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快速入门之-与日本唐风建筑的差异
中国古建快速入门之-与日本唐风建筑的差异
近年来,随着赴日旅游的热潮,许多中国游客在日本发现了许多熟悉的建筑元素,尤其是奈良地区的几座重要古建筑,如法隆寺、唐招提寺和东大寺。这些建筑在外观上与中国唐代建筑极为相似,以至于有些游客发出了"要看唐朝建筑还得来日本"的感慨。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建筑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中国古建筑与日本唐风建筑的差异,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日建筑文化的异同。
奈良 · 东大寺
为什么很多日本现存的木结构建筑看起来很“唐”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的文化发展深受华夏文明的影响。尤其在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日本派出大量遣隋使、遣唐使,全面吸收和学习中华文明的先进文化。隋唐时期的木结构建筑在材料使用和构建技法上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出现了大型的皇家宫殿、佛寺大殿等建筑。而此时的日本正处于飞鸟时代(公元592-710年),圣德太子积极学习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派遣使者赴中华大陆学习并引进汉传佛教。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建筑的布局形制和建造技术被引入日本,最先仿照中国建筑形式建造的是佛寺。
日本现存的国宝级古建筑大多集中在奈良,如法隆寺、唐招提寺、东大寺等,都是佛教建筑。
法隆寺
法隆寺始建于公元607年,后于公元670年毁于火灾,重建时间约在公元688年左右,是日本保存完好的早期木结构建筑。其五重塔的斗拱结构相当古老,造型简单古朴,属于"偷心造",可以作为研究中国汉代斗栱到唐代过渡阶段的重要案例。如今在中国已经没有这样的建筑实例遗存。
奈良 · 法隆寺金堂 + 五重塔(公元670年)
唐招提寺
唐招提寺金堂建于公元770年,由鉴真和尚及其弟子和工匠修建。其屋顶采用中国最高级的"庑殿顶"(四阿顶),比法隆寺金堂的歇山顶还高一个等级。唐招提寺金堂常被拿来与中国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进行对比。佛光寺大殿为中国现存排名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五台县的南禅寺,被梁思成先生称为"中国第一国宝"。
奈良 · 唐招提寺金堂(公元770年)
山西 · 佛光寺东大殿 (公元857年)
东大寺
东大寺又称大华严寺,是日本的佛教中心,也是当时最具规模的佛教建筑群。经历"源平战争"后,东大寺大量建筑受损,当局者聘请了大量江南的宋代工匠进行重建。被列为日本国宝的是东大寺的南大门。
奈良 · 东大寺大佛殿
日本传统木结构建筑与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差异
准确来说,应该对比日本的"唐风"建筑和中国唐代木构建筑的差异。
屋顶比例
唐招提寺金堂自鉴真和尚组织建成以后,经历了多次大修,外观已经发生很大改变。日本从镰仓时代开始,在建筑中融入了独特的"小屋组"建造技术。
唐招提寺金堂的改建过程
中国古建筑的抬梁式架构与日本古建筑的"小屋组"结构对比
公元十世纪之后,日本通过增加"小屋组"来抬高屋面使其更陡;而中国则通过改变举折的比例来调整屋面坡度。
特殊的构件
日本独创发明了"小屋组",衍生出一些独特的构件,如"化妆垂木"和"桔木"。
- 化妆垂木:解决了屋面更高、更陡的问题,但改变了抬梁式木构的精髓,斗拱铺作层渐渐失去了结构作用,变成了装饰性构件。
- 桔木:类似真昂,起到一些杠杆的作用,到了后期,小屋组的广泛使用,使得"桔木"失去结构功能,完全是装饰构件。
唐破风
"唐破风"是建筑入口处的一种做法,类似一个小的卷棚顶山面向外置于建筑屋面上,作为檐下空间的延伸。需要注意的是,"唐破风"中的"唐"字并非说它来源于唐朝,而是自唐代后日本习惯把来自中国的东西冠"唐"字。目前多认为唐破风是日本独创的建筑形式。
唐招提寺的改建,出自“竹中公务店”官网
其他一些差异
除了上述几点明显的差异外,日本传统木建筑还存在诸多与唐代建筑异同的地方,比如鸱尾、窗棂、栏杆、屋面的材料做法等等。
小结
总体来说,中国唐代建筑给人的感觉是大气舒展、雍容华贵;而日本建筑则是高耸凌厉,精致细密。中日两国都留存了数量众多、质量精美的早期木结构古建筑。中国建筑大多保留宋代以后的建筑风格,而日本建筑则多以仿唐为主,唐风浓郁;中国建筑的形式相对较为单一,现存早期木结构多为寺观殿堂,而日本则更多地保存了一些中国没有的建筑实例,如五重塔、三重塔、八角堂、木结构回廊、单体小木作等。世界现存最古老木建筑(法隆寺)在日本,幸而我们大陆还存在着世界最高木塔-应县木塔。但不得不说日本在古建筑的修缮保护方面做得比中国好得多。
日本建筑史学家伊东忠太在《日本建筑小史》中指出:"在日本精神的影响下,日本吸取中国建筑的精华,并对其进行改造,最终形成了和中国建筑大不相同的建筑风格……唐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暂时的,从平安时代开始,日本人开始将中国文化"日本化"。"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清晰认知、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我们现在传承和弘扬的中国传统文化,既要去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元素,还要注意与其他民族异化的文化相区别。在此基础之上,加大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和宣传,不断创新,让我们的传统建筑文化永葆活力,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