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连山、归藏、周易:华夏先人对《易》的三个变化规律的命名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连山、归藏、周易:华夏先人对《易》的三个变化规律的命名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116/08/66175384_1139475063.shtml

《周礼》中记载的“连山、归藏、周易”三个概念,一直以来被误解为三部易学著作。本文将从《周礼》的记载出发,探讨这三个概念的真实含义,并揭示它们所代表的变化规律。

“连山、归藏、周易”的真实含义

《周礼·春官·宗伯·大卜诅祝》记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一直以来,由于有些不求甚解、不懂装懂的人想当然的、混淆概念的操作,比如,在“连山”的后面添加上“易”字并拉上伏羲氏,然后传《连山易》为伏羲氏所创;在“归藏”的后面添加上“易”字并拉上黄帝,然后传“《归藏易》为黄帝所创;因为周朝的存在,加上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周文王被拘羑里推演出六十四卦象”,于是周文王姬昌就是《易》文辞(大象辞、小象辞<即爻辞>、象辞<即卦辞>)的作者,“周易”直接变成《周易》。于是连山、归藏、周易被讹传为三部易书乃至三种易学,流传至今,绝大多数人信以为真,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易”字的结构与“法”字的造字初义

关于“易”字,我们在《为什么选用“易”字作为书名?》一文中指出“易”字的结构十分形象地呈现出“'最初的一动’打破'平衡态的混沌’生出'阳’和'阴’”的形态,继而总结出“易”的本义是:主动给予引发的变化、改变。

以上是“法”字的字源演变图。“法”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古字写作“灋”,古字比今字多了一个“廌”。其中,“氵”是“水”,取“水静则平”生出的“用水测平”义引申出的“规则、准则、标准”义,指辨别是非的规则 ;“廌”是獬豸,民间传说能够辨别是非曲直的神兽,指执法公正无私、不偏不倚;“廌”下部的“去”,其义为“离开、去除”,指“对犯罪者实施惩罚”。图1的“去”在“廌”下,强调“'对犯罪者实施惩罚’要遵照一定的规则并公平公正的执行”;图2、图3的“去”在“氵”上,强调“'对犯罪者实施刑罚’要建立在一定的规则之上并公正公平的执行”。从古“法”字的结构可知,“规则、公平公正执行、刑罚”是“法”的三个要素,造字之义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公平公正的对犯罪者实施惩罚。所以,“法”字的造字初义和本义包括“'规则、准则、标准’、'公平公正执行’、'刑罚’”三义,简化后的“法”字剩下“规则、刑罚”两个要素,没有了“公平公正执行”这个要素(因为缺失了这个要素,于是执法者“枉法”盛行)。“三易之法”的“法”字用本义“规则、准则、标准”引申出的“规律”义,“易之法”即是“变化的规律”,“三易之法”即是“三个变化的规律”。连山、归藏、周易是华夏先人对《易》的“三个变化的规律”的命名,而不是“三部易学著作”,更不是“三种易学体系”。

“连山、归藏、周易”所代表的变化规律

那么,华夏先人用连山、归藏、周易命名的三个变化的规律都是什么?实际上它们是“阴阳演变(从'阴阳符号诞生’开始持续、不间断的演变)”所呈现的规律,只要使用“阴阳演变法”从“阴”和“阳”开始持续不间断排演出六十四卦象就可以亲眼看到、切身感受到。

连山

使用“阴阳演变法”排演“阴阳'溢出→平衡→溢出……’恒久演变”,首先呈现出的“阴和阳在'溢出’引导下'持续不间断演变’及'卦象次第生成’”的形态与过程,整个“阴阳演变”仿佛山岭连绵不绝,先人以“连山”称之。

归藏

使用“阴阳演变法”排演“阴阳'溢出→平衡→溢出……’恒久演变”,它展示的变化的呈象:阴阳达成平衡后溢出,溢出后的“阳”的上方出现一个“供阴阳继续演变”的新的空间,溢出后的“阴”的上方则是之前演变得到的全部卦象,这样一个“溢出后拓新收纳”的呈象仿佛把得到的东西保存起来,先人以“归藏”称之。

周易

使用“阴阳演变法”排演“阴阳'溢出→平衡→溢出……’恒久演变”,呈现出“阴阳达成平衡后溢出,溢出后'拓新收纳’形成的不平衡态向着下一个平衡进发,周而复始(周),生生不息(易)”,对于“阴阳演变”呈现出的这样一个变化常态及其规律,先人以“周易”称之。

