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心理学纲要》:构建基于中国文化的心理学体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心理学纲要》:构建基于中国文化的心理学体系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521/06/40877264_1123874481.shtml

《中国心理学纲要》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份纲要不仅总结了中国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还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心理学纲要》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心理学的定义、指导思想、研究对象、定位、宗旨以及构建的意义和目标。

一、关于中国心理学

1. 中国心理学的定义

当下,“中国心理学”已经成了一个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概念。不过,人们提到的“中国心理学”所表达的意思并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它们的定义分别如下:

  • 广义的中国心理学:是指所有中国境内的心理学流派、技术或方法,既包括中国人学习应用的西方心理学,也包括中国人改进、改良的西方心理学理论技术和方法,也就是中国的本土化的心理学,还包括中国人原创的心理学理论技术或方法。简单的说就是,凡是中国人学习或使用的心理学,都属于广义的中国心理学。

  • 狭义的中国心理学:特指中国人原创的,遵循中国文化“易则易知,简则易从”的原则,以中国文化为主体的,用中国式认识论和方法论构建起来的自成体系的心理学,它的正式名称为:龙心理。

注:

  1. 在未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中国心理学”一般都是指广义的中国心理学。狭义的中国心理学一般称为“龙心理”。

  2. 中国心理学是完全独立于西方心理学的体系,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概念和理论,即使有个别概念与西方心理学中的概念汉语名称相同,其内涵也未必相同,甚至可能有本质的差别。如心理问题,在中国心理学体系中,就是指精神不正常的状态。因此,只有在中国心理学体系中,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心理学。在不了解中国心理学的情况下,以西方心理学为基础对中国心理学所作的任何理解、评价、批评甚至攻击,都只是源于发言者个人的认知和理解,与中国心理学观点无关。

2. 中国心理学的指导思想

坚持文化自信,以中国文化为主体,以中国式认识论和方法为基础,立足中国,胸怀世界,挖掘历史,借鉴国外,把握当代,面向未来。

3. 中国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主体,当然是心理。而所谓心理,就是人心活动的本质或原理、机制机理。因此,中国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心理。

当然,只有透过现象才能抓住人心活动的本质或原理、机制机理,所以,中国心理学必然也要研究心理现象。不过,对于心理现象的研究,只是中国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而不是目的;对于心理现象的研究,归根结底是为揭示心理本质或原理、机制机理服务的。

需要强调的是,在西方化中没有“心”这个概念,与中国文化中的“心”这个概念大体相当的概念是“灵魂”,但是两者也有很大的不同。如西方文化中的“灵魂”是来自神话传说,其本质是作为造物主的上帝是灵魂的主宰者,且灵魂是可以脱离躯体而独立存在且不灭的,后来随着科学认知的发展,“灵魂”一词逐渐被西方人当作人类意识本体的代名词,同时也用于指“精神”;而中国人所说的“心”则是身心合一的,且是身心的主宰,还是神明出没之处,其内涵也要比西方的“灵魂”宽泛得多,。因此,西方人所说的“灵魂”与中国人所说的“心”,从本质到内涵,都有着非常大的差异。

正因为如此,以灵魂现象、灵魂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被翻译成中文的“心理学”的西方灵魂学,与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学”有着非常本质的区别,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事实上,只有在意识本体和精神领域的意义上,西方的“灵魂”才基本与中国文化中的“心”在各自文化中的地位上大致对应,但在性质和内涵上却仍然存在严重的分歧。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西方灵魂学有资格和能力作为中国心理学的参考、借鉴甚至借用,中国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也可以相互借鉴甚至是融合。但是,超出了这个范围的“心”,比如在中国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社会实践检验已经非常成熟了的心理健康领域,西方灵魂学只不过是处于刚刚开始起步的水平;再比如中国人对“心”的本质的认识和定位,更是西方人的“灵魂”所不能及,也是西方人难以理解和想象的。

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认识,既不能在缺点和不足面前盲目自大,也不应在长处和优势面前妄自菲薄。

4. 中国心理学的定位

我们立足中国、胸怀世界、挖掘历史,借鉴国外,把握当代、面向未来,不仅要立足于适合中国的国情为中国老百姓服务,还要着眼于如何更好地为不同文化不同制度下的全人类提供更好的服务。这就要求我们构建的中国心理学必须扎根于中国文化,但又必须超越于中国文化与社会制度,只有如此,才能满足既为中国老百姓服务,又能为全人类服务的要求。

事实证明:受益于中国古代圣贤的高超智慧,受益于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受益于前辈们的研究成果,受益于这个创新为主题的新时代,受益于众多伙伴们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很幸运地,我们做到了!

