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骨松药物的联合治疗和序贯治疗,一文讲透
抗骨松药物的联合治疗和序贯治疗,一文讲透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骨病,需要全生命周期的骨骼健康管理。对于极高骨折风险人群,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能够有效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本文将为您详细讲解抗骨质疏松药物的联合治疗和序贯治疗方案。
联合治疗方案
联合治疗主要针对极高骨折风险人群,这类患者通常具有以下特点:年龄偏高、多种慢性病共存以及脏器功能不佳等。在制定联合治疗方案时,需要特别关注药物治疗的利弊,确保“利大于弊”。
对于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应以循证医学证据为依据,并结合药物经济学评价。对于相同作用机制的抗骨质疏松症药物,一般不建议联合使用,但以下两种情况除外:
- 为缓解骨痛症状,降钙素可短期与其他抗骨质疏松症药物联合使用。
- 为改善更年期症状,雌激素类药物可与雷洛昔芬或其他抗骨松药物短期联合使用。
对于骨吸收抑制剂与促骨形成药物的联合,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建议如下:
- 唑来膦酸与特立帕肽联合治疗1年,较单药治疗,能够显著增加腰椎及髋部骨密度。
- 地舒单抗与特立帕肽联合治疗1年,较单药治疗,能够更有效增加骨密度,尤其是髋部骨密度。
但上述两种联合治疗方案,目前缺乏骨折风险降低证据。考虑治疗的成本与获益以及未知的潜在不良反应,此联合治疗方案建议酌情用于骨折极高风险患者。
序贯治疗方案
序贯治疗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
- 某些骨吸收抑制剂治疗失效、疗程过长或存在不良反应无法耐受时。
- 促骨形成药物(特立帕肽或罗莫佐单抗)推荐疗程已到,但患者骨折风险仍高,需后续继续治疗者。
- 特立帕肽或地舒单抗等短效作用药物停药之后,须维持治疗效果者。
序贯治疗有助于长期控制病情,持续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先用促骨形成药物再序贯骨吸收抑制剂,是较为合适的序贯治疗模式:
- 特立帕肽序贯双膦酸盐或地舒单抗。
- 双重作用药物罗莫佐单抗序贯双膦酸盐或地舒单抗。
上述两种序贯治疗模式可有效维持或提高腰椎和髋部骨密度,持续降低椎体、非椎体和髋部骨折风险。
最新研究显示特立帕肽联合地舒单抗治疗后,序贯唑来膦酸治疗,单剂量唑来膦酸可有效维持全髋和股骨颈骨密度达2年;有效维持腰椎骨密度1年。可酌情用于骨折极高风险人群。
反观先用骨吸收抑制剂,再序贯治疗骨形成促进剂:地舒单抗序贯特立帕肽治疗,腰椎骨密度短期(半年)下降,股骨颈和全髋骨密度1年之内持续下降。鉴于骨密度变化趋势,此种序贯模式尚待商榷,可酌情用于骨吸收抑制剂使用时间过长,颌骨坏死或非典型骨折风险较高人群的备选方案,或因骨吸收抑制剂长期使用,已出现颌骨坏死或非典型骨折且仍处于骨折极高风险人群的替代治疗方案。
相同作用机制药物的序贯治疗
- 口服双膦酸盐序贯唑来膦酸或地舒单抗治疗,可有效增加腰椎和全髋骨密度;地舒单抗增加骨密度更优,但由于研究人群数量较少,观察时间较短,目前尚无降低骨折风险对比数据。因此,此种序贯方式建议酌情用于口服双膦酸盐无法耐受或者效果不佳的高骨折或极高骨折风险患者。
- 地舒单抗序贯唑来膦酸,此治疗方案适用于地舒单抗不适当停药或者患者主观要求停药时的挽救方案,可极大程度避免因地舒单抗停药导致的骨量快速丢失及骨折风险升高。
本文原文来自CMTOP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