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深中大桥背后:挡不住的“湾区一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深中大桥背后:挡不住的“湾区一哥”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702A06GSN00

经济形势低沉的2024年,
却是深圳突围城市边界的爆发之年。
在珠江口,
深中大桥以世界最高的桥梁,
把深圳力量延伸到伶仃洋对岸。

可是,气势如虹的背后,
却是深圳长期被阻隔的历史。
在大湾区11个城市中,
深圳在黄金内湾的海岸线最长,
但40多年来难以建成跨海通道。
曾经最大的一次希望,
是跟随香港的港珠澳大桥双Y方案。
但是2009年,“双Y”大桥方案被弃,
深圳无缘直连珠江西岸。
从港珠澳大桥看深圳景观。图示被放弃的双Y方案。
**⥥ **

双Y变单Y之后,
受尽委屈的深圳只好谋求B计划——深中大桥。
深中大桥在“一哥”与新“小弟”(中山)间,
不像大哥之间的关系那么复杂,
一拍即合。
可是更资深的大哥却“介入”了,
深中大桥早在1998年就提出规划、2008年定案,
但2016年12月28日才动工,
延拓18年,成“马拉松工程”。
与香港不带深圳玩双Y类似,
这一次事出广州方面的担心与反对:
“深中通道如一根门梁,高悬在广州市出海口上空。
它的高度,决定了日后进出广州港船高度的最大值。”
(据《财新》杂志2018年12月8日报道)
广深港在港口、机场上均展开激烈竞争。广州集装箱吞吐量直追深圳,深圳机场客流量后势逼人。

因而,深中大桥不得不去创造世界纪录——
桥面高达91米(30层楼高),通航净空高度达76.5米,
并且要建一条引线到广州南沙。

这座迟到的大桥,
如今变成现实。
令人“担心”的深圳,
真的要变成“湾区一哥”了。
观察大湾区黄金内湾,
深中大桥处于中轴位置,
可以涵盖更多区域和人口,
从而把深圳从东岸城市变成湾区中心城市。
仅从深圳机场占尽地利优势,就能管中窥豹——
深中大桥通车,
440万中山人和百万南沙人,
坐飞机将放弃广州白云,改道深圳宝安。
从中山到深圳宝安机场,最快19分钟抵达,而到广州白云机场需要两小时。


除了机场,
商务、旅游、产业转移,
深中之间将发生更多交互。
在黄金内湾上,
未来比深中大桥更大的工程,
都只能以深圳为主了——
深中城际、深珠通道、港珠澳连接线,
勾画出一个更强大的“一哥”气场。
“湾区一哥”成为海湾霸主已显而易见,
可是,在身旁却仍然面临诸多掣肘。
在中国主要都市圈中,
深圳的城轨、地铁与周边的联系度最为滞后。
四大一线城市,深圳与周边城市的地铁、城轨连接,是最滞后的。

在深圳都市圈,
深圳和莞惠之间,似乎也隔着茫茫大海,
深圳地铁10号线东延凤岗、14号线通惠阳,
其难产程度竟不亚于深中大桥。
10号线经东莞凤岗连接龙岗中心,
这一多赢局面,特别利好凤岗,
深圳大哥不断招手,
但直到近10年后的今年6月,
《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调整》发布,
才最终明确要真开建了。
东莞凤岗、深圳龙岗一图尽览,却一轨难通。


早在2016年提出14号线通惠阳,更加难有终点——
今年3月,深圳发改委在“领导留言板”回应:
“惠州市“十四五”期间不具备修建城市轨道交通的条件,
14号线延长线暂时无法启动建设。”
由于惠州在GDP/市区人口、财政收入都达到国标,
(国家发改委对新建地铁城市要求:GDP300亿、市区人口300万、财政收入300亿)
因此,坊间猜测惠州有限的弹药更想在投在惠城区,
不愿在临深区砸钱。
惠阳、淡水是深圳购房群体重仓之地,14号线止步让这一区域成为弃儿。


东莞惠州的发展,
都依赖深圳产业的“外溢效应”,
但两地对地铁连接却意兴阑珊?
究其原因,从小处看,
是资金投入和利益分配的问题,
从大处看,
则涉及都市圈真正融合的制度设计问题了。
能跨越大海,
为何难以穿过陆地?
深中大桥开通无疑将推动深圳与周边
剪除行政壁垒。
在科创成为所有湾区城市引擎后,
大湾区大连接工程,从东西南北方向,
都在向“深圳一哥”倾斜。
深圳东西南北,在建及规划中的大型连接工程。

在一系列“连深工程”中,
最富戏剧性的是港珠澳大桥“深圳连接线”
让“双Y”方案复活,
可以拉拢深圳来拯救大桥流量。
(港珠澳大桥流量最高1.2万辆车/日,仅为虎门大桥16%)
图中的妈湾港将是规划中“深圳连接线”起点,连通图上方隐约可见的港珠澳大桥(据《宝安区国土空间2035规划》)。

如果按照投资额来制作一张交通图,
我们发现十四五期间,
深圳的重大交通投资
创造历史高峰。
按照投资额大小示意,深圳已公布的交通投资示意图。
这东西南北发生的事,
将以深圳为中心,让大湾区网络化,
对周边地区更大的“虹吸效应”。
继1980年依托香港建立特区之后,
深圳地理经济红利再次爆发,
虽然遭遇经济形势低沉,
但在长期主义中,
坚持创新开放的深圳仍然可期。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旗韬,樊杰,张虹鸥,孙威,叶玉瑶.跨海通道空间效益模型——以珠江口跨海通道为例[J].地理研究,2015,34(11):2061-2072.
[2]徐国平,黄清飞.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工程总体设计[J].隧道建设(中英文),2018,38(04):627-637
[3]《财新》杂志 《广深中博弈:一座大桥引发的争议》 2018年12月8日
[4]金文良,杨新辉,曾倩莹.深中通道建设难在哪?[J].中国公路,2019(04):68-70
[5]《深圳市宝安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
未来城视出品
撰文:李咏涛
统筹/数据分析:小六
数据可视化:Li-Min GIS大数据:Yuki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