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我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 林彪和粟裕的不同打法!
敌我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 林彪和粟裕的不同打法!
在解放战争中,林彪和粟裕作为我军最杰出的军事指挥员,他们的指挥风格和战术运用各有特色。本文通过对比他们在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中的表现,展现了两位军事家的不同风采。
我军最能打的五个人分别是彭、林、刘、徐、粟,其中,最擅长大兵团作战的又是彭总、林总、粟裕大将这三人,不过,彭总组织指挥的大兵团作战主要是抗美援朝时期,对手是美帝,难度方面比林总、粟裕要高一个档次,因此,不太适宜将他们三人比较。
但林总和粟裕大将的参照物则基本相同,他们在解放战争时期所领导的大兵团作战,面对的都是国军,这些敌人的战斗水平大体相似,从军事领域分析,还是有一定意义。
林总的经典代表之作是辽沈战役,粟裕的经典代表之作则是淮海战役,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两场战役国共双方的实力差距都不是非常大,属于势均力敌的态势。林总、粟裕完全采用了不同的打法,体现了他们两人的作战风格。
一、林总:此战须慎重,稍有不慎咱们就输了。
林彪打仗心细,处事慎重,精于算计,不打无把握之仗,为了充分掌握战场形势,经常拿一个神秘的小本子写写画画,记载并分析每次战斗的谋略、指挥、战果以及伤亡数字、缴获数字等等,力求做到算无遗漏。
辽沈战役,并不完全如同有的网友所说的优势在我,势在必得,其实两军实力差距也不是很大。
东野共计12个主力纵队,50万人,炮兵纵队,铁道纵队,还有30个独立师,总计70万可以使用的野战部队。
东北国军,郑洞国、卫立煌、范汉杰三个集团加起来总计有55万人。
70万人对55万人,加上战斗区域面积非常大,东野不见得非常有优势。
于是,林总此时的打法是此战须慎重,稍有不慎咱们就输了。他觉得打锦州是一步险棋,必须要慎重。林总说:“我只准备了一桌饭,但来了两桌客人,这饭怎么吃?”言下之意是,来了两桌客人,我必须要准备两桌饭,我才开吃。林总不想走险棋,其实也是有道理的,虽然双方势均力敌,但大体上东野还是强点,稳妥策略也能取胜,只是获胜的时间会稍微晚一点。
因此,林总打仗精于谋划,基本要有万全之策才开打。
二、粟裕:此战须慎重,稍有不慎敌人就跑了。
粟裕打仗考虑得也非常详细,不亚于林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下粟裕在1949年3月30日发布的《第三野战军京沪杭战役作战命令》,只要稍微有点文化水准,基本看着这个命令,也会打仗了。
粟裕的军事命令非常慎重,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各部队的作战任务、协作内容、行军路线,行动时间,战斗步骤,分界线、纪律要求等等全面而详细,逻辑紧密,条理清晰,语言流畅,甚至很有作战的画面感,非常具有指引作用。
在淮海战役的时候,虽然敌我双方是80万对60万,但其实双方实力差距也不是很大,我方除了60万参战部队外,还有52万军区部队并没有参战,因为战斗打起来以后,我军赢得太快,根本用不着军区部队参战了。
面对淮海战役,粟裕的打法是此战须慎重,稍有不慎敌人就跑了。整个战役都是大开大合,追着敌人打,生怕敌人跑了。淮海战役,杜聿明的逃跑路线,我党情报人员郭汝瑰已经提供了国防部作战计划,军事情报明确显示杜聿明将走东线。但粟裕还是非常慎重,根据战场形势判断杜聿明不会走东线,将会走西线,于是指挥华野主力,强行军三天三夜,活抓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
【1957年,两大战神罕见的合影】
三野的伤亡是四野两倍,是不是意味着粟裕的指挥能力不及林总,或者说是指挥风格的迥异?
客观来看,三野和四野的部队伤亡差别大,原因是多方面的。军事主官的性格特点、指挥作战风格只是其中一个方面,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多重复杂的因素影响。
首先,是两大野战军的军事主官粟裕和林总的风格不一。
在一支部队,作为“领头雁”的军事主官对这支部队的影响毋庸置疑,拿破仑就说过,“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绵羊,可以打败一只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亮剑》中的李云龙,也在军事学院的毕业论文中,阐述了第一任首长对一支部队的影响。
三野的粟裕和四野的林总,有两点关键的不同:
一是内敛性格下完全不同的作战风格。粟裕好打“神仙仗”,胆识过人,敢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林总“一生唯谨慎”,从来不会轻易冒险。
二是红军时期和抗战时期,粟裕和林总形成的历史地位不同。粟裕由于资历较浅,在指挥山东八路军方面需要借力;林总则不同,从红军时期开始,其地位威信一直很高,在部队可谓一言九鼎。
粟裕和林总指挥风格不同,野战军的战略战术当然就不同。
孟良崮、豫东、淮海等战役,粟裕和华野(三野)都是虎口拔牙,打得异常凶险;但是东北战场,从秀水河子、四战四平到辽沈决战,林总出手,一直追求稳健,步步为营。
【锦州战役,东野“林罗刘”在帽儿山指挥作战】
其次,三野和四野部队的战术特点不一。
粟裕和林总的大兵团作战能力,在我军开国将帅中都是佼佼者。
但是,粟裕的很多战役战术思想,不太容易通过文字、影像或者其他教材形式,层层传导到华野的基层指战员身上。
相反,东北的林总在四平保卫战失利以后,将很多精力放在部队技战术的打磨上,无论是“一点两面”“三三制”还是“四快一慢”等,林总大会小会反复讲,下到部队不厌其烦讲,用“婆婆嘴”不断灌输战术思想,在大决战前,这些战术思想便融入到东野的指战员头脑中,进而贯彻到作战实践中。
三野的前身华野,部队来源除了留守山东的八路军,还有华中北上的新四军(南方八省游击队)。从部队的历史渊源来看,四野前身是东北民主联军、东野,是由山东八路军主力(115师山东纵队)和新四军3师、晋察冀部分兵力组成。
从各级指挥员的队伍基础来看,粟裕的华野(三野)和林总的东野(四野)也存在不同。1955年大授衔时,三野的开国上将有10位(政工领域4人),而四野的开国上将有18位(政工领域8人),1600多位开国将军,四野有519名。
林总的技战术,可以通过各级干部和战士落地,这也会反映到伤亡率上来。
【塔山阻击战,干部在作动员】
第三点,三野和四野当面之敌的数量和整体战斗力不同。
东北战场的敌军主官,先后有杜聿明、陈诚、卫立煌等。
这几个人曾经带领远征军作战,在蒋军将领中都可谓出众,但是战略眼光和勇猛程度略逊一筹。
敌军在东北的一流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