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两个“120”,筑起心梗救治防线
牢记两个“120”,筑起心梗救治防线
11月20日是“中国心梗救治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提醒我们:心梗救治,时间就是生命。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要迅即拨打120,黄金抢救时间为120分钟。让我们一起学习心梗防治知识,筑起心梗救治防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心梗的危害与现状
急性心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尤其是天气转凉时。临床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每年发生急性心梗的患者约100万人,45岁以下心梗发病率逐年上升。《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已将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列为15个重大专项行动之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指出,心脑血管疾病是急性发作的慢性病,在发作早期,生命救治和时间密切相关。公众要能够早期识别症状,遇到难以忍受的胸痛时要去医院。
中国胸痛中心联盟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表示:“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刻不容缓,每个人都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心梗的症状与危害
急性心肌梗死一旦发生,心脏的血液供应犹如断电一样突然停止,会对心脏造成极大伤害。如果抢救不及时,往往意味着一条生命的消逝,一个家庭的破裂。多家医院的统计数据显示,心梗患者中大多数人是自行来院,而不是通过拨打120、乘坐救护车前来的,这暴露了公众对心梗的认识不足。
心梗发作时典型症状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的压榨性疼痛,可向左肩、左上肢放射,并持续15分钟甚至半个小时以上。同时,常伴有大汗淋漓、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呕吐、牙痛或下颌痛等症状,且有一种濒死的恐怖感。这些都是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
导致心梗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而作息不规律、过度劳累、久坐、抽烟饮酒等生活类因素,也是心梗发病日益年轻化的主要原因。尽早发现、尽早诊断和尽早救治,是挽救心梗患者生命的关键,也是改善心梗患者长期生活质量和预后的基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高危人群与预防措施
心梗的高危人群包括:老年,糖尿病,吸烟,合并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父母有早发冠心病史者。研究发现,90%的心梗是可以预防的。如果有一个或多个危险因素的话,就应提前预防。
预防心梗,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 戒烟限酒。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吸烟为心脏疾病的高危因素,应该尽早戒烟,长期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降低血管弹性。
- 健康饮食,保持正常体重,增强免疫力。注意饮食均衡,多食用新鲜的水果、蔬菜,加强体质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体能。
- 规律作息。三餐规律,避免情绪激动,适当地缓解压力,规范自己的作息时间,减少熬夜。避免剧烈情绪波动,防止支配血管收缩的神经过度活跃和过度持久的冠脉血管收缩使心肌缺血。
- 关注天气,做好防寒保暖。当气温骤降,血管痉挛收缩,冠脉供血骤然减少时,应及时增加衣物。
- 治疗基础疾病。积极有效地控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
图片来源:央视网
心梗发作时的自救与互救
心梗救治,时间就是生命。
突发心梗如何自救?
- 拨打“120”急救电话,告知接线员您的准确位置,说明自己可能是急性心梗发作。
- 保持房门开放状态,以便急救人员到达后能够顺利进入房间。
- 在最靠近门的合适位置平卧休息,保证急救人员到达后能够第一时间发现自己。
- 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服用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药物。
- 尽量舒缓情绪,耐心等待。
身边有人突发心梗,如何急救?
- 尽早拨打“120”急救电话,这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步骤。
- 如果患者意识清楚,可让他平卧,安抚其焦虑和紧张情绪。随身携带有急救用药时,应立刻给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有条件者或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可口服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
- 如果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应让患者保持平卧位。有经过心肺复苏培训的人员在场时,应尽快进行胸外按压等抢救措施。
- 如公共场所配备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施救者可根据情况尽快进行AED电除颤。
- 如不具备以上条件,保证患者平卧位或侧卧位,避免因恶心、呕吐物导致的窒息情况出现,耐心等待专业救治人员到达。
- 如只有一人陪同,可在等待期间,尽可能联系1-2位亲属或朋友,避免患者到医院后因人手不足而延误治疗时间。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急性心梗留给抢救的时间其实很短,以上这些急性心梗的知识对于我们十分重要。请一定记牢!关爱自己,从“心”开始。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