中国心理学是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但是,出于现实的需要,为实现中国心理学价值的最大化,为其在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中发挥更多的作用,我们将中国心理学人为地拆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中国心理学基础理论,我们称之为“龙心理”,其内容为中国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中庸理论、修身理论)和核心理论(心理原理九论)两部分。这主要是为其他学科、领域和行业应用中国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提供便利的,以充分体现中国心理学的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

第二部分是我们创建的新型学科——督导学。当然,督导学的基础也是龙心理,其主体是取中国古代修身理论及实践之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吸收当今世界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又借鉴吸收了西方心理学的精华而去其糟粕,经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构建起来的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中国式修身。其特点是植根于日常生活,简单、易学、实用、高效、低廉,且是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适用于所有人,而无关行业、职业、年龄等的不同。

中国心理学的重点和优势在于心理健康和对精神疾病的预防,欠缺的是对精神疾病治疗和精神健康的维护。

而西方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则恰恰相反,它们的重点和优势在于对各种精神疾病的治疗和对精神健康的维护,但对心理健康领域几乎是空白。

因此,西方心理学可以作为中国心理学在精神健康和精神疾病治疗方面的有效补充,中国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通过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共同维护人类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

中国有句俗话:“月窝里胖不叫胖。”意思就是说,在人类社会实践上,一二百年的成功并不能代表真理,一二百年的适应也未必是真正的适应,比如中国最长的朝代西周历史虽然长达八百年,仍然被淘汰了,表明它的管理体系并不能代表真理。因此,只有经过至少上千年的社会实践检验的,才具备可参考价值。而在社会实践上,西方文化、西方文明、西方民主等从来都没有超过五百年的实践检验,所以西方在这方面根本就没有发言权,只有中国最有发言权!

所以,坚持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独立自主地构建中国心理学,才是中国心理学最有前途、最具生命力的出路!

简单地说,中国心理学的定位是:基于中国文化而超越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人类终极心理学,是全人类普适的基础心理学。

5. 中国心理学的宗旨

胸怀悬壶济世之志,秉承“宁可柜上药生尘,但求世间人无病”的仁爱助人之心,追求简单、易学、实用、高效,传普通人听得懂的理论,教人人都学得会的技能,选素质高专业强的执业,做老百姓买得起的服务,助人人成为最好的自己,为人类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的提高而不懈努力!

二、关于“为什么构建”的问题

  1. 构建中国心理学的意义

构建中国心理学,不是出于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不是因为西方有所以中国也要有,而是源于近年来心理学学科越来越发达、心理学与心理健康知识越来越普及、中国民众越来越重视,各种心理问题不是明显减少了,反而是呈暴发式大幅增加这一违背科学、违背常理的现实,中国人应该有的反思,以及通过深刻反思所发现的惊人真相!因此,构建中国心理学,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对于保护、发掘整理和创新传承中国文化,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构建中国心理学,必须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必须依靠发掘整理五千年文明中的修身之道,方能构建起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体系。因此,没有文化自信,根本不可能构建出什么心理学来。反之,成功构建出中国心理学,对于中国民众的文化自信,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不治已乱治未乱,不治已病治未病”预防为主的优良传统,对于在心理领域提高中国话语权,提升中国形象,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都必将产生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构建中国心理学,可以为中国老百姓乃至全人类的心理健康提供更加专业、可靠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体系,可以为人民群众建起一道高效低价的心理健康防火墙。这对于最大程度地预防各种心理相关问题的发生,有效降低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彻底扭转心理学越来越发达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的不正常局面,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需求,都具有极其积极和重大的作用!

2. 中国心理学的目标和任务

中国心理学的构建目标是:实现一元与多元的对立统一,实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势互补,实现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同孕育;既立足于中国实际,又心系全人类共同的需求;既发掘历史吸取五千年中华文明之精华,又依据现代科学集各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于一身;既把握当代需求,又着眼于服务未来,用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法,为人类心理健康以及人类共同体的幸福和谐提供中国方案!

具体地说就是:建立和完善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的心理健康的理论与社会服务实践体系,帮助民众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烦恼困扰和问题,帮助民众有效提升综合素质,促进个人健康成长和发展,有效提升社会和谐度以及个体与群体的幸福感,为促进人类心理健康提供中国式督导服务!

三、关于中国心理学

“长什么样”的问题

1. 中国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由于中国心理学是完全独立的心理学体系,不依赖于西方心理学以及任何一门其他学科,中国心理学有着自己的概念和理论。而且,中国心理学的概念都有着严谨的定义,不能脱离中国心理学体系的定义对这些概念作个性化的理解。否则,就不能准确理解中国心理学。

中国心理学是一个完整且严谨的学术体系,所涉及到的概念自然会有很多。这里,我们只向大家介绍数个构建中国心理学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概念——基础性概念的意思就是,有了这些概念,中国心理学的架构就基本成型了,就可以表达出一个大体的样子了。至于其他概念,在本《纲要》中省略不提。

