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最新研究:赖床30分钟,状态真的会更好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最新研究:赖床30分钟,状态真的会更好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205213

最近,"赖床30分钟可能会变聪明"这一话题引发了广泛讨论。事实上,这一说法源自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睡眠研究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研究发现,在闹钟首次响起后选择再额外睡上30分钟,可以抵消"睡眠惯性",让人在醒来时拥有敏捷的头脑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研究背景与方法

这项研究主要围绕两组实验展开:

  1. 召集了1732个志愿者,调查他们是否有闹钟响后睡回笼觉(赖床)的习惯,并总结爱睡回笼觉的人有哪些特征;
  2. 选取31个习惯性赖床的志愿者,在睡眠实验室里待了两晚,其中一晚允许赖30分钟的床,另一晚则必须在闹钟响起时立刻起床。然后测定他们的睡眠、认知、皮质醇及情绪波动。

研究发现

多睡30分钟可以避免"犯迷糊"和"起床气"

研究发现,赖床是一个普遍现象。在1732名志愿者中,有69%的人至少偶尔会在闹钟响后多睡一会儿。对于经常赖床的人来说,平均需要22分钟才能从床上爬起来,平均每8分钟就会设定一个闹钟来提醒自己起床。

研究者们发现,已经养成赖床习惯的人会受到"睡眠惯性"的影响,在刚醒来时认知能力下降,情绪不佳。这种影响通常在醒来40分钟后自然消散。有趣的是,如果在闹钟首次响起后选择再额外睡上30分钟,就可以直接抵消"睡眠惯性",让人在醒来时就马上拥有敏捷的头脑和好的精神状态。

谁更爱赖床?

研究发现,赖床的倾向可能与年龄、睡眠时型以及午睡时长有关联。倾向于"再睡五分钟"的人群平均年龄较那些闹钟一响便能立刻起床的人年轻约六岁。此外,他们属于"夜猫子"的概率高出四倍,且他们的午睡时长略短,平均减少13分钟。

多睡一会儿,真的能有效补觉吗?

研究者们发现:赖床的时候真的在补觉!同时又不会睡得太沉,能保证被再次唤醒的时候神清气爽。睡眠检测的数据表明,尽管参与者的睡眠在赖床的半小时内受到闹钟的干扰,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然睡了大约23分钟!此外,由于他们的睡眠主要集中在N2睡眠期,几乎不涉及深度睡眠,因此当他们被唤醒时通常处在浅睡眠期,这保证了他们不会在醒来时感到昏沉和疲惫。


图注:对整夜睡眠(左边)和赖床(右边)的睡眠分析。TST:总睡眠时间;N2:快速眼动睡眠的第二个阶段,此阶段睡眠容易唤醒;N3:非快速眼动睡眠的第三个阶段,属于深睡期,相对不易被唤醒;REM:快速眼动睡眠期。来源:《Is snoozing losing? Why intermittent morning alarms are used and how they affect sleep, cognition, cortisol, and mood.》

需要注意的是,这项研究的第二个实验样本量较小,结论仅可作为参考。如果大家对此感兴趣,不妨自行比较一下自己在赖床和不赖床两种情况下,刚起床时解数学题的速度、记忆单词的准确性以及情绪及疲劳程度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Sundelin, T., Landry, S., & Axelsson, J. (2023). Is snoozing losing? Why intermittent morning alarms are used and how they affect sleep, cognition, cortisol, and mood.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e14054.

[2] Amaral, O., Garrido, A., Pereira, C., Veiga, N., Serpa, C., & Sakellarides, C. (2014). Sleep patterns and insomnia among portuguese adolescen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Atención Primaria, 46, 191–194.

[3] Fischer, D., Lombardi, D. A., Marucci-Wellman, H., & Roenneberg, T. (2017). Chronotypes in the US – Influence of age and sex. PLoS One, 12(6), e0178782.

[4] Roepke, S. E., & Duffy, J. F. (2010). Differential impact of chronotype on weekday and weekend sleep timing and duration. Nature and Science of Sleep, 2, 213–220.

本文原文来自科普中国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