孔子对《易》的解释

史料记载第一个解释《易》的孔子,他对《易》的解释主要是基于儒家学说的知识,比如他从《易》文辞中寻找到的是“德”与“义”,他认为《易》的核心价值是“德”,只有通过依仁(《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守仁(《帛书·要》:“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者而义行之耳”)培养人的正面品德才能让“人天然萌发的欲求(即本能)”发展出理性(称为“德性”,也称“当为”,统称“义”)。也就是说,孔子从《易》文辞中找到的“德”与“义”是依托“仁”展开和呈现的,他对《易》文辞中“德”与“义”的理解和认识依据的是儒家学说而不是《易》的知识,他“老而好《易》”是因为《易》文辞中有能够补充或完善儒家学说的内容,他的目的不是探究《易》的真义真相,他由始至终没能跳出儒家学说的桎梏,所以他不可能有“卦象是《易》的基础,没有卦象就没有《易》文辞”的认识,流传下来的孔子对《易》的解释就没有提到“八卦象、六十四卦象怎么得到、怎么排序”,因为儒家学说没有这样的认识。孔子之后的《易》学爱好者、研究者几乎都是效法孔子“通过望文生义的方式理解《易》文辞的'义’与'意’”去学习《易》、解释《易》、传播《易》,因此他们也跟孔子一样没有“卦象是《易》的基础,没有卦象就没有《易》文辞”的认识,自然也不可能知道“八卦象、六十四卦象怎么得到、怎么排序”。

不知道“阴和阳怎么演变成八卦象、六十四卦象”,这是传世的《易》学的致命伤。在“八卦象、六十四卦象怎么得到、怎么排序”的认识上杂乱无章、没有逻辑就是明证。比如八卦象怎么得到、怎么排序,传世《易》学记载的说法有天地定位说、帝出乎震(后天八卦象)说、先天八卦象说,它们各有各的道理,但是对于“从阴阳符号到卦象”的方法及路径谁都说不清楚。《系辞传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阐述的是“'阴阳符号诞生’到'八卦象生成’的过程”,其中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是围绕着“生”演变的各层的具象的描述:

太极

1.“最初的一动”及其促生的不平衡态的阳和阴。
2.位在第一层(上爻位),阴阳不平衡。
3.太,《说文解字》的古字是“夳”,“大”字下加“二”,喻意“最初的一动促生出阳和阴”;极,取”中正“义,意指“最初的一动促生出的不平衡的阳和阴向着阴阳平衡进发”。这是阴阳演变的的第一步。

两仪

1.阳和阴第一次达成平衡。
2.位在第一层(上爻位),阴阳平衡。
3.阴阳演变第二步得到。

四象

1.阳和阴第二次达成完全平衡。
2.位在第二层(中爻位),两层皆阴阳平衡。
3.阴阳演变至第四步得到。

八卦

1.阳和阴第三次达成完全平衡。
2.位在第三层(下爻位),三层皆阴阳平衡。
3.阴阳演变至第八步得到。

(注:六十四卦象,从“最初的一动”开始一共排演64步得到)

1.第一个溢出(即在混沌中发动的“最初的一动”)。
2.阳和阴达成完全平衡后的“溢出”。
3.“不平衡态→平衡→不平衡态”的持续呈现。

因为传世的《易》学不知道“阴阳演变得到八卦象(即'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演变方法,以上认识传世的《易》学是没有的,阴阳演变过程呈现出的、被先人用“连山、归藏、周易”分别命名的规律,传世的《易》学也没有解释。因为不知道,于是出现了将“三个变化(三易)”想当然的篡改成“三种易学(三《易》)”的混淆概念的操作,这实际上证明了传世的关于连山、归藏、周易的说法都是大家的猜测,很遗憾的是大家都猜错了。

不知道“阴和阳怎么演变成八卦象、六十四卦象”导致的混淆概念的操作还出现在“卦象名”上,比如八卦象的卦象名,传世《易》学以“乾(应该称为'健’)、坤、艮、兑、震、巽、坎(应该称为'习坎’)、离”为八卦象的卦象名,实际上它们是六十四卦象中八个卦象的卦象名,而不是八卦象的卦象名。如果八卦象的卦象名是“乾(应该称为'健’)、坤、艮、兑、震、巽、坎(应该称为'习坎’)、离”,读六十四卦象卦象名时会十分怪异和别扭,比如“坤”卦象,按照上☷下☷的卦象构成,它的卦象名应称为“坤坤坤”;比如“震”卦象,按照上☳下☳的卦象构成,它的卦象名应称为“震震震”;比如“既济”卦象,按照上☵下☲的卦象构成,它的卦名应该称为“坎离既济”,但是我们知道它正确的叫法是“水火既济”。概念错误引致认知错误,使得那些在错误的认识上下功夫、付出努力的人,他们自己误入歧途不自知,甚至还将其他的人也引入歧途,他们为此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终都杨白劳,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综上可知厘清概念的重要性,因为人的行动受思想支配,如果概念不清晰就不会有恰当的判断和合乎逻辑的推理与论证,也就无法形成正确的思维、进行正确的思考,在实践中能够得到正确认识、采取正确行动的概率就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