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经典方剂新解:独活寄生汤如何实现'外邪清·内虚补·瘀血化'三重奏效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经典方剂新解:独活寄生汤如何实现'外邪清·内虚补·瘀血化'三重奏效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27/22/40062651_1147783381.shtml

导读:独活寄生汤是治疗痹证的经典方剂,具有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的功效。本文从痹证的鉴别诊断入手,详细解析了独活寄生汤的组成、功效、主治,并总结了多位国医大师的临证经验,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参考。

引言

,意为“闭阻不通” 。

痹证是由风、寒、湿混合之邪侵袭肢体,闭阻经络,导致气血不畅,引发肢体关节酸痛、麻木、沉重、屈伸不利等主要症状的证候。

独活寄生汤作为治痹证的祖方,古今治肢节病之方多由此化裁而来,熟练掌握它对学习其他痹证方剂意义重大。

痹证的鉴别诊断

痹证初起身痛与表证身痛的鉴别

痹证初起身痛和表证身痛都与感受外邪相关,临床皆可见发热恶寒、身痛、骨关节痛。

表证多伴有头项强痛,以恶寒发热为主,还可见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症状,其身痛、骨节痛位置固定,汗出热退后疼痛缓解。

痹证初起以身体疼痛、骨节疼痛为主要表现,恶寒发热等表证较轻或无,且汗出后疼痛难以完全缓解,容易反复发作。

从病理来看,表证身痛是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肌表,致营卫失和;

痹证初起身痛是风寒湿或风湿热之邪侵袭肌表经络,使气血闭阻不通。

所以,鉴别二者关键在于“辨病”,分辨是风寒湿痹病还是风寒病,是风湿热痹病还是风热病。

风湿寒痹与风湿热痹的鉴别

对于痹证,鉴别风湿寒痹与风湿热痹的方法是:肢体关节疼痛时,若局部皮肤不红,触之不热,遇寒疼痛加重,得热疼痛减轻,这是有寒的表现,属于风湿寒痹

若触之发热,甚至红肿热痛,遇热疼痛加重,得冷疼痛减轻,这是有热的表现,属于风湿热痹;

若肢体关节疼痛,既无热象也无寒象,则是风湿痹

独活寄生汤方剂详解

组成:独活9g,细辛、防风、秦艽、肉桂心、桑寄生、杜仲、牛膝、当归、川芎、白芍、生地、人参、茯苓、甘草各6g。

现代临床中,常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剂量为独活15g,桑寄生15 - 30g,杜仲10g,牛膝10g,细辛3g,秦艽10g,茯苓10g,肉桂6g,防风10g,川芎10g,人参6g(常用党参15g替代),甘草6g,当归10g,白芍10g,熟地黄15g ,以更好地契合现代人体质特点和疾病变化。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证日久,导致的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

症状:表现为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疗痹证的核心思路与方解

治疗痹证的六字真言

治疗各种痹证的关键思路可概括为“祛邪,补虚,化瘀”,这是痹证治疗的通用套路。

独活寄生汤方解

祛邪:外来病邪包括风邪、湿邪、寒邪、热邪,风邪常与其他邪气结合伤人,寒邪与热邪对立不会结合,但寒邪可与风、湿结合,热邪也可与风、湿结合,所以临床常见风湿寒痹或风湿热痹。

独活寄生汤以独活为君药,

独活入少阴肾经,肾经主骨,能祛深层骨中的风寒湿。

细辛、防风、秦艽、肉桂心为臣药,

细辛入少阴肾经,可散风温阳,增强独活散风之力;

防风走十二经,是风药中的润剂,能增强独活祛风湿作用;

秦艽擅长祛深层经络之风并透邪;

肉桂心有温阳、活血作用,增强诸祛风湿药的功效。

诸药合力将风寒湿邪驱出体表,使经络通畅,疼痛自止。

补虚:正气虚包括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等,其中卫气虚较为常见。卫气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的功能,卫气虚弱则腠理不密,风、寒、湿之邪易乘虚而入,闭阻经脉形成痹证。

痹证日久不愈,主要会导致脾、肝、肾三脏虚,因为湿与肌、风与筋、寒与骨相对应,外邪侵袭体表后深入侵犯肌、筋、骨,而脾主肌、肝主筋、肾主骨。

独活寄生汤以三组补虚药为佐,

桑寄生、杜仲、牛膝补肝肾不足,壮腰健膝;

当归、川芎、白芍、生地组成四物汤,补血虚;

