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苏联建议在甘肃设立核武器试验基地,张蕴钰强烈反对
1958年,苏联建议在甘肃设立核武器试验基地,张蕴钰强烈反对
张蕴钰将军是河北石家庄人,开国少将,原15军参谋长、马兰基地的首任司令员。将军晚年回忆自己的一生时曾说过,自己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个是打上甘岭,一个是搞核试验。
秦基伟将军曾说过,他当军长期间很幸运有两个好参谋长,一个是张蕴钰,另一个是何正文。
上甘岭战役前夕,秦基伟身负重任,曾把自己关进屋里三天,提出一个“突不破”的战法,但15军内部对这个战法多有异议,只有时任15军参谋长张蕴钰真正理解秦基伟的作战思路,力排众议,支持秦基伟。
苏联建议中国在甘肃敦煌建设核武器试验基地,并建议中国将当量控制为2万吨,张蕴钰生气的说:“你们已经拥有了千万吨级当量的氢弹,为什么要把我们的核试验当量限制在2万吨以内?2万吨和1000万吨在一架天平的两端永远不会平衡!2万吨撑不了6万万的中华民族!”
一、处理我军历史上首次与美军的战斗“安平事件”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为了抢夺胜利果实,冠冕堂皇的从大后方来到华北,美军也以遣返日军战俘的名义,来到华北解放区。随后不久,在华北小镇安平,我军与美军展开了历史上的首次对战。
图为安平镇
1946年7月29日,美军海军陆战队第十一团一部由天津向北巡逻,在行进到安平解放区时,突然对我军发起攻击,造成我军地方部队一名战士牺牲。随后我军也派出部队与敌人对峙,但因为国民党军队和美军都是有备而来,我军寡不敌众被迫撤出安平镇,美军和国民党军队联合占领了安平镇,这就是“安平事件”。
“安平事件”是典型的美军和国民党为了抢占胜利果实,蓄意与我军发生冲突。事件发生后,我军本可以调遣野战部队支援,消灭来犯的小股部队,但为了和平考虑,我党没有扩大事端,而是据理力争,争取和平解决问题。随后,党中央派出了调查小组前往安平,时任太行军区一分区参谋长的张蕴钰是小组成员之一。
虽然“安平事件”因为国民党方面的无理阻挠,最终不了了之,但在南京的一个月里,张蕴钰第一次通过电影见识到了核武器的威力,这场电影给张蕴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似乎也注定着张蕴钰要从事中国的核武器试验工作。
二、上甘岭战役协助秦基伟,让美国真正认识中国人
结束了南京之行后,张蕴钰回到了太行一分区参谋长的岗位上,并在随后的解放战争中先后参与了洛阳、郑州、淮海、渡江战役和进军大西南的战斗。
值得一提的是,在战斗中,张蕴钰根据战士们的战斗经验,总结出了一个在重武器不如敌人的情况下,与敌作战的战术,这就是迫近作业,简而言之就是在地上挖巷道,在坑道的掩护下接近敌人。这个战术在解放战争时期并不是特别著名,但在随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大展神威,是我军战胜武装到牙齿的美军的重要战术原因之一。
1951年,志愿军发起第五次战役,随后不久,朝鲜战争转入相持阶段,我军限于装备差距短时间内无法消灭美军,但美军也短时间内无法战胜顽强的志愿军。针对敌我阵地距离较近的情况,时任15军参谋长张蕴钰向军长秦基伟提出了用冷枪冷炮消灭敌人的战术。
没有良好的战术,再坚强的战斗意志也无济于事。上甘岭战役中,我军正是在坑道和冷枪冷炮的掩护下,一次又一次的打退了美军的进攻。虽然武器装备、后勤保障都不如美军,但我军凭借顽强的战斗意志、高超的指挥艺术和灵活的战术方式,最终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今后几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安定的环境。
多年后,秦基伟将军在回忆上甘岭战役时曾说道:“美国人真正认识中国人,是从上甘岭开始的。”也正如彭德怀元帅所说的,外国在中国的海岸线上架上几门大炮,就妄想奴役中国人民的日子不会再有了。
三、中国的第一任“核司令”,筚路蓝缕建设马兰基地
在朝鲜战争中,美军不止一次的叫嚣着要对中国实行“外科手术”。美军的底气无非是来源于拥有威力巨大的核武器,而中国没有。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我军也将研制核武器的事情提上日程。
1958年5月,在周总理的全面部署下,中央就研制核武器问题专门召开军委扩大会议,随后建立核武器试验场等各项工作全面展开。在陈赓大将的推荐下,时任第三兵团参谋长张蕴钰被任命为核武器试验基地司令员,这正是中国的第一任“核司令”。
张蕴钰将军
万事开头难,等待张蕴钰的是一片空白:他不仅需要寻找合适的核试验场地,还需要建设试验场地、兵站。
最初,苏联专家给的建议是在甘肃敦煌建造核试验基地。但张蕴钰在到实地勘察后,发现敦煌场地不仅离人口聚集区太近,而且还紧挨着敦煌石窟,如果在此建设核试验基地,周边地区人民的生命健康和敦煌石窟的安全将无从保证。
最重要的是,敦煌核试验场地只能进行两万吨当量的核武器试验,2万吨当量这种阉割版的核武器显然不适合中国。张蕴钰将军对苏联专家说,你们已经拥有了千万吨级当量的氢弹,为什么要把我们的核试验当量限制在2万吨以内?2万吨和1000万吨在一架天平的两端永远不会平衡!2万吨撑不了一个6万万的民族!
