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逃离与前行:“NPC人生”的双面意义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逃离与前行:“NPC人生”的双面意义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310A015NM00

导读:在当今社会,"NPC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网络文化现象迅速走红。它不仅是一种自嘲式的表达方式,更折射出当代青年群体面对生活压力时的复杂心态。本文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了这一现象背后的社会意义,揭示了其作为青年群体"仪式抵抗"方式的深层内涵。

“我们绘制了一个魔法圆圈,把一切与我们秘密游戏不符的事物隔离开来。每当生活打破这个圆圈,游戏就会变得苍白无力。然后我们就重新绘制一个圆圈,建立一个新的防线。”
——英格玛·伯格曼

这个世界好像一个巨大的游戏,我们都是其中的NPC。”近日,一种自嘲中又带有讽刺意味的NPC文案在社交平台引起了热烈反响,因其跟“发疯文学”“鼠鼠文学”一样呈现出一种自我否定、相互比烂和抨击现实的共性,引起了很多年轻人的跟风复制。

NPC的全称是non-player character,原本指的是游戏里用来发布任务、推动主角剧情发展的非玩家角色类型,却因为其“被动触发”“属性固定”“边缘镶边”的隐喻被网友发掘并应用。把自己比喻成NPC,并加以多种负面属性进行自嘲,为何这种“贬低自我”的表达能收获这么多青年人的青睐?娱乐面具的背后,又遮蔽了怎样的社会心态?


(图源小红书帖子@一颗大柿子)

NPC文学:对现实世界的逃离仪式

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中指出当代社会面临着这样一种困境:社会生存压力空前地大,未来生活充满不确定性,许多青年不愿意承担风险,既没有消费欲望,也没有斗志,整个社会处于低欲望的状态。

这种背景下,当代青年也被国内学者称为“抛世代”。[1]正是这样的社会存在,人们的意识和观点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近年来,“摆烂”“躺平”“发癫”等丧系词汇也一直在网络流行用语中热度不减。巨大的压力下,催生出了一系列“反向认同”的模因,NPC文学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大部分网友对NPC的看法是比较消极的,大部分“确诊为NPC”的帖子中也有着典型的放任自我、自暴自弃的“一烂到底”心态,其中不仅有对自己生活的不满,还有着对其他人光鲜亮丽的条件的羡慕和向往。

现实世界的“功绩主义”让人类被迫成为劳动的动物,并难以挽回地陷入了一种去个性化的生命进程中。[2]就像前段时间爆火的游戏《幻兽帕鲁》,玩家把“帕鲁”抓回自己的农场并剥削压榨,不少人戏称“晚上压榨帕鲁,白天成为帕鲁”。在功绩社会中,自由积极的劳动是不存在的,随之而来的是由于追求利益而陷入的内耗沼泽。NPC文学的出现,恰恰是青年群体渴望摆脱规训和压力冲击的一种“仪式抵抗”。


(数据来源于对网友的采访)

NPC文学虽没有之前的“佛系”“摆烂”等出圈表现,但其背后也有着鲜明的价值导向,从中可以一窥当下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

学者刘昕亭曾提出:“刺痛、批判乃至承认无能,不仅指向痛苦,更生成一种甜蜜、一种忍受痛苦抵达极乐的新欲望模式。”[3]参与这一“仪式”的群体中,有初入职场的打工人、有一筹莫展的学生、有刚实现身份转换的母亲,通过“NPC”这个符码,大家在高压之下实现了一种“温柔的避世”——“反正是游戏,大不了从头再来”。在面临现实与理想、付出与收获之间的巨大割裂中,青年群体构建起一个游戏世界的“魔法圆圈”,慰藉心理巨大落差的同时,也传递着治愈他人的微小力量。


(图源豆瓣话题“生活中感觉到自己是npc的瞬间”)