人参、茯苓、甘草是四君子汤去白术,补气虚。

诸药共同扶助正气,正气充足则邪气难以留存,易被驱出体外。

化瘀:血瘀常因闪扭或暴力致局部经络损伤,血液留滞形成,会使局部血行不畅、筋脉肌肉失养,抗御外邪能力下降,风寒湿或风湿热之邪乘虚而入,加重经脉闭阻引发痹证。

独活寄生汤中,祛邪药肉桂心、补肝肾药牛膝、补血药当归和川芎都有活血化瘀作用,化瘀寓于祛邪和补虚之中。

卫气与独活寄生汤的关联

卫气的来源

卫气源于下焦,滋于中焦,升于上焦,与下焦肾、中焦脾、上焦肺关系密切。若卫气虚,需分辨肾、脾、肺何者虚弱进行治疗。

独活寄生汤补卫气虚的机制

独活寄生汤通过补肾健脾来补卫气虚,方中桑寄生、杜仲、牛膝补肾,人参、茯苓、甘草健脾。肾气充足能生卫气,脾气健旺能滋养卫气,从而使卫气虚的状况自然消除。

基于独活寄生汤证的辨证要点

古人云“伸而不屈,属于骨病。屈而不伸,属于筋病”。因肾主骨,肝主筋,所以肢节屈伸不利,表明久痹已影响肝肾,导致肝肾不足。

麻木不仁,说明气血不足。气虚会出现气短,血虚不能养心会出现心悸,所以气短心悸,证明气血不足。脉弱主气虚,脉细主血虚,故脉细弱,也证明气血不足。

独活寄生汤应用的独特理念

《内经》提出“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

独活寄生汤为例,其症状包含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其中“心悸气短”提示患者可能有心脏病,而治疗内部心脏病的方法是通过治疗外部体表的风寒湿痹,使用独活寄生汤。

若患者平时心阳虚较轻,无明显症状,但体表感受以外寒为主的外风、外寒、外湿之邪且未及时治愈,邪气久则入内,与心阳虚产生的内寒相合,使心阳虚加重,此为“从外之内而盛于内”。

此时应先治疗体表的外邪,再调理内部的心阳虚,即“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正确的诊断程序是先辨病为风寒湿痹病,后辨证为心阳虚证,结合二者可知心脏病病机,用独活寄生汤治疗风寒湿痹可改善心脏病症状。

无论何种疾病,只要先辨病为风寒湿痹病,后辨证为肝肾不足、气血双虚证,都可用独活寄生汤治疗,这是从风寒湿痹病论治五脏病的独特方法。

国医大师临床经验总结

路志正(风湿病专家)强调“痹症多虚”,运用独活寄生汤时注重根据湿、寒、热的偏重灵活加减。湿热重者,加苍术、黄柏清热燥湿;寒甚者,加附子、川乌增强散寒止痛之力。

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加雷公藤、青风藤增强祛风通络之效,对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等症状疗效良好。

良春主张“虫类药增效”,在独活寄生汤基础上加全蝎、地龙、蜈蚣等虫类药物搜风通络,配黄芪补气托毒。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加土鳖虫、骨碎补活血强骨,促进受损腰椎组织修复,改善腰部疼痛、下肢麻木等症状。

邓铁涛重视“脾胃为后天之本”,将原方人参改为党参,加白术、砂仁健运脾胃,促进气血生化。脾胃功能强健,为机体抵御外邪和修复损伤提供物质基础,利于痹症的治疗与康复,体现整体治疗思路。

颜德馨运用“衡法”调和气血,针对血瘀型痹症,在原方加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使气血通畅,痹痛自除。通过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瘀血阻滞,恢复经络气血正常运行,缓解疼痛和关节功能障碍。

周仲瑛针对“痰瘀互结型痹症”,加白芥子、胆南星化痰,丹参活血化瘀通络,标本兼治。痰瘀互结是痹症常见病理变化,化痰与活血并用,消除痰瘀阻滞,改善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李济仁善用“引经药”,根据疼痛部位精准用药。上肢痛加羌活,引药上行;下肢痛加牛膝,引药下行且补肝肾、强筋骨;颈项痛加葛根,使药力作用于颈部,缓解颈项部疼痛和僵硬。

张琪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时,张琪加土茯苓、萆薢利湿降尿酸,配合独活寄生汤补虚止痛。土茯苓、萆薢降低血尿酸水平,缓解关节疼痛,同时兼顾正气不足,达到标本兼治目的。

禤国维对于银屑病关节炎,禤国维加赤芍、丹皮清热凉血,在治疗关节痹痛的同时,兼顾皮肤病症状,使二者同治。赤芍、丹皮既能改善关节局部炎症反应,又能针对皮肤血热症状治疗,体现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相结合的原则。

刘祖贻考虑老年痹症多肾虚,刘祖贻加淫羊藿、巴戟天温补肾阳,延缓关节退变。淫羊藿、巴戟天补充肾阳,改善关节功能,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

王永炎针对中风后肢体痹痛,王永炎加鸡血藤、伸筋草舒筋活络,配合原方补益气血,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鸡血藤、伸筋草与补益气血药物协同作用,改善肢体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胡希恕认为当痹证出现关节疼痛偏向于一侧时,胡希恕先生认为是瘀血阻滞导致的,常加入少量的大黄以活血通络,在其它的方证中见到一侧偏痛时也可以加入大黄。

临床运用总结

邪、虚、瘀在痹证中紧密相连、相互影响。邪是痹证的外因,虚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致病,正如《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犯”

肢节屈伸不利代表肝肾两虚,麻木不仁代表气血不足。即便无肢节屈伸不利和麻木不仁症状,只要判断存在肝肾两虚、气血不足,也可认定是痹证日久导致,从而运用独活寄生汤治疗。

独活寄生汤作为治疗痹症的经典方剂,以“攻补兼施”为特色,既能祛除外邪,又能补益肝肾、气血,精准针对痹症正虚邪实的病机。

现代临床中,国医大师们的加减化裁充分发挥了该方的治疗优势,拓展了应用范围,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为痹症的中医治疗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思路。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