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欧药典均已认可的内毒素检测方法:重组C因子法
中美欧药典均已认可的内毒素检测方法:重组C因子法
药品的安全性是药物开发和上市后监管的核心关注点之一,其中内毒素检测是确保无菌注射剂安全的关键环节。随着传统鲎试剂法面临资源短缺和可持续性挑战,重组C因子法作为一种创新的替代方案,正逐渐获得全球主要药典的认可。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一技术变革的背景、法规进展及其技术优势。
鲎资源的现状
传统的内毒素检测法依赖于从鲎血中提取的鲎试剂,这给鲎资源的保护带来了巨大挑战。全球现存的鲎资源已经大幅减少,过度捕捞提取鲎血用于鲎试剂的生产是全球鲎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各国和国际组织已采取立法等保护措施,但全球鲎资源的现状依然严峻,这为未来依赖于鲎试剂的传统内毒素检测方法的可持续性带来了不确定性。
替代方案的必要性
面对鲎资源的短缺,采用重组C因子的方法替代鲎试剂法成为必然选择。重组C因子方法的原理与鲎试剂法类似,但通过重组技术生产C因子,避免了直接从鲎血中提取的限制。随着重组蛋白技术的成熟应用,重组C因子的生产也日趋稳定,为替代传统方法提供了技术保障。
法规进展
各国药典均已收载内毒素检测法,并逐步认可重组C因子法:
美国药典(USP):USP<85>收录了基于鲎试剂的凝胶法和光度法,该方法于2012年在ICH成员中协调一致。2024年1月,USP<86>完成了重组C因子法的征求意见,将于2025年5月正式生效。
中国药典:收录了传统凝胶法(1143)和光度法,以及重组C因子方法(9251)。此外,9301注射剂安全性检测法应用指导原则公示稿进一步认可了重组C因子。
欧洲药典:收录了传统凝胶法(2.6.14)和光度法,以及重组C因子方法(2.6.32)。鉴于欧洲缺乏鲎资源,欧洲药典推荐使用重组C因子进行内毒素检测。
重组C因子在药品细菌内毒素检测中的特点
鲎试剂法和重组C因子法在原理上具有相似性,均基于C因子与内毒素的结合反应。然而,重组C因子法在多个方面展现出优势:
- 质量可控性:重组表达技术制备的C因子质量更稳定,方法可靠性更高。
- 避免假阳性:重组C因子法不需要通过活化凝固蛋白原催化底物级联反应,从而避免了葡聚糖激活的旁路反应导致的假阳性结果。
结论
当前,传统鲎试剂法仍是主流的内毒素检测方法。然而,随着鲎资源的日益短缺,开发替代方案已成为必然趋势。重组C因子法不仅在原理上与鲎试剂法具有可比性,而且能够克服假阳性干扰。更重要的是,全球主要药典均已将其纳入标准方法,预示着重组C因子法将成为未来内毒素检测的主流选择。
本文原文来自anytest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