戏谑背后:“游戏人生”表达的深层动因

作为一种符号嬉戏现象,NPC文学能够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和回应并不仅仅是因为现实压力大,更是一种文化目标与制度化途径出现脱节的“社会失范”现象。[4]具体而言,它还体现了青年群体对抗加速社会、摆脱内卷驯化、反向构建社会认同的社会心态,以及新媒体技术对该文化现象的助推

抵抗加速社会的时间剥夺

现实社会的压力来源于方方面面,经济、教育、政治、文化等资源的不平等都会引发焦虑,而这些元素,都与时间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每天浑浑噩噩的,不知怎么就过去了”“很少有自己的时间”,这些真的是因为个人的时间管理能力不够吗?其实这背后包含着加速社会对个体的剥削,在时间规训和现实脱节的缝隙处,NPC文学等一系列丧文化诞生了。


(图源小红书帖子@饭花浪浪)

哈特穆特·罗萨在其著作《加速》中指出,社会加速是现代社会持续制造异化的动力机制[5]在速度和效率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最高标准后,青年为了不被社会所抛弃,必须把自己的生活状态调到“竞速”模式:24小时工作随时待机,休息时间也要学习新技能,甚至放松看剧都要调成3倍速。每个人都身不由己地被嵌于时间匮乏和加速逻辑的漩涡中,并时刻在时间的压力监视下保持自律,这样的重复下,我们被迫陷入“越努力越焦虑”的困境。

加速社会下,时间不再是真正体验生命的时间,而越来越脱离其本真,改变了我们对于时间的认知,成为一个剥削吞噬人的自主性的巨网,这也是NPC文学中“无法感受时间流逝”的底层逻辑。

疏解内卷加剧的循环体系

NPC文学的爆火,还与当下“内卷化”雪球越滚越大紧密相关。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现实社会中人们对于“成功”的界定仅仅和经济资源挂钩,对待青年的容错率也越来越低。

前有各种“专业无用论”,后有“一手抓考研一手抓考公”的“八爪鱼”规划,但年轻人发现,在日复一日的如西西弗斯推石头般的努力中,并没有收获到其所渴望的“成功”,因为每个人都在推石头:考研常年缩招,考公人数只增不减,工作市场前景低迷……长此以往,只能感叹着“理想丰满而现实骨感”,并降低参与竞争的意愿,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塑造成“努力无用”的观望别人美好生活的NPC。

个体的价值要让步于社会整体发展,但受困于结构转换的年轻人必须在高压中找到一个放气的出口,在“求而不得”的经历得到共鸣后,NPC文学成为了发泄的出口。它既是对内卷社会自身发展生存受限的一种自嘲式压力调试,也是对当前不平衡社会规则的抵抗仪式

反向筑立自我身份认同

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理论表示,现代社会人们虽然生活在不能左右的社会功能体系中,但却试图寻找认同的归宿和空间,[6]以NPC文学为代表的这种丧系文化产品,是处于相同阶段和困境的青年群体通过解构主导价值而获得自我认同的结果。

很早之前网络中就有许多这样的趣缘群体,通过某种相似的价值取向、生活爱好等而聚集成一个圈层,比如“二次元”“Kpop人”“滚圈”等。而NPC文学不同于之前圈层的特征在于,其是基于“差异性”而构建的身份认同,不是以对某种文化的认可而集合,而是通过建构个性化的独特风格,以抵抗和排斥对其他文化来获得群体认同

在这样的前提下,NPC文学其实是一种具有排他性的圈层景观,是一种反向寻求身份认同的行为。在这样的集结体中,人们能获得一种得到相似参照系的安全感,为自己贴上“NPC”标签,似乎就获得了坦然“摆烂”的入场券,而升级为群体行为后,就更有一种“大隐隐于市”的归属感,身份认同让文化的传播更加坚固。


(图源小红书@ DUDU UP插画)

