仞字的读音、字义及用法详解
仞字的读音、字义及用法详解
"仞"这个汉字,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古代的一个长度单位,更是一个多义字,涵盖了测量、质地、承认等多个方面的含义。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汉字的奥秘,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读音
"仞"字的读音为rèn,与"任"字同音。在古代的音韵学著作中,仞字的读音被描述为"如刃切,音忍"。小伙伴们可以试着输入这个字的拼音,找到它,这样学习起来会更加直观和深刻。
说文解字
在《说文解字》中,许慎对"仞"字的解释是:"伸臂一寻,八尺。从人刃声。"这里的"寻"指的是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相当于两臂伸直时两手之间的距离。因此,许慎认为"仞"这个字表示的是一个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大约是八尺。这个解释强调了"仞"作为长度单位的原始含义,并且指出这个字是形声字,由"人"字部首和"刃"字的声旁组成。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仞"字的解释更为详细,他首先指出"伸臂一寻八尺"这个解释可能不是许慎的原意,而是后来人改动的。段玉裁认为,古代的度量单位,如寸、尺、咫、寻等,都是以人的体长为基准。他提到,如果按照许慎的说法,"仞"应该是八尺,但根据其他文献的记载,如《周礼》等,有的说是七尺。段玉裁进一步分析说,如果用两手去测量宽度,可以完全伸直,是八尺;但如果用两手去测量深度,由于身体的侧转,两手不能完全伸直,因此"仞"应该是七尺。他还提到,有的文献中"仞"字还通"认",表示承认或辨认的意思。
含义用法
来看下仞字的如今的含义和用法。 "仞"这个字,首先得从它作为古代的长度单位开始说起。在古代,一仞大约是周尺八尺或者汉制的七尺,具体换算到现代单位,周尺一尺约等于二十三厘米,所以一仞大约是184厘米左右。这个长度单位在古代用来描述山的高度或者建筑的尺寸,比如《列子·汤问》中提到的"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这里的"万仞"就是用来形容山的高峻。
除了作为长度单位,"仞"还有测量深度的意思,如《左传》中提到的"度厚薄,仞沟洫",这里的"仞"就是用来量度沟渠的深度。
另外,"仞"在古文中有时也和"韧"相通,用来形容柔软而坚固的特质,比如《易·革》中的"巩用黄牛之革",王弼注解为"牛之革坚仞不可变也",这里的"坚仞"就是指牛皮的坚韧。
"仞"还有填塞、充满的含义,如《史记·卷三·殷本纪》中的"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这里的"充仞"就是指宫室里充满了各种奇珍异宝。
此外,"仞"还可以作为"认"的古字,表示承认或辨认的意思。例如,《淮南子·人间》中的"非其事者勿仞也",这里的"仞"就是指不要承认不是自己的事情。
在地名方面,"仞"也是春秋时期楚地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十堰市东。
最后,"仞"还可以通"忍",表示忍受的意思,如《墨子》中提到的"百姓冬不仞寒,夏不仞暑",这里的"不仞"就是指不能忍受寒冷和酷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