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窑赋》中八个历史人物典故及哲理
《寒窑赋》中八个历史人物典故及哲理
《寒窑赋》中的八个历史人物典故及蕴藏的哲理如下:
- 孔子厄于陈邦
典故:春秋时,孔子带着弟子去楚国,陈、蔡两国的国君担心楚国得到孔子后会如虎添翼,就派人围困孔子一行人。他们几天都没有吃饭,好几个人还生了病。子贡找来了一些米做了饭,之后楚国派来救兵,大家才解围。在被困时,孔子还能谈笑风生,从容地弹琴。
哲理:人生总会遇到困境和烂人烂事,就像孔子遭此大难,但他依然能保持坦然。这启示我们在困境中要从容面对,不要害怕,“吉人自有天相”,只要问心无愧,坚持学习积累智慧,就总能走出困境。读书多了能明白做人的道理,会从暗处发现光芒,为摆脱困境提供力量。
- 颜渊命短
典故: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好学且品德高尚,但他一辈子没有做官,也没有写下长篇大作,寿命也不长。他过世后,孔子拜见鲁哀公时哭着说再也没有见过这么好学的人了,不过颜渊后来被称为“复圣”,和曾子、孟子、子思齐名。
哲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当我们为生老病死而迷茫时,应该想一想颜渊。不要过于纠结寿命长短,而要关注自己做了什么,有什么价值。真正有价值的人,死而不朽,其精神会被后人传承,这也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 张良原是布衣
典故:张良曾经是战国时期的韩国人,祖辈是韩国的大臣。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他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随后成了秦始皇的仇人,只能躲在乡野。在人生最难的时候,他苦读兵法,后来投靠刘邦,成为西汉开国功臣。
哲理:人在低谷时要学会触底反弹。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也是留给“不愿落幕”的人。当人生到了最低谷,只要一直保持奋进的姿态,就像弹簧一样,压缩到了最短,力量就最大,终有反弹的机会。很多富贵的人原本也是布衣,看透这一点,便不会在低谷中迷茫。
- 孔明无缚鸡之力,拜作蜀汉军师
典故:三国时的诸葛亮,手拿扇子,却能指挥蜀国的千军万马,靠的不是武力,而是他的神机妙算。刘备带着力大无穷的张飞、威风凛凛的关羽,都对诸葛亮俯首称臣。
哲理:这表明蛮力要屈服于智慧。命运垂青的是“不抱怨的人”,诸葛亮的才华和成就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他勤学苦练的结果。他拜水镜先生为师,成为军师后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学习,还留下了《出师表》等名篇。所以,要想吸引贵人,真正的贵人其实是自己,只有自己努力提升,才能迎来机遇。
- 冯唐有安邦之志,到老半官无封
典故:西汉大臣冯唐,在年轻的时候一直没有受到重用,只是做了中郎署长。有一次汉文帝路过郎署,和冯唐聊到治国安邦的大事,冯唐说就算陛下得到了李牧、廉颇这样的大将,也不会重用,这句话让汉文帝生气不已。后来汉文帝召集冯唐,讨论边关大事,推举了将军魏尚,还让冯唐做了车骑都尉。但最终因为冯唐年纪偏大,在汉武帝时,还是落下了“老来难以得志”的遗憾。
哲理: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当一个人私心很重时,就会陷入迷茫,因为他的世界里只有自己,还期待外人的利益都给他。而那些走出迷茫的人,会抬举别人,通过抬举他人体现自己的高尚,从而变相地为自己铺了一条路。善良终会得善报,不必过于在意眼前的得失和位置、成就等。
- 楚霸虽雄,败于乌江自刎
典故:楚霸王项羽,力能扛鼎,英勇无比,在楚汉相争初期占据优势,但他刚愎自用,不听从谋士的建议,最终在垓下之战中被刘邦打败,退至乌江自刎。
哲理:即使拥有强大的实力和优势,如果不能正确把握局势,顺应时势,也可能会走向失败。提醒人们不能骄傲自满,要审时度势,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否则即使起点很高,也可能会遭遇失败的结局。
- 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
典故:李广是西汉时期的名将,以勇猛善战、擅长骑射而闻名,曾有过射虎的壮举。但他一生征战,却始终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命运多舛。
哲理:人生的成就和回报并不总是与个人的才能和努力成正比,有时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时运、机遇等。但不能因此而放弃努力,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的价值,在困境中坚守初心。
- 晏子身无五尺,封作齐国宰相
典故:晏子身材矮小,据说身高不足五尺,但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成为齐国的宰相,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为齐国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哲理:不能以貌取人,一个人的价值和能力不取决于外在的条件。即使自身存在某些不足或劣势,只要有真才实学和高尚的品德,同样能够取得成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