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的黄芩汤证:案例、方解与临床应用
伤寒论中的黄芩汤证:案例、方解与临床应用
《伤寒论》黄芩汤证案例:下利腹痛(刘渡舟医案)
沈学生,男,13岁。症状:腹痛下利,日三五行,有红白黏液,脉弦,舌红苔薄。诊为少阳胆热乘于肠胃迫其阴液下注。为疏:黄芩三钱,白芍六钱,甘草二钱,大枣四枚。服二剂而下利与腹痛俱除。(《伤寒挈要》)
发热头痛,下利腹痛(荒木性次医案)
28岁妇女,忽然发热恶寒,头痛,下利腹痛,渴而欲饮,下腹胀略重,下利次数频频增加。与桂枝加芍药汤无效,下利愈甚,里急后重。与黄芩汤,立刻痊愈。(《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案例:黄芩汤证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一、黄芩汤证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原文】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汤】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三两,大枣(擘)十二枚,半夏(洗)半升,生姜(切)一两(一方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一、黄芩汤证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方解】
黄苓甘草大枣半夏生姜清热止利降逆止咳
芍药清解少阳郁热,治肠澼下利益气和中,厚土以御木降逆止呕坚阴止利,缓急止痛
一、黄芩汤证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提要】
论少阳郁热内迫阳明下利或呕的证治。
【解析】
本方是治疗热利的祖方,《伤寒论》所论下利,包括后世泄泻和痢疾两种病证。本方既可治疗泄泻,尤能治疗痢疾,清·汪昂称本方“为万世治痢之祖”。
(一)临证要点
一、黄芩汤证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主症
下利灼肛,或下利黏腻而不爽,有热臭气,甚则里急后重,腹痛,或见呕吐,伴发热,口苦,小便短赤,脉弦数。
病机治法
少阳邪热内迫阳明,胃肠升降功能失职。
清热止利,或兼和胃降逆。
方用黄芩汤,或黄苓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要用治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小儿秋季腹泻、慢性结肠炎、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妊娠恶阻、带状疱疹、痤疮、鼻窦炎等,病机与本本证相符者。
(二)《伤寒论》合病下利的三条条文:
一、黄芩汤证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汤。
二、大柴胡汤证
本方与葛根芩连汤均有苦寒坚阴清热之功,但本方中用芍药以柔肝敛阴和营,葛根芩连汤则用葛根以解表升阳。证属实热泄利兼表证者,以葛根芩连汤清热止利,表里双解;热利无表证者,则用本方治疗。
总结
黄芩汤证的治疗重点在于清热和解少阳,适用于热性下利,而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在黄芩汤的基础上增加了降逆止呕的作用,适用于既有下利又有呕吐的症状。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患者具体的症状选择合适的方剂。
对比维度
黄芩汤证 |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
---|---|
主要症状 | 自下利(腹泻),身热不恶寒,心下痞硬,腹痛,口苦,舌红苔腻,脉弦数 |
方剂组成 | 黄芩、芍药、甘草、大枣 |
治疗原则 | 清热燥湿,缓急止痛 |
适用病机 | 太阳与少阳合病,热邪下利 |
主要症状 | 黄芩汤证基础,伴有呕吐症状 |
方剂组成 | 黄芩汤基础上加半夏、生姜 |
治疗原则 | 在黄芩汤的基础上,加入半夏、生姜以降逆止 |
适用病机 | 太阳与少阳合病,热邪下利且有胃气上逆 |