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与辐射:大可不必“谈辐色变”
甲状腺癌与辐射:大可不必“谈辐色变”
如今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很多人担心,甲状腺癌的产生是不是和现在辐射产品使用有关系?
事实上,流行病学的证据已表明,辐射确实能增加甲状腺癌的发生率。研究发现,日本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后幸存者中,甲状腺癌是发病率上升的第一大实体恶性肿瘤,20世纪 40-50 年代马绍尔群岛核试验以及 1986 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当地居民甲状腺癌发生风险也显著上升。这些证据表明,辐射与甲状腺癌具有相关性。
辐射既然会引起甲状腺癌,我们是不是就应该在生活中完全避免辐射呢?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谈辐色变”。辐射导致甲状腺癌发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是由辐射的种类,人群的易感性以及所接触的辐射剂量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
在现代生活中,可以说,辐射在我们周围广泛存在,那是不是手机打了个电话可能就致癌了?所谓的辐射,包含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是指能量较高,能够使原子中的电子游离而产生带电离子的辐射,如α 粒子、β 粒子、质子、中子、γ射线和X射线等都是电离辐射,其包括粒子辐射和部分电磁辐射。一般所说的辐射或放射线,指的就是电离辐射。而非电离辐射是指能量较低,通常不能引起物质发生电离的辐射。一般指紫外线和能量低于紫外线的所有电磁辐射都属于非电离辐射。而我们说会引起肿瘤发生的,主要指的电离辐射。
为什么电离辐射会导致肿瘤发生呢?
先来了解下电离辐射损伤机体的作用机理。电离辐射作用人体时,一是射线把细胞中的DNA和蛋白质破坏。DNA是细胞储存遗传信息的载体,而蛋白质是细胞内各种功能的“执行者”,DNA和蛋白质破坏会使细胞不能分裂、复制,各种功能发生紊乱,最终细胞死亡,这是电离辐射对机体的“直接作用”。二是射线会使得细胞及生物大分子周围的物质发生电离。对人体而言,水的含量是最多的(70%以上),射线接触水分子,能使水分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大量我们常听说的“自由基”。大量的自由基会破坏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包括DNA、蛋白质等等。而且,由于电离辐射导致的自由基产生太快而且太多,就使得细胞被严重破坏,这就是电离辐射对机体的“间接作用”。细胞是组成组织、器官和机体的基础,细胞一旦遭到大量破坏,就导致组织、器官发生损伤,进而发生多种疾病。
DNA是维持细胞分裂、增殖的重要物质。当DNA受到电离辐射时,会有三种结局。第一种结局:DNA损伤会合成细胞增殖抑制的分子,引起周期阻滞;同时还会释放如Bax等凋亡相关蛋白促进细胞死亡,最终引起细胞减少,组织破坏。也正是这样的过程能使机体通过免疫细胞“清除”已经死亡的组织,促进机体的修复。第二种结局:当辐射剂量较小时,DNA可以招募一系列分子聚集在断裂DNA的周围,这些分子团就像“工兵”一样迅速将缺损的部分通过“打补丁”或者更换“零部件”的方式使DNA得以修复,细胞恢复正常。但是,电离辐射持续损伤,或者损伤过大使得DNA修复发生“障碍”,就会发生第三种结局,即因为“损伤修复”过程中插入了突变的基因,使得细胞获得了“永生”的能力,进而恶变,导致肿瘤发生。
大家不必对生活中的辐射感到“恐慌”,因为我们接触的大多数是非电离辐射;而如果是职业接触放射的人群,按照操作规程做好辐射防护,控制好接触剂量也能使甲状腺癌的发生率降低到正常人群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