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已有6290颗星链卫星在轨运行;扒一扒星链项目来龙去脉
截至8月,已有6290颗星链卫星在轨运行;扒一扒星链项目来龙去脉
星链项目是SpaceX公司推出的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旨在为全球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该项目自2014年启动以来,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截至2024年8月,已有6290颗星链卫星在轨运行,覆盖了105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总数超过300万。本文将深入探讨星链项目的来龙去脉、核心技术、商业前景以及主要竞争对手。
星链项目的来龙去脉
星链(Starlink)计划始于2014年,是由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提出并实施的一项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目标是构建一个全球覆盖、大容量、低时延的天基通信系统,为全球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
星链计划的进程经过多轮方案变更调整。计划最初宣布将约1.2万颗通信卫星发射到轨道,并从2020年开始工作。截至2022年初,又规划了3期系统,总规模扩大至接近4.2万颗卫星。
一代星座(Gen1 Constellation):星链最初的卫星网络。单星通信容量约20Gbps,全系统数据吞吐量可达100Tbps。由轨道高度在550千米左右的超过4600颗卫星组成,包括v0.1、v0.9、v1和v1.5星链卫星。
二代星座(Gen2 Constellation):SpaceX正在建设的卫星星座,每颗卫星能够支持约100 Gbps的带宽,全系统数据吞吐量可达800Tbps,预计由7518颗在340千米高度左右的低轨道卫星组成,主要由v2.0 mini和 v2.0卫星构成。
三代星座:由3万颗卫星组成,预计建成后可用带宽将再增加3倍。
星链的核心技术
在星链出现之前,卫星通信的传统方法是GEO(geostationary),即对地静止卫星。GEO卫星与地球保持相对静止,运行在赤道上空约35000千米的高空,这个轨道被称为“对地静止轨道”。由于卫星与地面距离越远,数据传输的延迟就越明显。因此GEO卫星只能用来发发电报,所谓窄带通信,无法支持视频电话、直播流媒体等宽带通信需求。
而Starlink通过在近地轨道部署几千颗低轨卫星,交织形成低空卫星互联网。星链卫星运行在距离地面550千米的高空,比GEO卫星低多了。则可以突破延迟等技术障碍,实现语音、视频传输。
目前,Starlink卫星上使用的重要技术包括:
自动防撞系统(Autonomous Collision Avoidance):星链卫星可以自主探测并躲避迎面而来的星际碎片或航天器。
星球追踪器(Star Tracker):每颗卫星都配有星球追踪系统,由一系列传感器构成,可根据观测到的恒星位置确定卫星自身的位置、高度和方向。
太空激光器(Optical Space Lasers):SpaceX使用激光技术,让卫星之间能够直接相互通信,而无需通过位于地球表面的基站进行数据重定向,显著提高了数据传输速度。
相控阵天线&抛物面天线(Phased Array & Parabolic Antennas):每颗星链卫星配备了4 个相控阵天线和2个抛物面天线。相控阵天线是平面的、静态的,而抛物面天线则是曲面的,可以人工操作调整。
氪动力离子推进器(Krypton-powered Ion Propulsion Systems):星链卫星使用氪动力离子推进器调整自身的状态,执行升轨或离轨任务。Starlink卫星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采用氪动力推进的航天器。
除此之外,星链项目能顺利快速推进落地,还有一个重要的技术保障:**使用猎鹰9号火箭进行星链卫星的发射,“一箭多星”+可回收的发射方式,大大降低了星链计划的发射成本。**且未来如果星舰成功,成本还有大幅降低的空间。
商业预期
Starlink是怎么收费的呢?未来的商业前景和空间如何?
Starlink主要有四种类型的订阅用户,它们分别是:
- Households/Stationary Business subscribers:家庭 & 固定商业
- Maritime subscribers:海事
- RV subscribers:房车
- Aviation subscribers:航空
除此之外,随着第二代星座的部署和手机直连业务的实现,星链的用户数量和业务量有望实现指数级增长。
Morgan Stanley预计,如果只考虑前四大场景,Starlink总用户规模将从24年底的380万增长到2040年的3200万。如果将第五类场景包含在内,Starlink的用户规模有望在2040年达到10亿。
基于上述预估,以及星链在各个场景下的报价,Morgan Stanley对星链业务收入作了大致预估:
地面终端空间:星链应用商业模式成熟,下游应用中全球10亿住户卫星连接渗透率达5%、至2030年新增约5亿台车卫星连接渗透率达10%、船只保有量8万艘卫星连接渗透率达30%、私人飞机约3万架卫星连接渗透率达30%,若按照星链500美元标准终端(高端版2000美元),120美元 /月租费(高端版250~1000美元/月)标准测算,下游全球卫星应用市场空间约2000亿美元;以上测算参考各卫星运营商自研终端,若考虑今年开启的手机直连卫星业务,市场空间或更大。
围绕星链业务,还形成了卫星的生产制造产业链,目前SpaceX也正在部署卫星的自动化生产线,提升卫星产能,从而满足Gen2星座的部署需求。这部分未来全球也将形成上千亿美元的市场。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介绍的服务尚未包括星链面向美国军方的星盾服务。
竞争对手
由于潜在的巨大市场空间以及国家安全角度考虑,低轨星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除了星链项目,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公司也纷纷提出了计划,并开足马力实施。以下主要介绍其中的三家:
- 千帆计划:中国的低轨卫星星座“千帆计划”,计划发射超过1.4万颗低轨宽频多媒体卫星,旨在构建一个全球覆盖的低轨宽带卫星网络,以提供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千帆计划分为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预计到2025年底实现648颗卫星提供区域网络覆盖,第二阶段预计到2027年底实现1296颗卫星提供全球网络覆盖,第三阶段预计到2030年底实现超过1.5万颗卫星提供手机直连多业务融合服务。
2024年8月6日,千帆极轨01组的18颗卫星作为首批组网星成功发射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这标志着千帆计划从规划阶段迈向了实质性建设阶段。
- Eutelsat OneWeb:Eutelsat OneWeb是由GEO卫星运营商Eutelsat和LEO卫星运营商OneWeb于2023年合并成立的公司,旨在将GEO卫星的高吞吐量优势与LEO卫星的低延迟特性相结合,提供综合的卫星通信服务。
截止2023年12月,Eutelsat OneWeb的卫星网络共包含630颗LEO卫星以及36颗GEO卫星,其卫星主要由空客(Airbus)制造。
- Amazon Project Kuiper:Project Kuiper于2018年正式启动,并于2020年7月获得FCC批准,可以部署由3236颗卫星组成的LEO星座。Amazon在Project Kuiper上配备了超过1000名工程师,并通过与ArianeGroup、自家的Blue Origin、竞争对手SpaceX、以及United Launch Alliance合作,将卫星发射进入太空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