反思。


展览现场,高岩作品


展览现场,渠岩、迈克尔·沃尔夫、段浩明作品


展览现场,罗森作品

展览起首,摄影师高岩的作品呈现了中国公园中仿制的著名景点,如雅典卫城、纽约曼哈顿、埃及金字塔等。通过精确的构图和曝光控制,照片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引发观众对认知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思考。


高岩作品


高岩作品


高岩作品

韩国艺术家金天秀的《低切》系列作品,利用建筑行业古老的弹线测量方式,在摄影图像上留下痕迹。他通过低速储存卡和高像素相机的组合,以及拍摄过程中的移动手段,创造出模糊、晃动的影像效果。这种创作手法体现了他对城市与科技的兴趣,以及对城市发展与相机CMOS技术之间相似性的思考。


金天秀《低切》系列之一


金天秀《低切》系列之一


展览现场,金天秀作品

艺术家兼规划师罗森关注社区公共空间的议题。在《花家地:城市“蔓生长”》系列中,他记录了北京花家地社区被居民不断改造的空间。照片展示了居民根据个人需求改造的房门、楼梯,社区公共座椅上的象棋盘,以及种植的植物等。这些作品呈现出私人与公共空间边界模糊的复杂现实,反映了社区改造过程中的真实面貌。


罗森《花家地:城市“蔓生长”》系列之一


罗森《花家地:城市“蔓生长”》系列之一


罗森《花家地:城市“蔓生长”》系列之一


罗森《花家地:城市“蔓生长”》系列之一

摄影师段浩明的《山河故居》与《南风一梦》系列,聚焦城市发展中的新旧交替。这些作品通过航拍视角的宏观影像和贴近地面的微观视角,展现了植物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艺术家对城市发展中归属感与认同感的思考。


段浩明《山河故居》系列之一


段浩明《山河故居》系列之一


段浩明《南风一梦》系列之一

艺术家渠岩的《财富空间》系列,是对广东地区"罗浮宫"家居城的拍摄。这些照片庞大而细节清晰,探讨了物质消费与精神富裕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不同价值之间的度量衡"这一深刻议题。


渠岩《财富空间》系列之一


渠岩《财富空间》系列之一

艺术家李政德的《图层》系列作品,通过Photoshop合成虚构的空间。这些作品虽然不真实存在,但素材均来自他多年拍摄的真实场景,展现了从"真"到"假"的隐喻性表达。


李政德《图层》系列之一


李政德《图层》系列之一


李政德《图层》系列之一


展览现场,李政德作品

德国摄影家迈克尔·沃尔夫的《建筑密度》系列,通过大块色板、整齐线条和建筑弧线,展现了香港城市建筑的密集感。这些作品在视觉上极具冲击力,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细节。


迈克尔·沃尔夫《建筑密度》系列之一


迈克尔·沃尔夫《建筑密度》系列之一


展览现场,迈克尔·沃尔夫作品

摄影师冯方宇的《杨树浦》系列,聚焦上海杨树浦地区的工业遗存。通过对废弃发电厂和"下只角"的拍摄,展现了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痕迹。展览中还出现了一些重复性的拍摄主题,如电表盘、插座、窗户等,通过这些"物的重复"展现了视觉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冯方宇《杨树浦》系列之一


冯方宇《杨树浦》系列之一


冯方宇《杨树浦》系列组图


展览现场,冯方宇作品

从展厅走出,杨树浦发电厂的大烟囱与展览中贯穿的烟囱照片形成了某种时空上的联系。整个展览通过多元化的摄影视角,探讨了城市空间与景观的丰富内涵,展现了摄影艺术在记录城市发展、反思城市问题方面的独特价值。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