张蕴钰回到北京后,专门向陈赓大将汇报了敦煌场地的情况,并建议重选场地、增加试验当量。经过反复研究,中央最终同意了张蕴钰的意见,并把新的核试验基地定在新疆罗布泊地区。这个新场地就是后来著名的马兰基地。
马兰基地
新场地周围是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这里常年飞沙走石,说是人类禁区也不为过。但是,这样的艰苦条件恰好满足核试验场地的要求,张蕴钰只能带着战士们在这里艰苦创业,修筑中国的第一个核试验基地,保障研制的核武器试爆。
1959年5月,张蕴钰将军率领5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开进了“人类禁区”,这里没有连天号角,也没有金戈铁马,但这里的战斗并不亚于任何一场战争。
罗布泊的条件有多艰苦?电影《横空出世》正是以张蕴钰将军和他麾下的将士为原型,在电影中有这么几个片段,留给观众的印象特别深刻。
一个是某工兵团因为使用了盐碱水浇筑混凝土被处罚,总指挥冯石(原型既是张蕴钰将军)对科学家陆光达(原型为邓稼先)说,我的士兵们喝的就是这样的水。
事实确实如此,临近基地的孔雀河流量很小,稀缺的淡水主要供应工程使用,战士们只好饮用沙漠地下的盐碱水。缺水,战士们一周只洗三次脸,一盆水洗完脸后洗手,洗完手洗脚,最后再用来洗衣服。即便是基地司令员张蕴钰也不例外,晚年的张蕴钰将军洗漱时不用脸盆,而是用茶缸,这个节水的习惯正是在罗布泊的时候养成的。
还有一个片段是,时值困难时期,再加上运输困难,试验场地的粮食不够吃了,在总指挥的带领下,战士们节衣缩食,首先保障知识分子的粮食。
这段也是真实的历史。为了早日完成核武器试验,当时试验场地的粮食供应是由中央特批的,但即便如此也只有大米和面粉,试验场地的车辆也几乎全部被用在了工程上,战士们很多时候吃的米饭里米和沙子参半。至于新鲜蔬菜也很难吃到,主要蔬菜就是榨菜,很多人因此身患重病,夜盲症更是像瘟疫一样流行。
另一个片段是冯石在对全体战士做动员讲话时说,苏联专家很费解中国为什么要自己研制核武器,苏联就有,中国可以用嘛;“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冯石是这样告诉战士们的。
中国的核武器试验场地建设开始于1959年,随后不久,中苏关系就完全破裂,苏联不仅撕毁协议,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建项目,还撤回了在中国的苏联专家。不难想象,如果当时听信了苏联的鬼话,中国的核武器还不知道要晚多久出现,甚至会不会出现都是个问题。如果没有核武器,中国近几十年的崛起和复兴势必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张蕴钰将军的儿子张旅天(原北京卫戍区装备部长)也曾回忆过自己跟随父亲到马兰基地看到的景象。
1961年,张旅天第一次跟随父亲来到马兰基地时,基地还处于建设阶段,每天都会有沙尘暴袭来,沙尘暴过后,不管是建筑上还是战士们的身上都覆盖了厚厚的一层黄沙。但是,战士们在沙尘暴停了之后,拍了拍身上的黄沙,还是夜以继日的战斗。战士们给年轻的张旅天留下的印象就是,父亲这些马兰人,就像是一队天边的骆驼,在戈壁滩上耕耘。
马兰基地
就这样,5万大军在张蕴钰将军的指挥下,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终于在1963年12月底完成了核试验场的所有建设。
1964年10月16日,张爱萍宣布了原子弹爆炸的决定和命令。
原子弹爆炸当天,张蕴钰亲自爬上高102.438米的铁塔,这座铁塔的顶端,就簇拥着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看着塔下的戈壁新城,再看看塔尖的“邱小姐”,将军多年的艰苦创业,即将换来中国再也不被军事威胁。
上午10时,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中国的原子弹试验成功了!自此,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核武器对于美国那样侵略成性的国家是杀人的剑,但对于中国这样爱好和平的国家而言是盾。中国核武器试验的成功,标志着维护世界和平又多了一份力量,中国的崛起和复兴也有了保障。
多年以后,张蕴钰将军在评价自己的一生时说道:“主要做了两件事,一个是打了上甘岭,一个是搞了核试验。”
1971年后,张蕴钰先后担任沈阳军区副参谋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职务,并继续参与了洲际导弹、潜射导弹等重大试验任务,为我国尖端武器的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将军对马兰基地,有着深厚的感情。2008年春,将军因上呼吸道感染住进了医院。他对儿子张旅天说:“今年是基地创建50周年,真想再回去看看。”可惜,随着病情的加重,将军自感有生之年可能无法再去马兰,就让儿子代笔给基地党委写了一封信。其中几句诗是:“马踏西陲,兰花问早。精心梳妆五十载,神韵世人晓。”
晚年的张蕴钰将军
2008年7月,将军因为病情的恶化,经常处于昏迷状态,但他仍然挂念着中国的核试验工作,有一次在昏迷中说着:“300万吨,300万吨啊。”而300万吨这个数字,正是我国氢弹试验时的当量。
2008年10月25日,张旅天遵照父亲的遗嘱,将部分骨灰安葬在新疆马兰基地。
参考资料:
张蕴钰——《我参与指挥了中国第一次核试验》
赵志莲——《赞皇出了个核司令--记张蕴钰将军》
张旅天——《回忆我的父亲张蕴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