(1)心: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概念之一,是中国古代圣人发现了人心活动的奥秘,从心脏得到灵感,模拟出它的样子,使之成为人心最适宜的一个象。人人都知道它的存在,但在现实中又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圣人就用“心”来表示它。具体来说,心,表示的是“以躯体为载体、由三个相对独立且又不可分割的自我(予、我、吾)所组成的存在体”之象,“心”字的字形,非常完美地表达了这个象。心,具有主宰自我的功能。

(2)道: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概念之一,是中国古代圣人发现了天下万物的奥秘,从对人自身的认识上得到灵感,模拟出它的样子,使之成为它最适宜的一个象。它表示的是“使心明之物”之象,用现代人的表达方式应该称之为“最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由于这种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中国人最先发现并命名的,因此,万事万物都是通过认识论和方法论才得以被识别出来而命名的,所以《道德经》中称之为“可以为天下母”。有人将道“可以为天下母”理解为道创造了天下万物,是世界之源,这显然是受到了西方文化中上帝创世纪的神话传说的影响,把道当成了中国版的造物主,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完全篡改了道的本意。

(3)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概念之一,是中国古代圣人发现了天下万物万事的奥秘,从加工玉石的经验中得到灵感,模拟出它的样子,使之成为它最宜的一个象。它表示“透过表面现象抓住其最内在的本质”之象,表示透过表面现象直接抓住事物的最本质、最基本的原理和机制机理。因此,不能将其简单的理解为理由、逻辑或学说等,只有透过表面现象揭示出来的最本质、最基本的原理和机制机理,才是中国文化所说的“理”。凡不属于原理的如现象层面的规律、相关学说等都不在“理”范围之内。

(4)心理:人心活动的本质或原理、机制机理。

(5)心理学:研究人心活动的本质或原理、机制机理的学科。

(6)督导学:以龙心理为基础,研究并从事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个体内部和谐、人际和谐、自我与环境和谐,有效提升效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幸福感,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综合性社会服务类学科。

(7)心理问题:当人心活动呈现出的非正常的反应,称为“心理问题”。通俗地说,所谓“心理问题”就是查不到生理原因或生理原因不能完全解释的违背人之常情,或者不合常理、不合逻辑、不能被正常人所理解的言语表达、情绪及行为,本质上就是精神类疾病,属于“病”的范围。人们一般遇到的问题,或者说只要你认为对方是个正常人,那么,他(她)所遇到的,都不属于心理问题,不属于“病”的范围,只是心态问题或心象问题,也可能是自己尚未觉察或因能力不足而看不透的现实问题。

(8)习惯:人心活动时,因曾经的经历所存储在大脑深处的特定记忆被唤醒而引发的、类似条件反射式的、相对固定的反应模式。

(9)心态问题:人心活动的状态方面疑似出现的问题。

(10)心象问题:人心活动的表现疑似出现了问题,即人心活动的表现疑似存在问题。

(11)中国式督导:以督导学为基础提供的专业培训、指导称作“中国式督导”,又称“龙督导”,或者简称“督导”。

(12)和谐赋能:督导学商业助人服务的专用名称。

(13)和谐赋能站(点):督导学的商业服务机构的专用名称。

2. 中国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中庸理论和修身理论,是中国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这些理论的论述主要出自《论语》、《恒先》、《大学》、《中庸》、《人性论》,另外,《道德经》、《易经》、《尚书》、《诗经》、《周礼》、《礼记》、《春秋》以及其他包括诸子百家在内的著作、古籍等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或佐证。

3. 中国心理学的核心理论

中国心理学有九个揭示人心活动原理的子理论,都是在中国式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都是从古籍经典中发掘整理而来,因此都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它们组合在一直构成了中国心理学的核心理论,揭示了人心活动的基本原理和机制机理。

中国心理学核心理论的九个子理论分别是:

1.心理形成一二三理论 简称“心理形成理论”

2.心理模式一二三理论 简称“心理模式理论”

3.心理结构一二三理论 也称作“三心二意理论”

4.习与性成理论

5.人情爱欲理论 简称“人情理论”

6.求欲自复理论 也称作“自驱力理论”

7.玄理论 也称作“复以犹复理论”

8.阴阳梦境理论 简称“梦境理论”

9.人性理论

4. 中国心理学体系

中国心理学的体系可以用下面的模型图形象地展示:

在根与树干部分,也就是基础理论与原理、个人成长路径上是统一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号;而在树冠部分,也就是具体的操作以及使用的技术方法上,则强调“方无定方,法无定法”,倡导和鼓励多元化、个性化的创新发展。

正是通过这样统一与多元的对立统一,中华文明才得以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五千多年来真正实现了大一统与多元化和谐发展的完美统一。

5. 中国心理学的实践体系

督导学

以上就是《中国心理学纲要》的全部内容,是对中国心理学体系基本内容和总体架构的介绍。

对此,您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呢?

欢迎周三(也就是明天,5月22日)晚上九点到中国心理学论坛分享您的观点,或者扫描后面的二维码申请加入“中国心理学(龙心理)研讨群”深入交流。

期待您用您的智慧加以补充、修改、完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