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4000亿元”大关,滁州如何再立潮头
突破“4000亿元”大关,滁州如何再立潮头
2024年,滁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大关,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从招商引资到科技创新,从人才引进到县域发展,滁州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站在新的起点上,滁州将继续发挥区位优势,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力争在2025年实现新的突破。
凤阳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智能搬运机器人正在来回穿梭搬运光伏组件。计成军 摄
安徽辰达半导体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生产订单。计成军 摄
全市“双招双引”工作动员大会召开。 卢志永 摄
2024“星耀滁州 会客虹桥”现场。 卢志永 摄
天长市的安徽徽宁电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忙生产赶订单。计成军 摄
2024世界机器人大赛安徽省选拔赛首次在滁举办。卢志永 摄
滁州“满天星”人才街区开街仪式在琅琊区悦达889文化商业街区举办。毕 鸿 摄
航拍的中新苏滁高新区现代工坊。 计成军 摄
走过春夏秋冬,经历风雨彩虹,不平凡的2024年,对“安徽第三城”滁州来说,接受风雨洗礼之后,看到的是美丽风景,取得的是沉甸甸的收获。
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大关;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7.1亿元,增长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
吴风楚韵,气贯淮扬。
站上4000亿元新台阶,对于滁州来说,不仅是一个发展中的重要经济里程碑,更是一个新的开始。人生处处须拼搏,只争朝夕、奋勇拼搏的滁州,高质量发展时已至、势已成,正锚定下一个千亿元大关,咬定目标,埋头苦干,“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滁州之“拼”,值得被看见
从2012年至2021年,10年时间,滁州地区生产总值先后跨过2000亿元、3000亿元两个台阶,总量排名由安徽省第五跃升至第三,年均增长9.4%、居全省第一位。
动能澎湃的“滁州号”向前的脚步从未停歇,奋进之势一往无前,从2021年至2024年,4年时间,从3000亿元跃升至4000亿元。
事非经过不知难。
这4年特别是过去的2024年,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全市上下主动作为、承压奋进,迈出高质量发展坚实步伐。
高质量项目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
压茬推进招商引资季度攻势,创新开展县市区、园区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开工专场活动7场。全年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442个、新开工427个、新竣工310个、新投产334个。
源源不断的项目引进来、落下去、深耕起来,科技创新始终在新旧动能转换间保持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滁州市扎实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全市研发投入92.8亿元、居全省第三,跻身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城市。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突破1500家、3500家,分别居全省第三、第二。通用生物等4家企业入选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居全省第二。博西华、全柴获评国家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
无论是项目建设,还是创新发展,“智”力支撑的作用都不可或缺。
接续推进招才引智“十大举措”4.0版,举办“星耀滁州·会客虹桥”“才聚满天星·筑梦新滁州”等系列活动,成为全省3个连续三年人口净流入的城市之一,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首次入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百强”。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回首2024年,“改”无疑是滁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字之一。
新增国家级试点13项、省级19项。深入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区等5项涉农“国字号”整市试点,耕地保护做法入选全国农村改革典型案例;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国家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分别获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均为全省唯一。
……
从招商引资到招才引智,从改革开放到科技创新驱动,全市上下锚定目标任务,埋头苦干,滁州广大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践行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行动指南,干事创业的状态越来越好、劲头越来越足。
此次滁州经济迈上了新的千亿元大关,用实力证明了自己:八百里皖江向东,拥抱更广阔的世界,在更广阔的世界舞台绽放“徽风皖韵”,滁州一定可以“发挥经济大市挑大梁作用”,加快打造安徽高质量发展重要一极。
滁州之“进”,期待势燎原
1月2日上午,2025年全省第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动员会当天,滁州市开工动员项目51个、总投资324.1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8个、总投资146.1亿元。
这只是新年伊始的普通一天,但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奏响拼搏的旋律。
也正得益于这无数个“拼”,汇成滁州如今昂扬前行的势头。
在爬坡过坎中再过一山、再登一峰,去看更壮美的风景,去拥抱更光明的未来。全市上下早已达成共识:“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
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站在4000亿元的新起点,滁州要“拼”什么?又该如何去“进”?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关键是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要守好实体经济根基,聚焦“8+3”新兴产业,推深做实产业链“链长制”,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实体经济,既要推动“老树发新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也要推动“树木变森林”、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更要推动“小树变大树”、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同时,还需要以源源不断的项目为硬支撑。
要在“招”上下实功,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建立招商引资场景资源库,成立滁商总会,推进“基金丛林”建设,重点打造总规模55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群。用好基金招商、场景招商、平台招商等方式,发挥县干招商小组、驻京驻沪联络处、异地滁州商会等前沿岗哨作用,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打造“投资滁州”品牌。全年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400个以上,保持人口、人才、资金、技术净流入。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县域是落实市委、市政府一系列工作部署的一线阵地。只有县域经济一个个“小目标”的达成,方能成就滁州经济总量一个又一个千亿元“大目标”的实现。
今年,围绕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滁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同时,还罕见地集中点明8个县(市、区)下一步需要发力的方向。比如,天长,要持续壮大仪表线缆、新材料、绿色食品等产业,在全省县域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明光,要聚力打造新材料、机械电子、新能源等3个百亿元产业集群,加快低空经济前瞻布局;南谯,要聚焦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关键领域,育大培强半导体产业;琅琊,要持续深耕光电信息、绿色食品、医药健康、装备制造等产业,力争在产业规模能级上取得新突破。
实体兴,县域强,还需要创新动能足。
必须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育强创新主体、建强创新平台、加强协同创新等方面再发力,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实现“从0到1”的突破和“从1到100”的跨越,澎湃滁州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胸怀大局大势,就不惧乱云飞渡;把握有利条件,就不惧风雨兼程。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始终是滁州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红利、最大势能,仍然需要紧抓机遇,充分发挥滁州区位交通、空间资源等显著优势,埋头苦干,全力把势能转化为动能、把优势转化为胜势。
要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牵引,借东风、搭平台、促合作,形成更多战略融合发展成果。
具体来说,比如实施平台建设提升行动,加快中新苏滁高新区扩展区建设,积极引育高端项目、外资品牌、专精特新企业,打造省际产业合作样板园区;实施产业协同链接行动,紧盯南京江北新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积极探索“研发在南京,制造在滁州”模式,全力引进一批产业链关键企业;实施公共服务共享行动,全方位加强与沪苏浙地区生态共保联治、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文旅康养资源共享,积极引入优质教育、卫生、养老等资源,推动公共服务与沪苏浙地区无缝衔接、便利共享。
2025再出发,站上4000亿元新台阶的安徽滁州,将坚定扛起经济大市的担当,在省内当先锋、在长三角地区争先进位,早日拥抱下一个千亿元。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