新媒体发展助推话语复制

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为NPC文学的发展添了一把更旺的火。一方面,网络为亚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土壤,带有丧系元素的表情包、文本等符号产品在互联网中有着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年轻人在新媒体的赋权下尽情创作、建立文化族群、实施文化实践。尤其是自媒体的崛起,豆瓣中兴起了“发疯文学鉴赏小组”,小红书随处可见“人生乱套我睡觉”。在新媒体环境中,独特的话语表达体系往往可以收获更好的传播效果,“确诊为NPC”这种文本,是一种网络空间中符号化的“弱者的武器”,委婉地对主导话语进行隐蔽地反抗

另一方面,媒体的功能错位也催生了这类表达的出现。NPC文学刚开始起源于网友对网络中享受着“主角”一般待遇人生的羡慕,当下的媒体环境中,为了争夺稀缺的注意力资源,乐于为大众塑造出一个美好幻想的乌托邦:以“精英思维”打造千篇一律的成功典型,以“精致主义”塑造出完美的职业和生活方式,以“网红思维”打造高度一致的榜样形象,甚至不惜造假以吸引流量。在这样波动的环境中,大众更容易产生焦虑和悲观情绪,助推了NPC文学表达的传播和诞生。

重复中前行:有限人生的无限游戏

NPC文学看似是年轻人为了逃避生活而构筑的一场虚幻的“游戏”梦,但其实它的意义不止于消极避世,一开始它作为一种边缘化自我的符码而存在,发展到现在它的隐藏含义不断被挖掘,现在有不少网友将其视作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将转向他人美好生活的视角转为看向自我,不是成功才能当主角,走好自己的主线也是主角。如果人生这场游戏,不再是以成功为顶峰的攀岩,而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山脚探险,那么我们也能在有限人生内看到无限的可能。


(图源小红书@ i型原始人)

戏称自己为NPC,其实大都被生活的重复、枯燥和焦虑所困,甚至慢慢从情绪释放上升到了行为选择。但是为什么我们要选择“主动出局”?这个世界真的有所谓的“局”吗?詹姆斯·卡斯的《有限与无限游戏》中给出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即世上存在两种游戏,一种是以取胜为目的的有限游戏,另一种则是以延续游戏为目的的无限游戏

从小到大,我们几乎都处于有限游戏的博弈里,在学校里争成绩,在职场上争绩效,乃至结婚生子后,又开始新的一轮有限游戏,在这个系统中,因为无法逃脱游戏规则,于是只能永无止境地寻觅人生价值,成为一个丧失对现实批判和未来想象力的“单向度的人”。而无限游戏,则更加关注持续性,如果我们把他人看作是世界的NPC,在生活中放慢脚步,与自身和解,在有限游戏里每一个限制因素,都不会阻碍我们的成长。


(图源微博@ 来干杯呀-)

NPC文学的背后,反射着当代青年的文化镜像,不管是积极的批判反思还是消极的解构主流价值,它都是我们对于生活的重新审视。在生活这场游戏中,我们也许很难跳脱出有限游戏的圈,但可以用无限游戏的视角去解锁生活的美好。以游戏的心态,找到重复日常中的珍贵时刻,人生不仅仅只有选择题,就算做错了也没关系。

地球online提醒您:您好,玩家即为玩家,在玩家个人视角中,其他玩家皆为NPC,祝您在地球online游玩过程中一帆风顺

■参考文献
[1] 王鹭,陈志勇.社交媒体“摆烂”亚文化的价值流变、行为逻辑与调适政策[J].中国青年研究,2022,(11):13-21.
[2] (德)韩炳哲.倦怠社会[M].王一力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28.
[3] 刘昕亭.积极废人的痛快享乐与亚文化的抵抗式和解[J].探索与争鸣,2020,(8):107-112.
[4] 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279.
[5] 哈特穆特·罗萨.《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M]. 郑作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87-88.
[6]罗丽君,邓磊.青年亚文化的解构与反转[J].人民论坛,2021,(26):107-109.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