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如何产生的?如何才能超越孤独?
孤独是如何产生的?如何才能超越孤独?
孤独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人生课题,我们多少都会经历那些独处、不被理解、不被认可、不受欢迎的时刻,在这些时候我们的心灵反应肯定就会是孤独的、不好受的,所以多数人一生都在恐惧孤独、逃离孤独。少数自认为智慧的人则提倡享受孤独,要我们去发现孤独中的那份静谧与美好。那么我们真的能享受孤独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去了解孤独感是如何产生的,从表面上看孤独是一种与他人或它物有隔阂时所生起的心灵上的反应。重点在于我们心灵上的反应,而非我们外在的存在状态,就像有不少人在家有家人相伴,在学校有同学相伴,在公司有同事相伴,但是同样会深感孤独,而有不少人天天都独来独往,但是却不会觉得孤独。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呢?
我们实事求是的去观察自己过往的孤独经历就会发现,如果我们能专注于当下的事物中,我们也就不会有孤独感的产生。相反,当我们无法专注于当下的时候,无论我们是单独的存在,还是身处人群之中,我们就会有孤独感出现。
我们无法专注于当下的事物也就意味着我们无法融入到当下的事物中去,就像身边人都在愉快的聊天,而我听不进去更插不上话,我肯定就会是孤独的。所以会发现,当我们的感知力不在当下时,就会有孤独感的产生,感知力不在当下,意味着我们是处在自己的思想杂念中,也就是我们的注意力完全被自己的思想杂念所引跑了。所以产生孤独的根源就在于我们被困在了自己的思想里,从而失去了对外界的感知,我们也就会与外界产生隔阂,孤独感也就出现了。
当我们有了孤独感的出现,我们就会选择各种方式去逃离孤独,我们会把自己投入到社交、网购、游戏、钓鱼等事物中去,如果这些事物能使自己全身心的投入进去,我们就会认为自己克服了孤独。而那些厌倦了人际关系中那些是是非非的人,他们就会觉得在独处时得到的快乐远大于人际交往,他们就会认为自己是超越了孤独,并在享受孤独。
虽然在这样的独处中确实也能收获不少的安宁和快乐,但是这样的行为其本质同样是对人际关系的逃避,也就是自己不愿融入到人群中去,所以选择了独处的生活方式,我们会觉得这种孤独是自己主动的选择,所以我们是超越了孤独的存在,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不论我们是主动的孤独还是被动的孤独,有孤独意味着我们不能或是不愿与某些人和物产生连接,不能是指我们对大多数的人和物都不能产生感知,我们完全活在自己的思想里。不愿则是我们能与部分的人和物产生感知,也就是某些时候我们同样会活在自己的思想里。所以不论是那种孤独,只要有了孤独我们就都会是局限的存在,只是局限多少的问题,有局限自然也就不会有彻底的自由和快乐。
所以要彻底的超越孤独,意味着我们要与所有的事物都能产生连接,也就是我们要能感知到每一个当下,显然只有当我们不带有思想来面对当下的事物时,我们才会有对当下的感知,我们与当下的事物也就不会有隔阂,自然也就不会有孤独感的产生。
就像当我与一群人在聊天时,如果我是带着自己的思想在听,那么我就会对当下的聊天话题做出评判,假如我觉得当下的话题是庸俗无聊的,我自然也就不会专注的听,更不会参与谈话,我与当下的话题也就产生了隔阂,如果我不马上离开去做其它的事情,那么我也就会有孤独感的出现,我会认为身边的人和我不是一路人,我也就局限在自己的思想里了。相反如果我能不带有思想的去听当下话题,那么我也就能专注的听,我与当下的话题也就会产生连接,无论我参不参与谈话,也就不会有孤独感出现。
所以我们要彻底的超越独孤,我们也就要能不带有思想来面对每一个当下。不带有思想来面对每一个当下,意味着我们不会受任何思想的局限和支配,我们也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存在,简称独在,所以在独在中我们就能真正的超越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