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是什么?吃了会过敏?正常食用免担心,但2类人需注意!
味精是什么?吃了会过敏?正常食用免担心,但2类人需注意!
台湾人经常使用味精调味,炒菜时往锅里洒一匙,食物顿时多了一种美妙的鲜味。味精的功用如此神奇,但也不禁让人担心味精是否对人有害,网络上更充斥不少“味精使人过敏”、“味精有毒”或“味精可能致癌”的信息。到底味精是否对人有害?可能导致何种病症?“中国餐馆综合征”又是什幺?让《Hello医师》为您说明味精的制作原理、成分、安全性,以及食用上的注意事项。
味精是什幺?
味精是谷氨酸的钠盐,因此又称为谷氨酸钠或谷氨酸盐,英文则为Monosodium glutamate(国外多直接以MSG称呼);谷氨酸则是普遍存在於所有蛋白质的一种氨基酸。
1908年,一位日本化学家池田菊苗发现,在汤里加海带或昆布能提升料理风味,于是他特别针对海带及昆布等食物进行研究,发现这类食物当中所含的“谷氨酸”能增加食物风味,并将其风味定义为“鲜味”,日文为うま味(罗马拼音为Umami)。
自此之后,鲜味便成为酸甜苦辣外的第五大味道,而池田教授则成立“味之素”公司,开始贩售由食物所提炼出来的味精。
味精是化学制成,所以对人有害?
味精是从食物提炼出来,平时人类亦会自食物摄取谷氨酸,诸如牛肉、鸡肉、鱼肉、番茄、海带、昆布及柴鱼等,皆含有丰富的谷氨酸。
编按:眼尖的读者可能很快就注意到,这些食物刚好也是鲜味较重的食材。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指出,成人平均每日皆会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中,摄取约13克谷氨酸,而味精平均每日摄取量仅有0.55克。人体会对属于加工食品的味精及存在於天然食物中的谷氨酸,在代谢上并无差异,人体不会区分谷氨酸来源,摄取后皆由肠道来进行代谢及吸收。
味精会造成中国餐馆综合征?这是什么病?
1968年,有美国民众於中式餐厅用餐后,发觉身体不太舒服,出现麻痺、心悸及口渴等症狀,便投书至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期刊》,随后更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便将此状况命名为中国餐馆综合征(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
中国餐馆综合征并非一个疾病的名称,而是笼统地称呼在中式餐厅用餐后出现类似症状的现象。自从中国餐馆综合征一词出现后,使许多民众对味精十分担忧,许多研究单位、机构亦对味精着手进行安全研究,但至今仍未有味精可能造成相关症状的研究结果。
尽管极少数人食用以味精烹调的料理后,出现上述不良反应,但此一状况多为个人体质所致。若你发现身体易於食用味精后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减量或避免食用味精。
此外,由於味精亦含有钠,高血压及慢性肾病患者患者应斟酌使用,切勿认为以味精代盐无须担心,便於食物中大量添加,以免血压升高。(延伸阅读:补就对了?高血压可以喝鸡精吗?钠含量过高小心血压飆上天)
摄取过量可能有害,但正常食用便无问题
2017年,欧盟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EFSA)提出成人每日谷氨酸钠添加物的建议摄取量为每公斤30毫克,意即一位50公斤的成人,每日建议不要摄取超过1.5克的谷氨酸钠添加物(味精),60公斤为1.8克,70公斤则为2.1克。若超过此摄取量,便可能出現头痛、血压上升、胰岛素水平上升等問題。由此可知,一般日常食用味精(成人平均摄取量为0.55克)对人體並无大碍。
美国FDA对于味精可能造成的危害亦进行过实验,并发现若成人於空腹情形下,摄取超过3克谷氨酸钠,可能会出现头痛、潮红、麻木、心悸及睏倦等不良反应,不过3克为一般平均值的6倍,且多数人皆不会於空腹时食用味精,因此适量地食用味精并无问题,民众毋须过度担心。
(图片授权:达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