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贝克小说里最伟大的风景:一座永远无法建成的“伊甸园”
斯坦贝克小说里最伟大的风景:一座永远无法建成的“伊甸园”
作为美国第六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约翰·斯坦贝克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富有同情心的文学作品,为世人描绘了一幅幅美国社会的生动画卷。他的代表作《伊甸之东》不仅是一部个人命运的史诗,更是一部反映美国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
作为美国第六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约翰·斯坦贝克书写了美国半个世纪的史诗。
斯坦贝克二十三岁时从斯坦福大学退学,随后成为一名记者,但又因觉得行业无趣,转而正式开始自己的写作生涯。十四年后,他创作出了第一部让自己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小说《愤怒的葡萄》。这本书讲述了美国大萧条时期,一户俄克拉荷马州的贫穷佃农被迫离乡前往加州的故事。尽管此书在出版时被列为禁书,但据《纽约时报》的报道,这没有妨碍其成为当年最畅销的书,并在不久后获得了普利策奖。至此,斯坦贝克的写作才华已露其锋芒。
而后,斯坦贝克依旧坚持写作,但恰逢他中年之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他希望自己也能在这场疯狂的杀戮中做些什么。于是他选择重拾老本行,担任了《纽约先驱论坛报》的“二战”战地记者,并在战略情报局(现中央情报局)工作。从战场归来后,无论是斯坦贝克的身体还是心灵都遭受了创伤,写作在此时无疑又成为他重拾生活的一剂良药。
1952年,斯坦贝克用276天的时间写完了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作品《伊甸之东》的初稿。和斯坦贝克在三十年代创作的许多作品相似的是,这本书中故事的发生地依旧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显然,在加州长大的经历,已融入斯坦贝克一生中作品的脉络,成为其挥之不去的故乡情结。这点从斯坦贝克一开始将小说命名为“萨利纳斯河谷”也能看出。
蒙特雷是斯坦贝克的家乡,其东边是连绵起伏的加比兰山脉,西边是颜色更深、崎岖不平的圣卢西亚山脉,这一地区被狭长的萨利纳斯山谷、地下河流和众多的山脉所占据。斯坦贝克最伟大的小说背景、主题和符号都来自这片纹理复杂的风景。他在以山谷为中心与边界构成的风景空间中,通过人物的“目光”及身体表达人与自然风景之间的亲密关系,呈现具有神秘意志的山谷风景,使自然风景成为认识自我的媒介;在以河流为依托的地理空间中,他以人类记忆中自由、纯净的河流风景唤醒个体最初的梦想,在时间的永恒变动中建构现代人暂歇的精神家园。
在《伊甸之东》中,自然环境成为对人物命运有着决定作用的因素。
男主人公亚当·特拉斯克的出生地康涅狄格州小镇郊区的农场,曾被斯坦贝克多次描述为“不好看”,而且还不断加以强调:“房子附近的农场并不好看——从来就不好看”。这些重复书写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小说的悲剧性基调,而且预示着生活在农场的主人也不会有“好看”的生活与命运。而亚当离开东部的家乡,不远万里来到西部寻找“伊甸园”,也是因为他在家乡缺乏归属感。他带着妻子来到加州,想要为他的“夏娃”建造一座“伊甸园”——一个恬静祥和、能让他们栖息灵魂和肉体的港湾。《圣经》中的伊甸园是人类美好家园的象征。小说的主人公亚当也在心灵流浪多年后,试图为自己找到一个精神与物质的乐园,以此满足内心强烈的渴望,并完成自身身份的建构。
萨利纳斯移民工人 by Dorothea Lange
与此同时,主人公身处的时代环境也为其命运的归途做出了指向。
《伊甸之东》的历史背景横跨几十年,从美国内战开始到“一战”爆发结束。这段时间正是美国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时期,农耕文明必然过渡到工业文明。代表传统农耕文明的亚当一直渴望寻找一片乐土建立自己的“伊甸园”,最终却因无法阻挡历史进步的脚步而以失败告终。这重悲剧性的结局既是故事的结局,又是作者构建“伊甸园”的田园式理想主义的破灭。他们都渴望到达希望之乡,寻求人性的纯朴和善良,可在农业文明必然向工业文明过度的时代背景下,这种田园式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小说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记述了三代人如何在动荡的年代挣扎与生存。小说的主题融合了善与恶的斗争、自由意志与宿命、身份认同乃至宗教等多个层面。斯坦贝克在书中融入了多种宗教元素并加以改写,最终用这样一个长篇巨制讲述了一部资本主义社会变迁下的人性神话。
《伊甸之东》出版十年后,斯坦贝克摘下了文学界的最高桂冠——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写道:“因其现实主义和富于想象力的作品,将富有同情心的幽默与敏锐的社会洞察力融为一体。”
尽管斯坦贝克本人在获奖当天接受采访时,曾谦虚直言自己不应该得奖,但时代和历史无疑还是将这项殊荣赠予了他。他在斯德哥尔摩的获奖感言中说道:
“作家的使命是宣扬和颂扬人类已被证实的伟大心灵和精神——在失败中表现出的英勇、勇气、同情和爱。在与软弱和绝望的无休止的战争中,这些都是希望和竞争的明亮旗帜。我认为,一个不相信人类可以完美无缺的作家,既没有奉献精神,也没有文学素养。”
1962年,斯坦贝克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的照片
除了在文学书写中流露的故乡情结,斯坦贝克的一生其实都与风景有着密不可分的缘分。
他认为“作家应尽可能多地体验这个世界”。也因此,他一直在努力探索世界各地的风景。1935年8月,斯坦贝克收到《煎饼坪》的版税支票后和妻子立刻前往墨西哥度假,在墨西哥城内饱览风景三个月才打道回府。1937年2月,《人鼠之间》出版,跃居畅销书排行榜,斯坦贝克和妻子卡罗尔5月便登上开往瑞典的“卓宁霍姆号”游轮,开启了他们的欧洲之旅。对旅游的钟爱或许与他的记者身份有关。他曾作为战地记者去前线参与报道,也曾到访过英国、北非、意大利等地。1948年出版的《俄国纪行》记录了自己和摄影师罗伯特·卡帕于1947年7月至9月在苏联40天的见闻。晚年的斯坦贝克更自称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流浪汉”,58岁时,他又游历了美国34个州(最后再次回到加利福尼亚州),行程将近一万英里,历时11个月,并将其所见再度记录成书——《横越美国》。
广泛而独特的旅行体验丰富着斯坦贝克的内心,但他在遍览世界风景之后,仍对加州以及故土风景情有独钟。加州风景是斯坦贝克创作的灵感源泉,而故土之外的旅行体验又融合了斯坦贝克对不同时空美国风景的生命激情。
斯坦贝克的文学创作刚好跨越了二十世纪前中期的美国,资本主义无序扩张给底层人民带来的压迫,经济大萧条为社会蒙上的阴影,两次世界大战所留下的伤痕等时代困境都在他的作品中被一一呈现。或许斯坦贝克生来就是为那个时代写作的,恰如他在一封给友人的书信中曾谈到自己对于写作的观点:
“如果说小说写作中存在一种魔法的话(我坚信魔法是存在的),没人能把这种魔法简化成一个配方,并且放之四海而皆准。唯一的配方,就在作家焦灼的渴望里——渴望向读者表达他认为很重要的东西。”
图书资料
作者:[美]约翰·斯坦贝克
译者:王一凡
出版时间:2024年4月
出版社: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End-
编辑:cc
原标题:《斯坦贝克小说里最伟大的风景:一座永远无法建成的“伊甸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