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空军红色地标巡礼”第七站:走近首次击落U-2飞机阵地纪念碑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空军红色地标巡礼”第七站:走近首次击落U-2飞机阵地纪念碑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909A00TSK00

62年前,中国空军首次击落U-2高空侦察机,创造了世界防空史上的奇迹。近日,“空军红色地标巡礼”活动来到位于东部战区空军某旅营区内的首次击落U-2飞机阵地纪念碑,让我们一起聆听这段辉煌的历史,走近胜利幕后的无名英雄。


初秋,矗立在东部战区空军某旅营区内的首次击落U-2飞机阵地纪念碑隐于密林之中

62年前,一支临危受命的导弹营,肩负“一定要打下U-2”的使命,转战千里,潜于洪都,伺机歼敌;一支为战而生的雷达部队,受领“作战行动听从导弹营指挥”的命令,远望千里,精织“天网”,捕捉战机。

鸣镝锋利、鹰眼锐利,两支年轻的空军部队,联手打下了号称“不可能被击落”的飞机,在国土防空作战中联手书写了一次轰动全国的防空作战传奇。


“空军红色地标巡礼”第七站来到首次击落U-2飞机阵地纪念碑


“空军红色地标”的标识由八一军徽、金色的翅膀、红色的高地、飞行航迹和光芒等组成,军徽与翅膀融为一体,体现空军的军种属性;四条蓝色的航迹向着红黄相间的主体标志汇聚,辅以闪耀的光芒,象征人民空军各兵种部队在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的感召激励下,瞄准一流、团结奋飞,展现出加快建设一支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强大人民空军的坚定信仰和不懈追求。

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某雷达站指挥室内,张体政老人正在描述雷达的工作原理。张体政是亲历首次击落U-2飞机的当班雷达技师。这次受邀参加“空军红色地标巡礼”活动,90多岁高龄的老人特意从广州赶来。当老人再次踏上这片战斗过的热土,看着充满勃勃生机的新营区、新装备、新战友,62年前峥嵘奋进的战斗岁月,仿佛霎时回到眼前。“那时候,U-2这样的高空侦察机,多次侵入我们领空,气焰十分嚣张;当时人人都憋着一股劲,心想再难也要打下来,结果我们真的做到了,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张体政感慨道。


张体政老人在雷达站指挥室内讲述雷达工作原理

在中部战区空军地导某旅“模范地空导弹营”,该营荣誉室解说员耿茂龙详细介绍了那次击落U-2的细节——

当时的地导某营伪装成战地勘探队,奉命从湖南某地机动数百千米,设伏在某雷达阵地南边几百米处蓄势待发,以期一击制敌。时机就是这样悄然而至,1962年9月9日,国民党空军1架U-2型高空侦察机,经福建平潭岛入陆向南昌方向临近飞行,在此处设伏的空军地导某营立即进入一等战斗准备,全体战勤人员严守战斗岗位,目标指示雷达跟踪监视敌机,敌机飞过九江上空后,突然左转回窜,向地导某营阵地临近飞行,制导雷达天线发现目标,指挥员下达射击决心,指挥部队向敌机连续发射三发导弹,将敌机击落。

这是中国空军地导部队首次击落U-2高空侦察机。自1958年10月组建以来,空军地导部队南征北战、砥砺前行,先后有14个营投入实战,击落击伤敌机11架。进入新时代,空军地空导弹兵蓝天砺剑,成长为空天防御体系的主体力量。

胜利的背后不仅有上级党委的“锦囊妙计”,更多的是诸兵种部队密切无间的协同配合。2年后,并肩作战、联手歼敌的地导营和雷达站,共同登上了授称的领奖台。该地导营在1964年被国防部授予“英雄营”荣誉称号,该雷达站被空军授予“千里眼雷达站”荣誉称号,一时传为佳话。

驻足在纪念碑前,看到两面雷达天线和一枚导弹构成的主碑,既像傲视苍穹的天眼,又像直刺蓝天的利箭,时空穿越仿佛真切感受到当时激动人心的情景,一次诸兵种联合作战将“打不下来”的飞机打落,成就了一场经典防空作战。

这是一双隐于蓝天的眼睛

这次“空军红色地标巡礼”活动,在纪念碑周围布置了36幅具有部队发展历程代表性的图片,展示出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作战方式,都在当年首次击落U-2飞机的基础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纪念碑周围展示部队发展历程的图片

“在组织协同训练时,我们的雷达站当时直接将雷达情报专线架设至导弹某营,实现了从‘眼’到‘手’的同声相应,取得了两次击落U-2飞机的战绩。”20世纪70年代曾任“千里眼雷达站”站长的连忠诚介绍。


“千里眼雷达站”的战旗悬挂在荣誉墙正中央

走进该旅某雷达站,“千里眼雷达站”的战旗悬挂在荣誉墙正中央,首次击落U-2飞机的主要情报正是源自该站。荣誉墙上详细记录了“首歼U-2、夜歼P-2V、再歼U-2”“三战三捷”的经过。该旅参谋介绍:“为了能让操纵员更好地掌握空中目标,老一辈的雷达技师在当年空战之前,与航空兵、地导部队进行了多次实兵协同演练,为战斗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天的战争虽然武器装备、战斗方式迭代升级,但联合的要求没有变。”

这是一群擎起先辈旗帜的奋斗者

“耳旁回荡着八一枪声,眼前飘动着井冈红旗……”当这首《英雄的雷达兵》在巡礼活动现场响起,品味着歌词的同时,仿佛看到一茬茬雷达兵,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奋战的身影和足迹。


巡礼活动现场响起《英雄的雷达兵》

看着长廊里满墙的荣誉锦旗,脑中似乎出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群默默无闻的年轻人,面对荆棘密布、山石林立的自然环境,艰苦创业,自力更生;远离繁华城市、居于高山海岛,练本领、战强敌、谋打赢,一茬又一茬的官兵,接过前辈的钢枪,奋力奔跑在强军路上……

在纪念碑的东侧,一幢楼宇静立林中。“平时尖刀、战时铁拳”的标语悬在营房正中央。走进营区,5层高的楼宇里,仅十来人居住其中。同行的参谋介绍,“这是常年在外执行任务的机动雷达分队营区,战戈壁、上高原、下海岛是他们的常态。”


常年在外执行任务的机动雷达分队营区

“现代战争,体系对抗成为基本常态,精确作战成为主要形式,信息主导成为制胜关键,全域机动成为必备能力。我们作为联合作战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必须强化补网构网强网拓网能力,才能不断提升联合质效。”在军史长廊旁的功勋雷达雕塑前,该旅领导表示。


军史长廊旁的功勋雷达雕塑

此站“空军红色地标巡礼”活动一路走来,听到的是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战史战例和感人事迹,看到的是一张张生气勃勃的面庞,触碰的是一页页悠久厚重的历史,感受到的是一双双熠熠生辉的“天眼”。

蓝天白云之下,无形电波纵横;目光所至之处,空天固若金汤。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